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1793-1867),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骆秉章出生在他原籍广东花县华岭村。
骆秉章的曾祖父骆国祐在清乾隆初年,就从花县到佛山谋生,并定居下来,骆秉章出生不久,也随家人来到佛山定居。
如有机会来佛山的游人,可以去东华里看看骆秉章故居。
东华里最早叫“伍杨街”,是杨族和伍族姓聚居之地,衰落之后房产逐渐变卖改为他姓,在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
嘉道年间骆氏族人迁入东华里居住,从此骆氏家族就在东华里落地生根。
后骆秉章任朝中要职时,曾对东华里后半段北侧宅第修缮改造过,屋宇更为规整美观。
至今,东华里是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街巷。
嘉庆十七年(1812年),19岁的骆秉章考中秀才。21岁至26岁期间,他在广州与佛山两地来回求学。27岁应乡试,骆秉章中举。
可接下来的道光二年(1822年)和道光九年(1829年),骆秉章二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
经究骆俊其名早被其先人用过,中国人得避祖宗的讳。于是认为忘了避讳,重了祖宗的名,骆俊才空有满腹学问,而屡考不中。
这样两次败北后的骆俊,赴礼部呈请改名“骆秉章”。
说来也神奇,改名后的骆秉章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第三次上京会试,果然考中壬辰科第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年届不惑,可谓大器晚成。
道光二十年(1840年),骆秉章受命稽察吏部银库,清末吏制腐败,这份差事可不好当,虽然他清查陋规,一丝不苟,分毫不沾。 但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还是被揭发银库亏欠九百多万两。骆秉章因失察之罪被罢职,并罚赔亏欠2倍的库款。
审察完毕之后,道光帝知道骆秉章持正无私,所以特旨以庶子的身份留用。 从此道光帝对他信任有加,又升侍讲学士,出任湖北按察使。不久骆秉章归乡丁母忧。结束之后补右庶子,先后赴任山东、河南、江苏按事。
骆秉章在京师做了16年朝官,以清廉著称,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数起数落。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命骆秉章出任湖南,任湖南巡抚。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从此,骆秉章的开挂人生从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开始。
其实骆秉章和洪秀全、冯云山是名符其实的广东花县老乡,三人所居村落,相距不足二十里,但此后的十几年里却成了生死对手。
太平天国刚起事时,一呼百应,势如破竹,清廷各路官兵连连败退。
1852年6月,骆秉章派2000兵马在全州蓑衣渡设下埋伏,击毙了南王冯云山,“首义五大王”之一的南王就这样被他杀了。
钦差大臣赛尚阿领兵驰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途经湖南,到广东时以沿途州县未能满足供应为由,参了湖南抚藩荒废政事,骆秉章因而被罢官。
就在等待办理交接事宜之时,骆秉章意识到长沙城墙大多坍塌,城门不能关闭了,城垛更是全没,根本无法抵挡随时攻来的太平军,情势万分危急。
于是还没等到新巡抚到来,就带头捐款,也要求省城司道官员全都捐款,同时奏请借库款,立即修城。
骆秉章日夜上城催督,农历七月中,城门修好,城垛已备,这时萧朝贵果然领一彪军马杀到,攻打长沙城。骆秉章组织反击,在城南将其一炮打死。
当时清军各路援军,正、副帅皆未到,城内只有兵勇八千,且没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太平军攻城之时,城里的人才明白,是骆秉章的修城挽救了长沙城。
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被誉为太平天国早期“三驾马车”,彼此之间相互制衡,从而确保大局稳定。此时,南王、西王都死于被骆秉章之手,东王杨秀清一家独大,太平天国军政格局就此改变,也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伏笔。从这角度看,太平天国实亡于骆秉章之手。
咸丰三年(1852年)农历二月,骆秉章受命为湖北巡抚。农历四月,他又被重新受命为湖南巡抚,这一任就是十年。
在湘十年,骆秉章除了继续围剿太平军外,这两件事意义非凡,一是帮助曾国藩创建湘军,并成为其保护伞,使湘军能够迅速壮大。二是招左宗棠于麾下,并放权于他,并让其主持军政大局,稳住湖南局势。
湘军在围剿太平军战斗中打出了威名,骆秉章也因功勋得到了朝廷的赏赐。
因云南太平军由云南入川,队伍发展至十余万,大军直指川西和成都,距成都仅七十里,成都危在旦夕。咸丰十年(1860年)农历六月,清廷十万火急调67岁的骆秉章入川督办军务。
骆秉章帅湘军一万二千余人入川。
骆秉章摸清形势后,针对敌方“分兵略地”的战略,决定实行集中兵力分别击破的方针,并施展反间,分化瓦解策略。至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闰八月,云南太平军主力已经被歼。这一年京察,骆秉章因军功被赏加太子少保衔。
骆秉章诱降石达开,最为人们所熟悉。
石达开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三月二十七日,三四万太平军,准备横跨大渡河,直取成都。
骆秉章策划,由川军、湘军和土司的“夷兵”组成的一张大网撒向大渡河两岸。农历四月四日,石达开太平军乘筏渡河,骆秉章率大军待石达开大军渡河一半的时候,枪炮连环袭击太平军,石达开部无一生还。
农历四月十二日,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
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生命安全。
骆秉章乘机派人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石达开见大势已去,被迫与骆秉章订盟。
最后骆秉璋将石达开抓住,其部下缴械投诚后,遣散四千余人,尚有二千精壮则全部处死,石达开被判处凌迟极刑。
至此太平军“首义五大王”中,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等都死于骆秉章之手,绝对是太平天国一大克星。
清廷再加赐骆秉章太子太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之时,清廷论功行赏,骆秉章加恩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再升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
这时,其地位声势赫赫,炙手可热,与曾国藩并称“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
晚年骆秉章眼疾加剧,骆秉章多次请辞,皇帝不予获准,仍让他继续任职。
同治六年(1867年)农历十一月,骆秉章因病逝于任上,终年74岁。清政府赠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给谥号文忠。
骆秉章一生清廉,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他当巡抚近二十年,一品大员,遗产仅八百两,得朝廷五千赏银才得以归葬故里。
骆秉章逝世消息传到民间,民众自发罢市缟素,丧车所过,哀音相随,连绵不断。百姓把骆秉章比作诸葛亮和韦皋,足见骆秉章治川功德深入人心。
骆秉章逝世后,湖南和四川民间均自发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