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就是能够去世后从祀孔庙,任后代千秋仰止。
但能得到从祀孔庙的殊荣是多么的不容易。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 位,其中包括孔子的72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剩下的仅90余人,非大家大儒、古圣先贤不可。
整个明朝只有薛瑄、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四人从祀孔庙。
宋朝只有五人、清朝仅有三人得此殊荣。
在这里有个有趣的插曲分享给大家,清朝乾隆年间,以名儒自居的尹嘉铨两次上书乾隆皇帝,求皇帝颁诏让他去世的大儒父亲尹会一从祀孔庙,结果乾隆怒了,赐了他绞刑。
可见,历史上从祀孔庙是很严肃的事情,绝非儿戏。
陈献章从祀孔庙,也是岭南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论科考、官职,他既不是状元,区区7品虚职,实一布衣,他凭什么获此殊荣呢?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被称为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宣德三年(1428年),陈白沙出生在新会县白沙里,是遗腹子,但自小聪明伶俐,很有灵性,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
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是科举入仕,早年陈白沙也是如此,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异常的艰辛曲折。
1446年考中秀才,1447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九名举人。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四月入京会试中副榜进士,被选入国子监读书。
1451年(景泰二年)再次会试落榜。
两次应试受挫后,陈白沙决心不再走科举之路,转而专心研习理学。
于是1454年前往江西临川,拜江西程朱理学家吴与弼为师。
半年后,他回归白沙村修筑阳春台为书室,专心读书,其思想逐渐由崇尚读书穷理的程朱理学转向主张求之本心的陆九渊心学。
1466年,38岁的陈白沙,在翰林学士钱溥的规劝下再次进京,再次入国子监读书。
其间陈白沙的《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让国子监祭酒邢让惊叹为“真儒复出”。
所谓国子监祭酒,即古代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
于是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白沙到部里当司吏,这样陈白沙去了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
当差之时,由于陈白沙为人耿直,不屑巴结权贵,受到权臣的陷害。这也直接导致了4年后,42岁的陈白沙再次参加会试,因奸臣弄权,仍名落孙山。于是他决意弃绝仕途,返回故里潜心治学。
回到白沙后,他一心一意在家乡讲学授徒,名气日增。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先后受到广东布政使彭韶、巡抚都御史朱英的推荐,明宪宗下诏征用。陈白沙虽应召赴京,以奉养老母亲为由力辞,皇帝被陈白沙孝义所感动,授其翰林院检讨,准其归家侍奉母亲。
从此,陈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在江门,三水,西樵山等多地开坛讲学,培养了众多卓有成就的学生,如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岭南学派”亦于此形成。
陈白沙,一生三次赴京赶考未中,五十六岁得一七品翰林院检讨虚职,回乡教书,实乃一介布衣。
但在他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陈白沙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打破了将近六百年程朱理学的主流,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时代。
后来人们总结明代心学发展:始于陈白沙,完善于湛若水,王阳明集大成也。
“圣代真儒”陈白沙,名符其实,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