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自诩历史爱好者,那天站在三水白坭的这块土地上,面对着“海天书屋”四个大字,从这走出的民国总理,最盛之时被誉为“五路财神”“二总统”的梁士诒,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以前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是通过科举,由学入仕,光耀门楣。正如国人熟知的范进,前后考了二十多次,终在五十多岁时考中举人,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发疯中的反复说的这句话“我中了”,意味着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终于追求到手了。
以前读书人孜孜以求考取功名,只因为能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很少。
同样,这条科举之路,对梁士诒来说也是曲折异常。
梁士诒(1869~1933年),广东三水白坭岗头村人,早年与其父梁知鉴同在三水、广州、香港读书,后来的“父子登科”成就了一段佳话。
梁士诒与梁启超是同学,当年一起在佛山书院(前称汾江义学)游学,师从陈瀚名师。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梁启超结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落榜;两年后再应会试,再次落榜。但是这次南归途中,他在上海逗留了一段时间,倾力搜罗新书和译本,兴趣投向了财政、河渠、农业等实学。
光绪二十年(1894年),第三次赴京,考中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诏开经济特科,梁士诒赴京应试,名列一等第一名,这个本是一举夺魁的成绩,他却得了个“永不录用”的结果。
命运是在跟梁士诒开玩笑吗?
原来戊戌政变后,“六君子”人头落地,光绪帝被禁瀛台,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维新首领避难海外,慈禧太后下令缉拿未果,难解余恨。
正在这不久,朝廷开办经济特科考试,梁士诒的成绩遥遥领先,考试名次需要由慈禧太后钦定。
奏折递到慈禧太后面前,太后一看籍贯:广东,姓氏:梁,名字还有个“诒”字。
不得了“此人是梁启超的本家吗?跟康有为有什么关系?”
你看姓名,姓梁启超的“梁”,名尾字又与康有为相符,康有为原名康祖“诒”,而他又偏叫梁士“诒”。
如此看来,此人定是乱党无疑,朝廷永不录用。
梁士诒从此被称为“梁头康尾”。就这样因为姓名,就算考第一名又如何,还是名落孙山,永不录用。
阅读历史,看到这些是否觉得很有趣,人生的际遇就是由这星星点点的事件汇集而决定的。
清朝的仕途彻底封死了,而在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还存在着无数的未知,这是梁士诒之幸。
梁士诒的贵人是唐绍仪和袁世凯,此后在梁士诒的人生故事里都与他们有关。
梁士诒是唐绍仪引荐给袁世凯的,他的经邦济世之才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
之后,袁世凯委任他为北洋大臣文案,聘任他为北洋编书局总办,在外务部丞参上行走。
从此,梁士诒的仕途青云直上。
后任邮传部铁路总局局长,1908年还主持创办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是当时的中央银行,发钞行。
后来,活跃在政坛上的梁士诒,曾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
梁士诒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旧交通系首领,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政治人物,坊间有“二总统” 之称,“梁财神” 之号,权倾一时。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梁士诒的命运也随着派系的斗争而沉浮起伏。
梁士诒是一个想为国家干实事的人,但面对大变局之乱象,一个文人是无力回天的,他的“十几年殚精竭虑,期望国富民强,可惜国家四分五裂,我辈操劳又有何用?”
就是对他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