2亿多年前的陕西,持续100万年的暴雨事件,比最近的雨多多了

二迷糊 2025-03-21 17:30:15

最近,陕西这块地方老是下雨,有些地方还时不时下大暴雨。但要是跟2亿多年前那场超级大暴雨比起来,准确地说,就是地质上说的那个卡尼期,大概是2亿3000万年前吧,现在的雨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卡尼时期那会儿

卡尼期呢,它是一个在地质学上的时间段,就在三叠纪那会儿,具体来说是距今2.37亿年到2.27亿年这段时间。按照国际地层委员会2015年的新分法,咱们把中上三叠统给分了分,有拉丁阶、卡尼阶、诺利阶,还有瑞替阶这四个阶段。

拉丁阶是中三叠世快结束时的一个阶段,而卡尼阶呢,它是晚三叠世的头一炮,时间跨度相当长,有整整1000万年,专家推测大概是在2.37亿年到2.27亿年前这段时间。咱们之前提到的那场超级大暴雨,就发生在卡尼阶,整整下了100万年,人们都把这事儿叫做卡尼期暴雨事件。

二、说说卡尼期那场大雨的事儿卡尼期暴雨,这事儿得聊聊。那段时间,降雨量特别大,跟平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雨水一个劲儿地下,连续不断,给整个生态带来了巨大影响。这就是卡尼期暴雨事件的大体情况。

在三叠纪那会儿,地球大都是干旱或者半干旱的天气,特别是到了中晚期,陆地上的沉积层主要就是红颜色的岩层、风吹来的沉积物、因为水蒸发留下的岩石,还有盐湖里的沉积。

不过,在三叠纪中晚期交接的卡尼阶段,气候突然大变。那时候,全球的雨下得特别猛,从 Julian 小阶段快结束时到 Tuvalian 小阶段,大雨滂沱了差不多100万年。地球也跟着热了起来,温度升了大约6℃,天气热得要命,又闷又湿。泛大陆里面,岩石被风雨侵蚀得更快了,大量的泥土和石头碎片被冲进了大海里。

这次大雨下得猛,让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沉积情况都大变样了。在特提斯海西北边,整个欧洲大陆里面,之前那些萨布哈(sabkhas)盐湖盆地,现在都慢慢变成了河流和三角洲沉积的地方。

巴伦支海那边,海和陆地交界的地方,造出了一个超级大的三角洲,说是地质史上最大的也不为过。光是这个三角洲的平原部分,面积就超过了165万平方公里,大得惊人。

同时呢,全球海洋里的碳酸盐岩沉积停了,岩性一下子就变成了黑色泥页岩这些由陆地带来的碎屑岩。在陕西、甘肃、宁夏还有山西的好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黑色油页岩。

三、陕西遭遇暴雨后的那些事儿这次暴雨,对陕西的影响可不小。雨水哗哗地下,给陕西带来了不少麻烦。好多地方都积了水,路不好走了,车也堵得慌。农田里更是遭殃,作物被泡在水里,收成怕是要受影响了。除了这些,暴雨还导致了一些地方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真是让人揪心。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家里进水了,有的因为路断了出不了门。总的来说,这次暴雨给陕西带来了不少挑战。大家都在努力应对,希望能尽快恢复正常。希望以后这样的天灾能少一些,让大家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陕西大部分地方都处在鄂尔多斯那个老盆地里,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形成的盆地,不是咱们现在地图上说的那种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坐落在华北板块往西的地方,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以及内蒙古这五个省份和自治区。现在,它的北边挨着阴山山脉,南边靠着秦岭山脉,东边是吕梁山,西边则是贺兰山和六盘山的结合。整个盆地的面积特别大,超过了37万平方公里。

岩相古地理研究和原型盆地复原结果显示,到了中晚三叠世那会儿,鄂尔多斯盆地就位于特提斯洋的北边内陆地带。那时候的盆地,范围宽得很,面积也大得很,西边跟河西走廊挨着,东边跟南华北地区通着,南边一直到秦岭-祁连造山带,北边则到了阴山脚下,是个超大型的、不对称的内陆克拉通凹陷盆地。

这次事儿让延长组的湖盆水域在100万年里飞快扩大到了最大,很明显,这就是一次水猛地涨上来,湖面嗖嗖往上升的过程。打那以后,湖泊的水域就开始往回缩了,湖盆也慢悠悠地进入了退水的阶段,湖面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升一会儿降,高高低低的。

四、怎样猜出这次大雨的情况这次大雨,咱们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其实,方法不难,关键得靠观察和分析。首先,咱们得留意天气变化,看云、听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信号。然后,再瞅瞅历史气象记录,看看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样心里就有个底了。接着,用些专业工具来分析,比如气象图啊、卫星云图啥的,这些都能帮咱们看清大雨的来龙去脉。还有,别忘了跟周围的人多聊聊,听听他们的观察和感受,毕竟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嘛。最后,把这些信息都汇总起来,动动脑子,就能大概猜出这次大雨的情况了。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准,但总比瞎猜强,也能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大雨带来的各种影响。

古土壤层,也就是咱们说的根土岩,它是一个既没有明显堆积又没有明显侵蚀的间隔层。这意味着,在之前的沉积物被新沉积物盖住前,它已经历了一些土壤变化。它是地层长时间露在外面的一个记号。不论是湿润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形成这种土层,不过它们的模样,比如颜色、层次结构、生物留下的痕迹等等,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古土壤层经常被当作研究古代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沉积物里的有机碳同位素比例(就是δ13C这玩意儿)能帮我们看出古代气候是干旱还是湿润。一般来说,要是古代气候暖和又湿润,那湖泊里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就会长得特别好,这时候δ13C的值就会往负数那边偏。反过来,要是气候干旱高温,生物在光合作用的时候就会多吸收重碳同位素,δ13C的值就会往正数那边跑了。

三叠纪的延长组第七段,那时候湖盆扩得最大,积下了一层超过100米厚的黑泥页岩,里面有机质特别多。这岩层啊,主要是深色的泥岩和黑页岩,里头还夹着些泥质粉砂岩,还有薄厚不一的粉细砂岩,甚至还有些薄层的火山灰岩。

简单来说,到了卡尼期,延长组的沉积情况就是“湖水快速涨上来,然后又慢慢地震荡着退下去”。那时候的暴雨事件,给好的烃源岩生长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