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明万历年的广东顺德“鸭蛋状元”黄士俊的家乡杏坛甘竹右滩,仅5公里的杏坛光华村,200多年后清同治年间又考出了顺德杏坛的第二位状元,梁耀枢。
1300年的科举史中,广东共考取9位状元,顺德杏坛占2位,杏坛成了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杏坛历史悠久,文脉昌盛,连名字都文化范十足。据说杏坛由夏、谭两姓开村,取“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中的“杏坛”二字为村名,既是夏谭两姓的谐音,又有礼乐之乡的愿望。
梁耀枢(1832年--1888年),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广东顺德杏坛光华村人,是广东第9名状元,也是广东最后一名状元。
梁耀枢自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读书上学全靠经商的堂兄梁介眉资助,所以他埋头苦读,一心依仗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治元年(1862年),30岁的梁耀枢中举。再经寒窗苦读,同治十年(1871年),39岁的梁耀枢参加殿试获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从此,开始了他17年的仕途生涯,曾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山东学政等职。
他为官清正,直言敢谏,任职詹事府时,他认为詹翰之官虽然是文学侍从,但身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对于国家大事要有所担当,致力经世,遇事要勇于诤谏。
任同考官时,主张从读书人中提拔人才,还提出要讲究文风,厘正文体。他上书皇帝力陈清除科场积弊。同时,他对科场舞弊深恶痛绝。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弹劾广东学政叶大焯徇私舞弊,揭露科场黑暗,清廷获梁耀枢等参奏后,要求彭玉麟会同张之洞按照所参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最后,叶大焯被定罪革职,而轰动一时。
光绪十一年,西江、北江河水泛滥成灾,老百姓深受其害。广东地方官员没有发声,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梁耀枢却没有沉默,挺身而出,上书朝廷,恳请朝廷严厉督促当地官员,妥善处理灾情,抚恤受灾百姓。
清廷获奏后,即要求两广总督张之洞等认真查明,迅筹赈济,深受百姓赞扬。
梁耀枢对长辈特别敬重,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以前资助他的堂兄梁介眉。与四兄耀藜、六弟耀宸一同拜在朱次琦门下刻苦读书,相互勉励,耀藜、耀宸后都中了举人。
梁耀枢一生专注文教,为官务实清廉,不失为士人风范。
梁耀枢还有一逸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不仅有才华,还是当时的颜值担当,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因他长得帅气,眉清目秀,气度不凡,两宫太后对他刮目相看,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欢,曾对人说:“梁耀枢,金玉君子也”。
此话一传开,同僚们称他为“梁金玉”,百姓则称他为“金玉状元”,从此“金玉状元”的美名传遍天下。
梁耀枢书法俊美。据记载,他能于粒米作蚊脚小字,兼通王(羲之)、赵(孟頫)笔意,腕力圜妙,深受人们喜爱。如今在北京故宫的储秀宫、体和殿、翊坤宫,仍可看到梁耀枢题写的《万寿无疆赋》共12幅墙饰。另外,在储秀宫还有他题写的牌匾“道志和声”“观象通乾”,字体娴雅端庄,字如其人。
从这也充分印证了梁耀枢在当时确实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梁耀枢病逝于山东官邸,时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