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派谁去主持深圳?邓公同意人选,5年后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史海任我行 2023-07-11 15:29:40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当这首《春天的故事》由歌唱家董文华女士于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舞台上演唱后,不多时便风靡全国,无数国人也都在这嘹亮的歌声中切身感受到了深圳这座沿海小城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则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与珠海、汕头、厦门三个城市一起被设立为了经济特区,彼时的深圳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显得渺小且不起眼。

这儿的人大多以养蚝和打鱼为生,唯一的一家大型企业是一间破败不堪的修船厂,此时深圳的前途就像是海边的浓雾一样晦暗不明。

但即便如此,第一批汇集于深圳的建设者们还是迅速投身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去,他们要用自己的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趟出一条具有进步意义的创新路。

1979年7月20日,伴随着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蛇口工业园区第一个工程项目五湾顺岸码头正式开工。经济特区紧锣密鼓的建设序幕也由此拉开。

如果说深圳是中国为改革开放而画出的一块样板区,那蛇口就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也乘着火车、扛着设备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这个曾经的海边小渔村。

尽管此时有关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活动已经分批次展开,在此期间也探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在究竟将深圳建设成怎样一个经济特区的关键性问题上却始终都没有敢下最终论断。

有人提出的想法是,在深圳只办一个封闭式的加工区,或者是一个“自由贸易区”,在建设范围上也要有所限制,最好不要超过两平方公里。

为了能将目前局面打开,将建设速度提上去,上级决定调整下深圳的领导班子,派出一位更熟悉经济建设的老同志到深圳去主持工作,而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不是别人,正是现在在广东任职的梁湘。

1919年,梁湘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的一个开明绅士家庭中,长到19岁时,怀有一腔报国热忱的梁湘义无反顾的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了保家卫国的革命事业中去。新中国成立后,梁湘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广州工作,先后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第二书记。

在上级领导看来,此时创建深圳的特区的工作已经是箭在弦上,深圳迫切需要一位敢闯敢为的同志去主持大局,梁湘自从被分配到广东任职后便一直在抓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作,把盘活深圳的工作交给梁湘也是上级领导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可是,此时的梁湘已经是花甲之年,让这样一位老人去深圳主持工作未免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当上级领导找到梁湘谈话时,梁湘也是有些踌躇。

但在领导的不断介绍下,梁湘深刻明白了这条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之路走好了,那迎来的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一刻,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梁湘再次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身上的千钧重担,再次披甲上阵:“这一历史任务,又落到了我们这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我们不担当,谁来担当?”当邓公得知主持深圳的人选为老同志梁湘时,也欣然同意。

1981年3月,风尘仆仆的梁湘从深圳的罗湖车站下了车,刚到目的地的梁湘没有丝毫懈怠,立刻便赶到了深圳施工现场。

在这里,热火朝天的工业小区建设活动正轰轰烈烈的展开着,但整体的建设面积却暂时只有0.8平方公里。当梁湘了解到这一现状后,也默默在心底打起了算盘,深圳的总面积为327平方公里:如果要从0.8开始,那么要开发百年以上才能搞出个名堂来。

在心中默默算完这笔账后,梁湘也迅速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既然国家已经把深圳划为了经济特区,那就要抓紧时间抓住机会大干特干,争取早日给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绘出一张更大更宏伟的蓝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在旁人看来,深圳的资源禀赋似乎可以“贫瘠”二字来形容。当时人们调侃说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周围的土地也都以荒地和滩涂为主,当地人也只能用黄泥、沙土、石灰混合成的三合土建造房屋。

但在梁湘主持召开的专家的讨论会上,经过相关人员的深入分析后,深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被逐一开发了出来。

首先便是深圳紧靠香港,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都非常方便,虽然现在放眼望去深圳还是大片的荒地和滩涂。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深圳有着大片开发潜力的土地,只要下定决心建设深圳,那未来这些荒地上便会矗立起高楼大厦、产业园区,未来等待着深圳的将是一个综合性产业特区。

当这张有关深圳具体建设的蓝图被绘制完成后,接下来等待着众人的便是将这张笔下的图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一个城市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也是建筑行业人才殚精竭虑的过程。

但对于彼时的深圳来说,“人才”这两个字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在当时深圳的30万人口中,专业的城市建设工程师却只有两名,有大学学历的干部也只有六人,用“求贤若渴”来形容深圳当时的窘境都显得尤为不足。

为了尽快给深圳的相关建设补充新鲜血液,当地组织部也被下了一道命令,赶紧为深圳招揽人才。当时的组织部负责人刘波刚接到这一任务的时候也是信心满满,认为组织上只给了自己招300人的任务,这对于干了一辈子人员调动的他来说似乎是小菜一碟。

但让刘波没想到的是,当大家得知要被调去宝安(深圳)时,却纷纷都打起了退堂鼓,用当时工作人员的话说:“谁来呀,这里荒地一片!”

无奈之下,深圳只好向中央发去了求助信,在上级领导的特事特批下,深圳也面向全国发出了求贤令,在全国12个大城市中都派出了招聘小组。

而深圳开出的招聘条件也是非常诱人:工程师来到深圳可以分到两房一厅,高级工程师则是三房一厅,而且全都可以带家属前来定居,并给家属们解决工作(工资待遇高于广州低于香港)。

在深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深圳的火车站前很快便人头攒动,他们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们。在短短数月的时间中,深圳缺高端人才的困境便不复存在,有了这些各行各业的人才们,那深圳的相关建设很快便可以被提上日程。

但一个麻烦的解决,往往伴随着另一个问题的开始,深圳即将要建设特区内的第一座高层建筑,而这座高层建筑则正是后来的“国际商业大厦”。

当这项建筑任务被分配给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后,这家建筑公司竟然开始不断抬高价格,最夸张的是在一周内涨价了三次,尽管双方进行了多次协商,这家公司却依旧冥顽不灵。

无奈之下,梁湘也罕见的发了一次脾气:“没有张屠户,我们也要吃带毛猪?”最终梁湘同城市建委的负责人商议后,最终选择在社会上公开招标能者上,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最终从8家建筑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也没有辜负深圳的期望,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施工速度,并创造了5天盖一层楼的奇迹,最终在提前两个月工期的情况下只用了16个月的时间便顺利将大楼盖成。

在梁湘的掌舵下,深圳的建设活动在被提上正轨后也进入了高速运转时期,除了抓经济建设外,梁湘也没有放松对文化领域的关注。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场“招工难”的艰难处境深深烙印在了梁湘心中,梁湘想在深圳办一所大学的想法也愈发强烈,他希望从此以后深圳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才,用自己培养的人才。

毕竟只有人才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只靠我们几个光脚板的干部就能办得好特区么?”

这时,一位外商主动联系到了梁湘,表示自己可以出资在深圳建一所大学,梁湘在得知这一消息时也是非常兴奋,开始跟这一外商进行相关会谈。

但让众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外商表示自己出钱办学校可以,但必须接受他开出的一系列条件,其中便包括不能在这所高校中设立党委,其他人不许过问学校内的教师安排和课程设置......

在得知这些强人所难的条件后,梁湘坚定地表示这件事(建学校)靠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办。

经过相关研讨后,市委常委于1983年初决定开办深圳大学,并将梁湘委任为深圳大学筹备小组组长,尽管此时深圳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筹办一所大学所需要的花费高昂,除了由地方财政供给一部分外,也只能暂时选择向银行贷款。

由于在资金筹备一事上颇费周章,有人也曾私下问过梁湘这一问题,但梁湘在办学校一事上却是异常坚决:“我就是卖掉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办起来!”

最终,在深圳湾西边靠近海口的奥海门一带被定为了深圳大学的校址所在,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来到了深圳考察,尽管此时深圳大学还没有破土动工,奥海门一带的既定校址上还是光秃秃一片时,梁湘却目光坚定的向邓小平同志保证说孩子们到秋天的时候就可以在新校址上课。

邓小平同志在听到梁湘的保证后,对于梁湘的工作也是十分满意:“看来派你来负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你不光完成了深圳的基础建设,也更是在制度的改进上也做得非常好。”而这也正是邓小平同志后来讲的“深圳速度”的表现之一。

在同年的2月1日,也正是大年三十这一举国团圆的美满时刻,邓小平同志也给所有的深圳人送来了一则贺语:“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梁湘等人的真抓实干下,同年的9月26日,深圳大学第一期工程落成典礼顺利在新校址上召开,大批学子也正式在新课堂中开始了他们新的求学人生。

1986年5月22日,梁湘在深圳市委大楼中发布了他的离职讲话,在梁湘来到深圳的这五年中,深圳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最大的变化,在深圳之前,改革开放这条路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走过,但梁湘却带着所有深圳人将这条路给闯了出来。

尽管梁湘只在深圳呆了五年,但在这五年的时间中他早已与深圳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著名诗人艾青曾经来到过深圳,他也深深折服于深圳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这里是年轻的特区,年轻的城,年轻的人!”

在自己的离职演讲中,梁湘也提出自己是“超服役的年龄”,需要退下来让年轻的同志接手工作,这样才能让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但当众多年轻人涌入这座现代化都市时,相信他们脑海中总会响起这样一首歌谣:“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如果说邓公是在改革开放中统领全局的帅,那梁湘就是他精挑细选出的骁勇善战的将,而事实证明梁湘同志也没有辜负邓小平同志的期待,因为在那首歌的后半句中,已经写出了后来深圳的面貌,这里“神话般的崛起了座座城,聚起了座座金山”!

0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