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观展,穿越“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

元力社 2025-02-19 17:54:10

近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人民文博主办的“芥子须弥·开化——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数字艺术展”在武汉中国建筑科技馆展出。

此次展览深度依托于过去20多年间在高平开化寺宋代建筑与壁画领域所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宏伟建筑与精美壁画。

为了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展览巧妙融合了虚拟现实(VR)、裸眼3D技术、沉浸式影片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并结合二维图像、三维模型、大型装置艺术等媒介,实现了对“整体建筑空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呈现。

通过这些创新展示方式,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宋代人的头饰、服饰、发髻样式、叉手礼与簪花礼俗等文化细节,以及当时先进的农耕器具、手工纺织机械和丰富的宋代建筑形式等历史风貌。

据悉,高平开化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作为目前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佛教殿堂壁画完整遗存,开化寺不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研究宋《营造法式》彩画技艺的宝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已知的唯一一个比较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案例。

大雄宝殿内珍藏有北宋年间绘制的壁画,总面积达88.2平方米。这些壁画以其细腻高超的绘制技法、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绝伦的细节描绘,被誉为“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示了宋代壁画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便对开化寺的宋代建筑与壁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与数字化测绘工作,为本次展览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5G、VR、360度全景导览等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内容与形式,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AR(增强现实)、VR技术,推出了《复兴之路》云端展览,通过虚拟展厅技术再现历史情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观赏空间。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5G+VR直播,身临其境地欣赏海岛的日升月落等自然景观。山西博物院则将历年来的精品展览内容,如360度全景导览、电子书、高清图片、语音导览等,全部“搬”到了线上,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在大空间项目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中,游客可以佩戴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般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的虚拟场景。而在“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体验项目中,则通过1∶1的比例重构复原了遗址区保护大棚、考古发掘方舱、象牙库房等数字孪生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考古现场。

由此可见,数字技术正在文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深度融入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等各个环节,还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展示,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这一趋势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文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 阅读:0

元力社

简介:一堂每时每刻都在“进化”的理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