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良家庭氛围的影响当家庭中充满争吵,父母态度严厉且缺乏温情互动时,孩子处于这样压抑紧张的环境,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无法排解,便可能通过抽动的形式呈现。孩子尚小,无力改变家庭状况,只能在不良情绪的积压下,身体出现不自觉的抽动症状。
2.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弱部分孩子聪明敏感、心思细腻,但情绪 “过滤” 能力欠佳。他们对周围的评价,无论是好是坏,都会记在心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能较快释怀。长期积累的压力找不到出口,最终以抽动的方式宣泄出来。
3.治疗关键在于家庭环境的改善
对于这类因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抽动症,药物治疗并非首要,“爱” 才是良药。家长需改变教育方式,减少挑剔与责备,增加理解和陪伴,给予孩子温暖与安全感,营造良好的家庭 “土壤”,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门诊实例有一名 10 岁的小患者,清嗓子的症状持续半年,起初被当作咽喉炎。之后相继出现仰头、吸肚子、转肩膀和眨眼等现象,经医院确诊为中度抽动症,后转至中医门诊。
出诊,孩子脸色正常、体型适中,存在频繁清嗓、吸肚子、双肩快速交替转动、双眼频繁眨动且难以自控等症状,还伴有注意力涣散、多动不安。舌尖发红,舌苔薄白,脉象弦数,且脾气急躁、爱吃肉、大便偏干、小便微黄。
中医开具的药方包含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苓、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全蝎、僵蚕、甘草等。
二诊时,清嗓子频率降低,转肩膀和眨眼次数、幅度减少,大便变软,小便变淡,舌尖红减,苔薄白,脉稍缓,原方去栀子,加地龙通络。
三诊症状进一步减轻,清嗓间隔延长,抽动减少近半,注意力提升,饮食增加蔬果后大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滑,减黄芩,加太子参益气健脾。
四诊抽动基本消失,精神佳、情绪稳、学习进步,饮食和二便正常,改为两日一剂巩固疗效。
五诊症状消失停药,随访一年未复发。
预防抽动症,这几点家长和老师要记牢:
营造宽松环境家长和老师应共同为孩子打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避免过度施压,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与兴趣培养,让其心情愉悦,减轻心理负担。培养规律作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有益身心健康。倡导清淡饮食注重饮食均衡,多摄入蔬菜,控制水果、牛奶、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取量,避免暴饮暴食,养护脾胃功能。重视早期诊治一旦察觉孩子有异常抽动表现,应及时送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总之,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预防抽动症应从生活细节入手,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关爱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