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特朗普政府将泽连斯基政府同意临时停火30天,并在此基础上与俄罗斯展开全面的和平谈判,当作自己重要的胜利果实来宣传。
但随着这几天局势的发展,以及泽连斯基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开始附加上的“必须交还乌东,必须加入北约”的停火条件,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特朗普的这一成果到底有多大的水分。
眼看着特朗普调停无果,印度的莫迪忍不住了,开始以“大国”的身份冲泽连斯基喊话,让他别再胡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俄:为停火一路“狂飙”·】——
俄乌战争持续了三年以后,美国终于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开始为“世界和平友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通了个电话,两人在电话里那是相谈甚欢,不仅同意组织会晤,普京还热情地邀请特朗普访问莫斯科。
他们讨论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俄乌冲突、俄美关系以及复杂的中东局势等,都在谈话范围内。
这通电话,就像是给后续的谈判按下了启动键,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紧接着,美俄代表团在沙特利雅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会谈,最终,双方达成了四点重要共识。
建立磋商机制处理棘手问题、任命高级团队推动停火、规划未来合作框架、保持密切接触持续推进谈判。
这次会谈被外界视为三年来最具实质性的突破。
进入3月后,美俄的外交动作明显加速,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13日闪电访俄,与普京进行了4小时闭门密谈。
虽然会谈内容未公开,但外界猜测涉及停火的技术细节。
昨天,特朗普与普京再次通话,双方直接敲定从能源和基础设施停火入手,并同意23日在沙特吉达展开技术谈判,讨论黑海停火和全面停火方案。
在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下,俄乌停火似乎已经有了很大的希望,但让特朗普没想到的是,这边停火协议刚拟好,那边泽连斯基就再次反悔了。
——【·泽连斯基:态度摇摆,让人摸不着头脑·】——
3月11日,美国和乌克兰代表团结束了在沙特阿拉伯城市吉达举行的会谈。
这场会谈主要是围绕着俄乌冲突的停火问题展开,会谈结束后,双方联合声明称,乌克兰愿接受美国提出的30天临时停火建议。
17日,泽连斯基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后,再次发表了新的声明。
他声称乌克兰已为30天无条件停火做好了准备,这听起来,乌克兰似乎是积极响应停火倡议的,让人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声明刚发布没多久,泽连斯基又再次发布了一条声明,强调停火应该是无条件的,还质疑俄方的停火诚意。
原来,普京对于停火提出了停止乌方军事动员、停止对乌军援和情报共享等条件,并且要求乌方不能被排除在谈判外。
这些条件如果能够达成的话,普京表示俄方愿意停火,毕竟俄方此时占据优势,希望能够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这次战争。
但泽连斯基这边呢,不仅表示乌方要“寸土不让”,不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方,还要求俄罗斯无条件接受停火提议等一些不太现实的条件。
泽连斯基这种强硬的态度,与美俄推动的停火方向完全相悖,双方停火一事也因为谈崩再次搁置了下来。
眼看着特朗普“缓兵之计”失败,印度的莫迪坐不住了,他决心好好的“劝一劝”泽连斯基,让他不要再继续胡闹。
——【·印度:积极介入,背后算盘打得响·】——
3月16日,播客节目主持人弗里德曼公布了与莫迪的对话视频。
在视频里,莫迪称乌克兰应该与俄罗斯直接讨论,和盟友谈无数次也不会有成果,当前局势为俄乌富有成效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促进和平。
实际上,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它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经贸联系,承担着俄油气转口贸易的重要角色,而对于乌克兰方面,欧洲援乌的炮弹有不少都来自印度。
俄乌双方在某些方面都有求于印度,这也让印度有了劝说的底气,直接对着泽连斯基喊话了。
其实,印度此时积极介入调停,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印度想要借此事件来提升自己的大国形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它试图通过调停行动获取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利益,以此来证明自身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冲突前景:迷雾重重,变数多多·】——
美俄积极推动停火,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如果他们达成的协议没有充分考虑乌克兰的诉求,那很可能会引发乌方的强烈不满,导致协议难以有效执行。
地区局势依旧会充满不稳定因素,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引爆冲突。
泽连斯基的态度对冲突前景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如果他继续坚持这种强硬且不切实际的立场,拒绝与俄罗斯进行实质性的谈判,那么停火进程必将受到严重阻碍,冲突还会持续下去。
乌克兰民众将继续承受战争的苦难,国家的重建也将遥遥无期,但要是他能够转变态度,参与到务实的谈判中来,那冲突的解决或许就会迎来转机。
印度虽然有调停的意愿,但它缺乏实际的影响力手段,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呼吁上,很难对局势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不过,要是印度能利用自身在炮弹供应等资源优势,或许能为调停带来新的契机,但这也可能引发各方复杂的反应,给局势增添更多的变数。
对此,您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