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五省书记”谭启龙去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葬回宁波四明山

二迷糊 2025-03-21 17:30:42

1952年6月那会儿,冯文彬正在共青团中央书记的位子上,但他得换个工作了。这样一来,得找人来接他的班,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刘少奇,那时候他正管着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没想到这么轻轻一推,竟然推出了个管辖五个省的“书记”。

【放牛娃与共青团】

毛泽东收到的那份确定的推荐名单上,有个他挺眼熟的名字,叫谭启龙。

谭启龙1913年1月3号来到这个世界,家在江西省永新县北乡黄塘村,家里头穷,是农民出身。他很小的时候,老爸就因为生病走了,剩下老妈贺春娘一个人辛苦养家。

贺春娘特别擅长做小吃,能炒出味道超赞的花生和米糕。之后,她就挑着篮子,在大街小巷里吆喝着卖。

为了把儿子拉扯大,贺春娘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都得把小孩留在家里。她每天挑着货出去卖,直到很晚才回家,一到家就得赶紧忙活起来,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货品。

谭启龙10岁那年冬天,他妈妈又挑起货担出门去了。结果晚上,是好心人用扁担把她给抬回家的。她身上到处是伤,带出去的东西和钱全没了。

贺春娘碰上了一帮地主老爷家的保镖,硬是把担子上的货全给抢了,连一个铜板都没给留。她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上去跟他们说理,没想到反被那帮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直接被打得趴在了地上。

回到家没多久,老妈就因为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含冤走了。这下子,谭启龙彻彻底底成了个没人管的孤儿。

谭启龙的故事在永新的穷苦农民里可不是啥稀罕事。所以到了1926年,那些早就悄悄入了共产党的优秀学生,像欧阳洛、王怀、刘真、刘作述他们,都带着革命的新思想回到了老家。这下子,革命的风潮就像热油锅里溅了水,火苗子“噌”一下就窜起来了。

1927年9月29号那天,永新县的三湾村迎来了一支快上千人的湖南队伍。他们进了村里的“泰和祥”杂货店,然后就在那儿开了场挺热闹的前敌委讨论会。

会议进行中,有个大概三十多岁、身材魁梧的小伙,穿着灰色制服,站了出来,说了个以前部队里没人想过的事儿:他建议在连队里成立党支部!

这个年轻人叫毛泽东,那次会议后来大家都叫它“三湾改编”。在那次会议上定的“党来管军队”、“三条纪律,六项规矩”,成了红军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发展壮大的关键。

在永新好多农户家中,来了不少临时帮工和手工艺人。白天,他们跟农民一样,踏踏实实、卖力地干活。但一到晚上,关起门来,他们嘴里蹦出的都是些以前从没听过的新鲜词儿:斗地主、分土地,要消除压迫,铲掉剥削。

在天龙山的塔下村里,这些打散工的人领着村民们,组了个起义小队。他们动手干掉了村里的恶霸地主,把他们的钱财都收归公有,还打垮了那些反动的民团组织,没多久就把整个天龙山区给拿下来了。

1928年那年的秋天,谭启龙去给在山里头熬夜守着的贺家两兄弟送吃的。贺家两兄弟故意把守夜的棚子建在树上头,得爬上去才行。

他发现,金子垅尼姑庵里有个老尼的亲戚,老是悄悄地找贺家兄弟聊天,还每次都特地躲着他。这让谭启龙心里犯嘀咕:这家伙到底来干啥呢?

有次,他来送饭,又撞见了那位神秘的尼姑亲戚。谭启龙心想,先别急着过去打扰,于是躲在树后面,悄悄听他们聊天。

我碰到了刘一奇,上头让我们……“没错!动手!先把挨户团给端了!”“把土豪劣绅打倒!替穷人出口恶气……”贺家棚子里传出的声音虽小,但在谭启龙听来,却跟打雷似的响。

母亲突然离世,这巨大的打击让谭启龙心如刀绞。他想起在地主家放牛那四年,天天受气挨骂,遭受剥削。一想到这些血泪往事,谭启龙心里头的那股火再也压不住了,他站在棚子底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放声大哭起来。

有个人从树上探出头,问:“咋哭了?”谭启龙回答:“你们的话我全听见了,我也要跟你们一起干革命,给我妈报仇!”

尼姑的那位亲戚,名叫颜勇,其实是横岭界共产党那边管秘密工作的头头。贺家兄弟里,有那么一位,叫贺可展,他是共产主义青年团那边的负责人。

谭启龙来自一个贫农家庭,家里被地主欺负得支离破碎,他小时候还得给人放牛。这样的背景,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共产党想要培养的人才。1928年8月,在横岭界的贺家,有了贺成祖的引荐,谭启龙郑重地宣誓加入了共青团,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

【大难不死】

1934年10月头几天,因为井冈山中央苏区的几个重要地方,像兴国、宁都、石城这些地方都失守了,所以第五次反围剿在战场上已经没法赢了。这样,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总共有8万多人,他们没办法,只能决定来个大的战略变动,也就是咱们说的“长征”。

陈毅和项英带着三万多的队伍,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南这些南方的八个省份里的十多个革命地方。他们指挥着游击战,拖住国民党的军队,给中央红军打了个重要的掩护。

谭启龙入党才一年多,就加入了那支留下来的队伍,在湘赣边区开展工作。

大家都知道,中央红军的长征路那叫一个艰难险阻,但其实,谭启龙领导的游击战也是困难重重,一点也不比长征轻松。

在南方那些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啥现代生活用的东西都没有。那里土地不适合种稻子,谭启龙只能瞅着周围有啥吃啥,挖点竹笋、野菜、蘑菇啥的来填饱肚子,老长时间都吃不上一顿正经的白米饭。

这些野菜的滋味,跟咱们现在吃的家常菜比起来,那可差远了。因为没有盐巴,所以它们大多只能清水煮煮,味道很淡。谭启龙就靠墙上自然长出来的那种“硝盐”来补点盐味,这是他唯一的咸味来源。

没吃的,没穿的,连个安稳觉都没地儿睡,谭启龙和战友们只能凑合在山洞里,要么就搭个简陋的棚子对付一晚。那会儿,他和后来的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还有开国上将钟期光,三个人挤一块儿,就一条薄被子盖着,硬是挺过了那个大雪纷飞、食物匮乏的冬天。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了。到了10月份,按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高层商量好的办法,原来在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一个个都下了山,他们不再叫红军游击队了,而是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的“新四军”。

在又冷又饿,还得防着毒蛇猛兽,外加蒋军紧追不舍的艰难日子里,就连湘鄂赣军区的大领导严图阁也没能挺住,原本三万人的队伍,现在就剩下一万多人了。不过还好,谭启龙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缘定浙江】

1941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日本鬼子发动了浙东的大战,宁绍这两个地方很快就被他们占领了。这时候,中共华中局的领导和新四军暂时代理军长陈毅,就想到了正在上海看病的谭启龙。谭启龙可是个老党员,游击战打得特别有经验,出身又好,根正苗红。他当时在皖南特委当书记。

谭启龙、何克希等人火速赶往宁波,去当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政委。他们带着上海浦东工委的900多名抗日战士一路南下,目的就是要把浙东地区的抗战工作统一管起来。

六月时,谭启龙抵达了宁波三北地区,他头一件事就是去找浙东的地下党组织接上头。谭启龙在宁波悄悄安顿下来,用了快一年的功夫,仔细摸清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还有那一带的地理环境。

第二年6月20号,谭启龙跟华中局和新四军上头提议,说要搞个苏浙边区游击司令部,把浙东这块地方分成三北、四明山等六个游击区域。

早先的五月份,在日军的浙赣战役里头,驻守在宁绍区域的好些国民党杂牌军,一个个地向日军投了降。要不是少了共产党这股抗日的主力军顶着,宁波被日军完全占领,那真是迟早的事儿。

1942年7月28号那天,共产党在慈北的宓家埭新设了个浙东区党委。他们打算把四明山和会稽山作为主要的战斗基地,到敌人后面去打游击战。

浙东抗日根据地刚开始那会儿,党员干部啥样的都有。有的是浙东本地人,有的是从上海跑回宁波的,还有的是从新四军总部和江苏吴语区的根据地调过来的,另外还有好多刚入党不久的新面孔。

这帮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走过的革命道路也各不相同,有的读书多,有的理论功底深,但也有的在这方面欠缺。在遵守组织规定和纪律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谭启龙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把这些不同的想法拉齐,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解力,让大家的想法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带着浙东的军民在敌后进行战斗。

浙东那边有个叫宁波的地方,是蒋介石的老家,对他来说特别重要。蒋介石的手下打不过日本人,但他们也绝不会让共产党在那里做大做强。

所以,谭启龙和何克希得一边对付日军的大规模“清乡扫荡”,另一边还得小心提防国民党反动派的偷袭和“围剿”。

1942年10月7号那天,谭启龙、何克希和张文碧带着第三支队往四明山冲。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撞上了日军大约300多人的“扫荡”队伍,双方立马打了起来。

谭启龙他们带着部队,火速占领了有利位置,跟敌人打了起来。打了整整4个小时,最后干掉了100多名日伪军。

第二天,三北地区的第5支队按照计划行动,在参谋长刘享云的带领下,他们在10月9日跑到姚北的竹山岙,悄悄埋伏起来。结果,他们成功打掉了30多名日军。

打了两场胜仗后,部队的名声迅速传开,威名远扬。共产党宣传抗日和搞统一战线的工作,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和那些开明的绅士的大力支持。没过多久,四明山区首个共产党的办事处和联络点就顺利建起来了。

梁弄是座关键的小镇,它坐落在四明山的心脏地带,连接着上虞、嵊县、奉化这些县,位置特别关键。1943年4月23日一大早,谭启龙和何克希就亲临前线,带着三队人马去攻打驻扎在那里的360多名日伪军,最后成功打下了梁弄镇,并把这里当成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司令部的基地。

谭启龙在他人生中极其难忘的“初入浙江”那几年,足足打拼了四年多。他硬是把浙东的抗日根据地一点点建了起来,从啥也没有到有了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变成了一片占地2万平方公里的失地收复区。他给那400万在日军残酷统治下挣扎的老百姓,打造出了一个相对安稳的避难之地。

1945年5月份,中共新四明地委成立了,这是由三北地委和四明地委合并而来的。它手下管着嵊新奉、慈镇、余姚、南山、鄞县、上虞这6个县委。那时候,整个地区的共产党员人数已经涨到了4000多人。

【再进浙江】

1945年8月份,15号那天,蒋介石拿到了抗日战争大胜的成果。他肯定不会再让谭启龙在浙东搞的抗日地盘,留在他的老家那边了。

9月份的时候,中共华中局下了命令,谭启龙没办法,只能离开他辛苦打拼出来的根据地和宁波的老百姓。他带着浙东抗日纵队的主要战斗力量,一路往北走到了苏北。到了那边,他就开始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的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后来又当了政委。

在北方战场上,谭启龙担任了改编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同时还管着政治部,他参与了好多大战,像鲁南战役、孟良崮战斗、鲁西南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还有著名的淮海战役。

但他心里最惦记的,整天都琢磨着想再回去的地方,还是他的“第二老家”浙江。

幸运的是,毛主席没让他等多久,到了1949年2月份,中央军委就下了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用原来的山东兵团机关为班底,建起了第7兵团的指挥部。这回,王建安当上了司令员,谭启龙做了政治委员。眼瞅着,那场决定中国前途的渡江大战,就像拉满的弓弦,马上就要射出去了!

1949年4月20号晚上,二野和三野的百万雄师成功渡过长江,国民党军队的千里防线在一夜之间就垮了。

谭启龙带着他的第7兵团,接到命令往杭州冲锋,到了5月3号那天,他们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把这座漂亮的中国城市给解放了。

杭州一解放,谭启龙就成了中共浙江省委的第二把手,还兼着杭州市军管会的副头儿。打那会儿起,他就不光是军人了,很快就变成了管一方百姓的“大家长”。

按照上面的中央指示,谭启龙领着从山东过来的八千多名南下干部,和谭震林领导紧密合作,很快就把这些干部安排到了浙江的各个地方。他们开始管理城市事务,清理残余的敌人,调配粮食给大军做后勤保障,并且还着手准备让浙江的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浙江省委在杭州建立后,谭启龙接手了一堆杂七杂八的活儿。比如,他得负责让那些老职员换个新面貌,还得想法子让市场不乱套,再就是把人民币给推广开去。

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后,咱们就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农村那边,忙着剿匪、打击恶霸、救灾搞生产、征收公粮、给农民减租、发动群众,还有搞土地改革这些事儿。

1951年快结束的时候,浙江内地那边的情况慢慢变得安稳了。

谭启龙工作表现出色,成绩斐然,再加上他跟共青团关系紧密,所以刘少奇提议让他来当共青团中央书记,这确实是慧眼识人才。

但毛主席心里明显有别的盘算,他既没挑中谭启龙,也没考虑另一位候选人陈丕显,直接说了一句:就让胡耀邦去好了。

很明显,毛主席觉得,谭启龙同志对浙江人民来说更为重要。

【五省书记】

谭震林调动工作后没多久,谭启龙就顺利接手了浙江省委书记的位子,成了新的第一书记,继续留在浙江工作。

1953年12月27号那天,在杭州火车站,谭启龙和他的手下李丰平、王芳一块儿迎接了毛主席,这可是好久不见了。说起来,他们上次见到毛主席,还是在1933年的江西中央苏区马列学院高级班,一晃眼,都20年过去了。

两个人一碰头,毛主席立马热情地拉住浙江省委书记的手,笑着说:“咱俩以前打过照面,你是谭启龙吧,老家永新县的,小时候还放过牛,是个小红军呢。”

谭启龙一辈子在毛主席面前,最常提起的就是他当放牛娃和红小鬼的日子,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身份标签。

接待的人心里都明白,毛主席这次出门,主要是为了制定咱们新中国的头一部宪法,得赶紧找个安静清闲的地方办公。

谭启龙二话不说,立马主张把北山路84号30号楼,也就是解放前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那栋别墅让出来。白天,主席可以在这儿和秘书们一起处理工作,晚上再回刘庄去休息。

在宪法制定的那三个多月时间里,谭启龙除了负责照顾好主席的日常生活和安全,还得经常陪着主席到处走走看看,进行实地调研。

到绍兴东湖农场参观鲁迅故里的时候,毛主席对谭启龙说:“鲁迅讲过两句话,一句是‘横眉怒对众多敌人’,另一句是‘低头乐意做人民公仆’。咱们共产党人,就得有这种为了老百姓,甘愿当牛做马的精神。”

谭启龙离开浙江后,他接着在山东、福建、青海、四川这四个地方,一个个地当上了省委书记,总共算下来,他当过五个省的“一把手”,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可是不多见的。

谭启龙老年时期选择在山东济南安享晚年,到了2003年,他安详离世。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骨灰被送回了宁波的四明山进行安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