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团建去顺德均安李小龙乐园,几个青年人说想去看看李小龙的祖屋,就这样我们一行游览李小龙乐园后,走进了顺德均安上村。
功夫之王李小龙(1940—1973年)原名李振藩,大家都非常熟悉,叶问是他的咏春拳师傅,在美国开办“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他是中国功夫全球推广者,他的截拳道、双截棍风靡全球。
现在李小龙乐园内,星光广场上矗立着净高12米,基座高6.8米的李小龙铜像,世界最高最大的李小龙塑像,铜像底座正面“功夫之王”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从“武林一家”牌坊穿过,便可参观李小龙纪念馆,这里全方位地展示了功夫之王传奇的一生,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打卡。
虽然李小龙出世成长于美国旧金山,在香港和美国拍电影,应该没在祖籍均安上村生活过,但这有他的祖屋和宗词,我们还是满怀期待的走进均安上村。
踏进均安上村,却有意外惊喜,这里还有清朝咸丰九年的探花李文田,原来跟李小龙同族同宗。
说起这个李文田,也是妥妥的流量,在我看来,名气可比李小龙大多了。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芍农、若农。文田自幼随同在佛山经商的父亲生活,聪明颖悟,自小有“神童”之称。14岁时,李文田父亲去世,家境困难,所幸他的先生爱惜人才,给予资助,使其修完学业。
“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这是李文田少年读书时的一副自题联,由此可见,少年才俊踌躇满志。
李文田18岁应县试,第一名。23岁考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殿试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
由此入仕,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各省乡试主考官、学政、会试副总裁、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为官忠尽勤勉,敢于直谏。
他书法造诣颇负盛名,是晚清著名的史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藏书家。
李文田的逸事也是传奇般一直流传着。
两朝帝师翁同和第一次见到李文田,就为其文采而折服,在其日记里写到“若农博览能文,丹铅不去手”。
李文田学问渊博,书法,绘画,经史,兵法,天文,地理,占筮医相,金石碑帖,书籍版本,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作甚丰。
最有名的是位于广州永庆坊多宝坊27号泰华楼的藏书,就是李文田一生好学博修的见证。泰华楼现在是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田是书法大家,传世作品较多,大家有兴趣的话,在顺德明晖园就可以找到他的作品。
也因他的字写得好,被慈禧太后看中。同治年间,李文田入职南书房,当时慈禧太后颁发的“懿旨”,许多都是由李文田执笔抄写的。
慈禧太后作画,经常让李文田为之题字。如今中南海里的“颐年堂”三个字就是李文田的书法。
李文田同情梁启超。
李文田出任多省考官及学政之职,挖掘了大量人才,如大家熟悉的蔡元培,李慈铭,吴道镕,陈伯陶,王懿荣,袁昶等,但他唯一叹惜的是梁启超落选之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文田任会试副总裁。当时极力鼓吹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令老佛爷和朝中大臣们惶惶不安,因为这两位广东举人才华出众,一不小心夺魁天下,如何是好。因此在评卷时小心谨慎,一旦发现有“康梁”文风的试卷立即作废。
阅世颇深的康有为在应试时一改平日文风,中规中矩地写了篇八股文,而高中进士;年少气盛的梁启超,却不知收敛,肆意下笔,被考官们一眼看出,而名落孙山。
事后,作为会试主持人且广东同乡的李文田找出梁启超落第试卷,在背后题上张籍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尽道爱莫能助之意。梁启超知道后,铭感不已。
后李文田去世,梁启超撰写了一副对联,其中下联为:“岂为明珠垂泪,中楹为哭先生”,饱含着对先生知遇之恩的感激,成就了近代两位名家的一段佳话。
大家都知道“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是美食之都。在京其间,李文田常让家厨制作鱼生招待同僚。薄如蝉翼,清嫩润腴的南方佳肴,不仅令翁同龢、李鸿章等名臣大加赞赏,后传入宫中,慈禧太后下令要品尝一番。
于是李文田带着家厨为慈禧太后准备一桌鱼生宴。晶莹剔透的鱼生呈现在桌面时,慈禧太后夹起一片鱼生细嚼,顿觉颊齿生香,也被鱼生的鲜腴所征服,她不禁颔首微笑,说出一个“好”字。随后,慈禧欣然恩赐“味道之腴”四字以赞鱼生味妙。
李文田为官勤勉,敢于直谏,多次冒死进谏,如曾竭力阻谏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弹劾皇亲、文渊阁大学士瑞麟贪污舞弊等。在罢官回乡期间,还办了几件关乎民生和民族大义的大事:第一,受总督刘坤一委托,筹募巨款,于1877年和1879年主持完成了清远石角围堤及三水大路围堤崩决修筑工程。第二,1884年法越战争爆发,李文田主持广东团防总局,规划筹置有度。第三,中法战争期间,李文田迅速筹措巨款为谅山前线的刘永福解困,并与张之洞一起推荐老将冯子材镇守镇南关,迅速扭转战局。
如今在均安上村李氏宗祠内的墙上,一边挂着李文田及其夫人画像,一边挂着李小龙画像。大殿堂上悬挂着慈禧太后赐予李文田的“龙虎”、“福寿”两幅匾额,落款为“同治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慈禧太后御笔 赐南书房翰林臣李文田”。
宗祠前广场上李文进高中探花及第的旗杆石依然竖立,彰显着那个时代的家族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