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产品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特别是在2025年年初,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明星产品引领了新一轮的AI热潮,带来了技术创新、算力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场格局的重塑。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AI技术人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才资源。根据麦肯锡早前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熟练掌握AI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将激增到2022年的6倍,即600万人。
实际上,我国当前的人工智能人才供需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人才缺口达到了500万人次,供需比例高达1:10。这种结构性的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此,苏州大力吸引集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5年2月14日,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发布《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根基。
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在实验设备场地、算力服务供给、团队配置优化等方面给予“定制化”支持。在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中专设“人工智能专项”,特别优秀的可突破学历、来苏州时间等限制。
深入挖掘人工智能领域招聘需求,每年面向青年人才推出不少于5000个优质岗位。在苏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中专设“人工智能专项”,给予最高30万元薪酬补贴。
对新引进的博士、重点高校硕士及本科生给予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对其中在苏州连续工作满1年的优秀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分别再给予10万元、3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
构建百亿人才基金投资生态,设立人工智能专项人才基金,打造“零租”孵化器,开放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和应用场景,全力打响“赢在苏州”系列人才赛事品牌。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已经推出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鼓励政策,并在2021年成功获批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可知,苏州在全国的排名已经跃升至第五位,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梯队的重要成员。预计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将达到236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具体来看,苏州已经汇聚了667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并与2100多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基础层方面,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等方面,苏州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如中科可控、亿铸科技等。在模型和应用层方面,苏州已经有42个重点算法和7个大模型完成了备案,涵盖了工业、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的同时,《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也正式发布。
该项政策重点聚焦在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和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制定了十四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金额高达1亿元。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