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前遗言唯一提到的人,刘邦吓出一身冷汗:快!煮了这人!

风林事儿说 2025-02-21 13:09:18
前言

相传韩信被杀之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真后悔没有听从蒯彻的劝说,以至于如今竟要死在女人的手中!”

刘邦在得知此话后大怒,于是下令抓捕蒯彻。

那么,这个蒯彻是何许人呢?

才华横溢的蒯彻

蒯彻,秦末范阳(今河北徐水)人,有着深邃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思想能力公元前209年7月,农民领袖陈胜吴广在安徽薪县大泽乡起义后,派所将领武臣攻取赵土(今山西北部、河北南部)。

武臣接连拿下了十余城,正欲胜前进,不料遇到了固守之敌,久攻范不下,与敌形成了对峙局面。

这时,蒯彻蜇居范阳,等待时机。

蒯彻等待天下形势洞若观火,他想应该出办点大事了。

拿定主意后,他首先去游范阳令徐公。见到徐公,开口使说:我范阳一介平民,因心中怜悯徐公将死,特来相约。虽然您死到临头却又因遇到而有了生的希望!”

徐公闻听自己“死”,吓得面如土灰,及至听到崩彻说为遇到了他而有了生的希望,又转忧喜,情不自禁地倒身下拜,叩问削彻“生为什么前来吊我?”

蒯彻说:“先生任县令十几年了,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期人之足,鲸人之面,其罪举不胜举,慈父孝子们都想杀了您,报仇雪恨,之所以术敢动手,是因为惧怕严酷的秦法。现今天下大乱,有法不施,有令不行。慈父、孝们都想乘机报仇,从而获得怠、孝之名这就是我为您担忧、前来吊您的原因。”

这话正好说到范阳令徐公的心里去了。

自从陈涉、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特是武臣攻占赵地十余城之后,他反复忠,也没有拿出应付武臣的良策来。

当徐公忙问道:“为什么我遇到先生就有生的希望呢?”蒯彻说:“武臣不嫌我悉饨,派人前来向我询问生死祸福,我正要前去见他。”接着,他把见到武臣后都敢说些什么、一口气告诉了徐公。徐公呼完,一再表示谢意,而且立即备办车马送削彻前去见武臣。

武臣见削彻穿戴整齐乘车面来,上将他当作上宾接待,并心向削彻教如何攻取赵地。蒯彻说“将军如果想凭强攻硬打而得到城镇,我以为这是危亡之道。如能用我之计,可不战而得到城镇。"

武臣忙问,“先生此话何意?”削彻回答说:“范阳令徐某本来可以整顿卒修筑工事,死守城池,但不知将军怎样对待他,倘若先降者得不到优待那么边地各城守将互相传告,说范阳令先降而身死,于是人人死守其城,每座城都将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为君子之计,不如备下华盖朱轮之车,郑重迎接范阳令,使他得到富贵,让众人都看到归降后受到的荣耀。边地各城见到先降者身得富贵,必将相继而降。

听了蒯彻的话,武臣大喜,当即备下车辆百乘,骏骑二百,隆重迎接范阳令徐公,将其封为侯。燕赵禾降的30余城闻风奔走相告,先后投降了武臣。

蒯彻根据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对人们心理的观察揣摩,审时度势,仅用三寸不烂之舌,便获得了比钞场征伐还要好的预期效果,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洞察力和语言才能。

善谋良计说韩信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韩信接连平定赵、代、燕三地,而后奉汉王刘邦之命,准备乘胜前去攻打齐地。

韩信的兵马还未到平原,就听说汉王派策土部食其前去临淄游说齐王田广,劝田广降汉。

韩信想停止进攻就在这时,蒯彻前来韩信营中,向韩信说:“将军受诏击齐,汉王却另派使者劝齐降,可是汉王并无诏书命将军罢战,将军为什么停止进攻呢?郦生本是一介文士,凭三寸舌,下齐70余城;而将军率数万之众,才攻下赵50余城。将军为将数年,难道不如一个迂腐的儒生?”

言下之意,是劝韩信继续进攻,夺取功名。

韩信按蒯彻之计,率军渡河,攻打齐地。这时候,齐王听信哪食其言,以为天下太平,因而疏于防范,整日饮酒作乐。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攻下历下,兵临齐都临淄城下。齐王以为自己被邮食其所骗,遂将哪食其烹杀,弃城逃走、韩信平定齐地,自立为齐王。

消息传到汉王刘邦耳里,汉王勃然大怒。幸而张良、陈平在场,再三向刘邦陈述得失利害。汉王才不得不派张良前去韩营,传达汉王封韩信为齐王一事,以安抚韩信。

楚王项羽见有机可乘,也派武涉前去齐地游说韩信,希望与韩信罢战言和三分天下。韩信却说:

“我在项羽手下时,官不过郎中,项王对我是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投奔了刘邦。刘邦封我为上将军,让我带几万兵,对我关怀备至,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汉王对我有恩,我说什么也不能有负于他呀!”

这时项刘双方的战场上正处于僵持胶着状态。在他们之间,韩信是个有实力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若继续留在刘邦手下,则汉兴楚亡;他若弃汉王而投靠项羽,则楚兴汉亡。

蒯彻根据这一形势,有意说服韩信,让他背汉自立为王,于是到韩营向韩信说:“早年我曾研习相术,相君之面,最大不过封侯,而且危而不安若相君之背,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明明知道蒯彻说的“背”,是“背汉自立”的意思,但他却故意问道:“先生此话何意?”蒯彻回答说;“秦末刚发难时,各路英雄豪杰建号称王,只要登高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多如鱼鳞杂沓势同疾风骤起。

当时人们想的只是灭秦而已。如今秦亡,接踵而来的是刘项相争。其结果,许多平民百姓肝脑涂地,流离失所。

汉王率数十万之众,拒守巩、雏一日数战,却未建尺寸之功,甚至屡屡受挫,兵溃于荣阳,又身受剑伤于成皋,不得已而败走于宛、叶之间,这叫做智勇俱困。

楚人起自彭城,转战逐北,兵经荣阳乘胜前进,威震天下,而以后却兵困于京、索之间,受阻于西山下,至今已有三年。

楚、汉锐气挫败,兵困马乏粮尽,百姓疲极,谁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说到这,蒯彻停了停,继续说道:“以我所料非有天下贤圣,难以平息这场祸乱。在我看来,当今之时,刘、项二人均悬命于将军。将军帮汉则汉胜,助楚则楚强。我愿推心置腹,披肝沥胆,效忠将军,只怕将军不肯用我之育。”

蒯彻两眼注视着韩信,终于和盘端出了自己思谋已久的想法:“为将军考忠,我以为莫如两利俱收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一来,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依靠将军的贤圣,手中握有的兵甲以及富饶辽的齐地,联合燕赵,乘楚汉后方空虚之地,根据百姓的意愿,制止刘项之争下还有谁不从!将军占据齐国领土,收复准、泗等地,以德怀柔诸侯,以礼相待士民,天下人必争相朝齐。俗语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望将军深思!”

可惜,韩信是个率领千军万马、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是个将才,而不具备帝王的素质。

听了蒯彻的话,韩信却说:“汉王对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叛于他?”韩信只想到刘邦对他有恩,而且用庸人的眼光来看待“恩”、“义”二字,忘记了刘邦对他一直心存疑忌,对统治者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针对韩信的想法,蒯彻举了不少例子以后进一步劝告韩信:“俗语说,野禽杀尽,猎狗被烹;敌国已破,谋士将亡。将军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下井胫,克赵、败燕、定齐,且打垮楚兵几十万人,所谓功勋无二于天下,谋略为世所稀有。现今将军有难赏之功,震主之威。将军该怎么办呢?将军身为人臣,却有高天下之名,我实在为将军的安危担心!”

听了他对险恶世情的分析,韩信说;“先生先谈到这容我仔细想想吧!”

过了几天,仍不见韩信的动静,刺彻又一次去见韩信,向他说:“听善谋,能察知事物征兆;用良计,可把握存亡的机会,满足于担石微禄,自无卿相高位。

聪明人要善于决断,该断不断,必招百祸。所以猛虎犹豫止步,还不如蜂蝎人。古语说,时乎时乎不再来。意思是良机难逢,愿将军听我所言,勿失良机!”

在关键时刻,韩信始终犹疑不决,不忍背汉自立,又自恃功高,认为汉王不致削夺齐国,终于未听蒯彻的忠告,依然在刘邦手下当他那个“齐王”,听从汉王调遣,转战南北。

蒯彻见韩信不听他的进谏,怕招来杀身横祸于是佯装为巫,隐居齐地。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与韩信、彭越联兵,把楚王项羽包围在域下。

项羽见大势已去,在乌江自杀身亡。楚汉战争以汉刘邦胜而宣告结束。刘邦自域下回师定陶,出其不意地进人韩信营中,又一次削夺了韩信的军权。而后改封韩信为楚王,将他调离了富饶的齐地。

刘邦即位后,正如蒯彻所预料的一样,开始削夺和消灭异姓诸王。

刘邦以有人上书密告韩信谋反为由,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监押起来。韩信面对自己的处境,常常悲愤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可惜,他醒悟得太晚了!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稀谋反,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出征。

韩信临死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彻之言,以致今天死于女人之手!”韩信被杀,恰恰说明蒯彻知人之深,料事之准。

荐贤有道曹参

汉十五年(公元前192年),在齐王刘肥手下当了九年相国的曹参招蒯彻为幕宾,让他参议政事。

蒯彻寻思好以后,去见曹参,对曹参说:“假如相国要找个媳妇,有两位可供选择。一位是夫死三日后就改嫁了的;一位是夫死后立志守赛连大门都不出的。相国选哪一位呢?”曹参说:当然要选那个终身不嫁的。”

蒯彻说:“求贤伯也是这个道理。那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原是齐国的俊杰之士,齐亡后他们隐居不出从未卑躬屈膝谋求当官,希望相国能用这样的人。”

曹参听后爽快地说:“我一定按先生的建议办!”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在蒯彻的举荐下,终于成了曹相国的上宾。

结语

蒯彻留给我们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他在群雄逐鹿的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也仅仅是时隐时现,然而他能冷眼观察古今成败,把世道人情特别是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残酷看得较为透彻,因而富有远见卓识,加上他绝妙的醉令,至今仍令人回味。

他凭借对武臣和范阳令徐公内心世界和利害心理的洞察,游走其间,说词透彻巧妙,不战而获30余城,使百姓少遭战争涂炭,不但显示了超群的才华,而且于人民有益,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他力劝韩信自立为王,危言净论,道尽世情险恶,反映了蒯彻察知事物征候,预见并善于把握存亡之机。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至于他荐贤举才时都避开生硬的陈词而注意到事物间的联系,适时而行,则更加显示了他的独到见地和思辩艺术。

0 阅读:0

风林事儿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