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南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血战的时候,中线德军在干嘛?

悠然历史 2021-02-26 18:09:49

1942年夏季,就在苏德双方在南线大打出手的时候,中线德军可没有闲着。

在之前对1942年夏季德军蓝色行动的那一篇文章中,我已经说明了德军在1942年把南线高加索地区作为1942年的重点进攻目标,苏军也在德军发起蓝色行动之后,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南方。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算仆从国的部队,苏德两方最大的重兵集团都部署在战线中部,而不是南线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一带。

从一点从苏德双方在中部战线上部署的兵力就可以看出。

1942年夏季,苏军在中部战线上部署了三个方面军,有近140个师的庞大兵力,主要指挥官则是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两位元帅同时部署到中部战线,足可见斯大林对于中部战线的重视。

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同一时期部署在中部战线上的部队也高达67个师,而且跟充斥着大量轴心国部队的南方集团军群相比,中央集团军群主要兵力全部都是德国师,战斗力异常强悍。

这么部署倒不是因为斯大林、希特勒愚蠢,非要把这么多精锐部队放在中部而不是南线,实在是形势所迫。

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军虽然被苏军一路从莫斯科击退了几百公里,但还是在勒热夫地区留下来一个可以进攻莫斯科的桥头堡。

勒热夫这个地方可不得了,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进攻莫斯科的必争之地,德军在1941年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也是先行占领这个地方,才得以对莫斯科展开攻击。

对苏军而言,只要勒热夫还在德军手里一日,苏联的首都就一直处在德军重兵集团的威胁之下,因此夺回勒热夫对苏军来说意义重大。

为了拔掉这个桥头堡,苏军早在1942年春就发动了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企图夺回勒热夫突出部。

但第一次勒热夫-维亚济马进攻战役却以苏军失败告终。

原因和德军在莫斯科战败的原因一样:在经过漫长的追击战之后,进攻的苏军部队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官兵们精疲力尽,又远离己方补给线,虽然一度突破德国第9集团军的防线,但还是被莫德尔用一次凌厉的反击瓦解了整场攻势。

在二战德军的诸位将领中,莫德尔是公认的防御大师,靠着帝国师和第48装甲军的反击,莫德尔不仅击退了苏军的反攻,还重创苏军第29集团军之后,顺手把苏联第39集团军变成了独自插入德军腹地的孤军。

但是由于此后苏德两军在中部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反复鏖战,缺兵少将的莫德尔没能吃掉苏联这个孤军深入的第39集团军,使得后者一直在威胁第九集团军的后方补给线。

1942年7月2日,莫德尔发动了针对第苏联第39集团军的“塞德利兹作战”,用一支小部队从苏军最意想不到的原始森林中发起进攻,成功歼灭了苏联第39集团军,为中央集团军群剪除了侧翼威胁,于是中央集团军群便开始谋划进一步进攻莫斯科的行动。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南线德军发动了蓝色行动,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进军。

而就在南方集团军群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也在准备发起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再度攻击红色巨熊的首都——莫斯科。

不得不说,莫斯科对于德军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1941年7月,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都强烈主张,把莫斯科作为第一目标;

1941年12月,由于进攻莫斯科不利,希特勒一口气解除了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古德里安、霍普纳等一大批德军将领。

而到了1942年夏季,刚刚稳定住战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开始谋划再次发起对莫斯科的攻势。在希特勒和这些德军将领眼中,攻占莫斯科已经和结束东线战事划等号了。

只要拿下莫斯科,就可以结束这残酷!

所以,就在南线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也制定了“飓风”行动,计划通过一场凌厉的攻势,把战线推进到奥卡河和沙尼亚河一线,为蓝色行动胜利之后德军转进莫斯科提供一个桥头堡。

看到这里,你就可以明白当时德军在东线的整体战略是什么了?

首先在南线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战役,占领高加索地区,切断苏联的石油供应,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建立一个稳固的进攻桥头堡。

等到蓝色行动结束以后,德军再把主力从南线调到中线,对此时已经丧失了主要石油供给的苏军发起最后一击,可以预见的是,缺乏油料的苏军必定无法阻止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攻陷莫斯科、结束东线战事便轻而易举。

只不过和蓝色行动一样,中央集团军群的这个“飓风”行动进展得也不是很顺利。

由于希特勒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了大量部队南下,再加上春、夏两季苏德双方又在中部战线上鏖战多日,补给又没跟上,让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严重不足,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兵力来完成既定目标

于是希特勒退而求其次,制定了“旋风”计划,打算通过一场强有力的反击,缩短中央集团军群目前的漫长战线,以便把兵力节约出来加强勒热夫突出部的防御,给以后进攻莫斯科创造更好的条件。

可这个计划最终也没能实现。

德军原本计划在8月初发动“旋风”行动,但是苏军却在7月底来了一场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彻底打乱了德军的部署。

这次进攻战役,苏军集中了四个集团军,共34万余人的庞大兵力,对德国仅有7个师兵力的第9集团军发动了猛烈进攻,试图夺回勒热夫。

最先开始进攻的是由科涅夫上将指挥的第29、30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在7月30日就从勒热夫正北发起了进攻,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好在这时德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Pak40型75mm反坦克炮,足以对抗苏军的T-34坦克,同时还有坚固的防御阵地可以依托。

因此科涅夫在北面的进攻并没有实现。

随后在8月4日,由朱可夫指挥的第20、31集团军,也从勒热夫南部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发起了进攻,这两个集团军拥有267辆坦克和1100余门各式火炮,实力异常强大,在战斗第一天,朱可夫就突破了德军第46装甲军的防线,让莫德尔不得不把预备队全部派到前线去。

勒热夫突出部面临的恶劣态势,迫使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克鲁格在8月8日亲自跑去觐见希特勒,要求取消“旋风行动”,把兵力节约出来去支援莫德尔。

不过希特勒却没听克鲁格的,还是下令德军按照计划发动“旋风”行动。

克鲁格只能听命行事。

8月11日,德军以第二装甲集团军为主力,在不到40公里的狭窄正面集中了5个装甲师、6个步兵师对朱可夫指挥的西方面军左翼发起了猛烈进攻。

于是战场形势瞬间就变成了,在北部,朱可夫猛攻德国第9集团军的勒热夫阵地,在南部,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猛攻朱可夫的苏希尼奇阵地。

苏德双方在中部战线打得不可开交。

由于莫德尔的防御实在是太过坚固,尽管朱可夫已经在8月5日得到授权指挥在勒热夫的全部苏军,但是还是没能撼动莫德尔的防线,苏军反而是在德国第9集团军的机枪、火炮阵地面前血流成河,伤亡惨重。

而在南线,由于地形因素,再加上苏军士兵的顽强抵挡,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推进缓慢,伤亡也很惨重,从战斗开始还不到10天,第2装甲集团军就有上万人伤亡,坦克的损失也异常惨重。

之后,由于双方的统帅都不想退让,于是不断的往战线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中部战线彻底陷入了混战之中。

朱可夫先后投入了第5、33集团军加入战斗,试图搅乱战场,乱中取胜,克鲁格也把自己所有的预备队拿了出来,处处设防,不给朱可夫突破防线、发展胜利的机会。

直到8月23日,这场数十万人的大混战才以双方都耗尽了进攻力量而宣告结束。

仅仅一个月时间,德军仅第9集团军就付出了3.5万人伤亡的残酷代价,而苏军则损失了超过19万人,数倍于德军。

这一战之后,双方数月之间都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实力,只能各自加固阵地、储备弹药,等到下次交手。

如果说,1942年的南线战场,是德军像一头蛮牛一样疯狂前进,直到斯大林格勒才被苏军挡住攻势,那么1942年的中部战场,就是两个实力相近的顶级拳击手在贴身肉搏,虽然看起来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输给谁,但对于东线的战略影响却极其巨大。

对德国,苏联在中部战线上聚集的重兵集团,迫使希特勒将大量的有生力量调往中部战区,而无法调往南方,去支援保卢斯和克莱斯特的行动;

对苏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威胁一直存在,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苏军就没办法从莫斯科正面调走太多的兵力支援南线战场。

要怎么打破这个僵局呢?

这个问题最终交给了朱可夫来解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15 阅读:11903
评论列表
  • 2021-02-26 23:11

    告诉元首,我还能打

    微微 回复:
    你的元首嫌你做肥皂都没资格
    德棍当路标 回复:
    然后呢,被包饺子?再来一次火烧莫斯科,对苏联没什么影响,他还有叶卡捷琳堡和新西伯利亚,工厂也从战争开始就东迁[吃瓜]反观德军,抛弃两边直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没有补给,没有弹药,粮食和工厂,只有西边包抄过来的苏军
  • 狗蛋 11
    2021-02-26 20:51

    好文

  • 2021-02-27 08:18

    德国和苏联发动二战,后来两国闹掰,苏联本就生产技术落后,自知无力对抗德国,转而投靠盟军,依靠租借法案翻盘,二战的转折点是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的起因是当年三月份签署的租借法案,说白了二战的转折点是美国的参战!五十艘驱逐舰解决了英国被邓尼茨的围困,巨额军援帮苏联重建空军和坦克工厂,亚洲战场一己之力逆转无敌的零式!

    德棍当路标 回复: 匹夫有责
    你扯列宁干嘛?明明说二战,你扯列宁,能不能有点逻辑
    匹夫有责 回复:
    文盲当道吗? 列宁什么身份? 威廉二世护送去沙俄的人,自己去百度:布列斯特条约!
  • 2021-03-04 23:12

    保卢斯要把莫德尔恨死,吗的我要援军各种没有,你随随便便就有援军了[哈哈笑]

  • 2021-03-07 19:39

    主要还是东线军队数量以及补给不足以支撑发动进攻。而在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进攻潜力基本耗尽了。

    德棍当路标 回复:
    法国驻军战斗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也只有奶瓶师了吧,而且如果周围德军还有战斗力,为什么没把盟军赶下海,反而让盟军在法国如入无人之境?
    德棍当路标 回复:
    部队留下来没变过,但是留下来的人没变过吗?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将近一半的防守部队不是德国人,都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那种地方强行抓过来的伪军,这还不算二流?
  • 2021-03-06 22:08

    希特勒想得太完美,即要保住勒热夫的桥头堡,又要南下夺取斯大林格勒,其实战争就是一个调动敌人的过程,可以以勒热夫为诱饵,调动更多的苏军到中线,抽调中路德军支援南线以快速打下斯大林格勒,中路的任务是防守、拖住苏军。

  • 2021-02-27 16:11

    中路先部分兵力牵制苏军中路,再调部分兵力和南方军围攻斯大林格勒

    德棍当路标 回复:
    就算动员了,石油还是紧紧卡死了德军的脖子,造出来的坦克飞机开不动有什么用啊
    微微 回复:
    中路分兵牵制?那么中路就要被打花了
  • 2021-03-28 18:37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 2021-03-06 14:32

    德国中线保卢斯任务那么大还,抽掉一会集团军出去支援其他地方,总统笨蛋,要是都交给,其他名将元帅早赢了。。他还辞退那么多高级将领,。。行斯大林旧路,该输。。。

    溪雲 回复:
    把霍特集团军留在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早就能拿下了,莫斯科得政治意义太大了,非得拿莫斯科,北方集团军也久攻列宁格勒不下,在辽阔的苏联,以少量的兵力分兵三路,实在苦了统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