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湿黄昏-孙觌与苏东坡(二十八

安荷评书法 2024-06-04 02:45:29

钦宗下诏请回孙觌,并赐孙觌“对衣金带”以表贬孙觌去和州之歉意,孙觌感恩涕零,马上上奏《谢赐对衣金带表》见《宋代官制辞典》《玉海·一二一》曰:“龙灵贲冒金服光华,四牡倭迟七衣,安吉叨逾莫俪拜舞知荣。中谢伏念臣孤碌碌无以喻,人惓惓粗知许国牛衣卧泣,常抱百忧马革裹屍,愿効一死属上圣宵肝焦劳之日,岂群臣曳娄闲暇之时,故褰裳有揭厉之思,而着鞭恨功名之晚。兹盖伏遇皇帝陛下仁先厚下,乐在与贤分颁出笥之珍加贲章身之宠,义无择事。愿希王阳叱驭之风,忠以致身庶几季路结缨之节。”又见影印四库全书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巻八宋魏齐贤叶棻同辑

这是皇上笼络下臣惯用伎俩。孙觌“伯乐”苏轼也曾受赐对衣金带,并作诗《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二首》以表谢恩:蒙恩赐臣衣一对,金带一条,并鱼袋金镀银鞍辔马一匹者。盛服在躬,无复曳娄之叹;名驹出厩,遂忘奔走之劳。施重丘山,身轻毫末。伏念臣少贱而鄙,性椎少文。衣敝?袍,未尝有耻;乘款段马,自以为安。岂意晚年,屡膺此宠。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绍隆景命,总揽群英。无竞维人,势已加于九鼎;惟德其物,恩有重于千金。臣敢不上体眷怀,勉思报称。赠绕朝之策,愧不能谋;振屈原之衣,期于自洁。臣无任。 《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二首》(之二)

伏以在笥之珍,本出于民力;脱骖之赐,以结于士心。顾臣何人,屡膺此宠。伏念臣学本为己,材不适时。乘伯厚之车,虽云疾恶;束公西之带,愧不能言。而二年之间,三拜是赐。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心存社稷,德协天人。以长策驾驭四方,以盛德藩饰多士。故令衰朽,犹玷光华。岂曰无衣,盖独求于安吉;慨然揽辔,敢有志于澄清。臣无任。

靖康元年十月,蒙恩召还后,孙觌写了许多的谢表和谢启,就是今天的“感谢信”,给上下相关同僚官员。可见遭贬这“当头一棒”把孙觌作实吓得不轻,所以,蒙恩召还后,孙觌以谢表方式重新联络各方意在为后续仕途高升。例如,谢皇上《谢中书舍人表》”见影印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八

这期间,战与和在朝堂争论不休,“代王言”的中书舍人孙觌必须站在皇上一边,一直主和,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十一月七日,金兵南下,孙觌上《中书舍人上殿札子》,乞弃三镇。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记载:

“中书舍人孙觌行赠开封仪同三司告词曰:充国已老能固守前议,遂讫先零之诛,廉颇未衰,卒废於众谗驯致长平之败,眷予宿将时乃世臣出授律於斋坛入参谋於帷幄安危之意,注想尤深死丧之威,哀叹何及具官某刚明而克断沉鸷而善谋,早筹辟国之勋,进陟总戎之命折,王恢之初,议屡陈徙突之言,释娄敬而弗诛莫救噬脐之悔,追怀前识进贰本兵庶,资厌难之奇,自有折冲之效,愍遗之叹,遽惊一鉴之亡殄瘁之悲,何爱百身之赎,式章异数申锡遗忠锡质。”

孙觌还先后写了《崇政殿集众官议合不合弃三镇札子》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七。在札子中,分析了元佑党人案的要害,在于治旧党的“和边弃地之罪”,“其欲得三关者,犹以故地为名,耳然绍圣用事者,仇复元祐诸臣,以弃地之罪,削除名籍,投窜岭海,禁锢子孙,累赦不宥,可谓酷矣”,孙觌指出了政治迫害的空前激烈,尤其是此案造成了令朝野箝口结舌、噤若寒蝉、万马齐喑的恶劣影响:

“臣又闻择祸,莫若轻择福,莫若重,今日之事,有祸无福,河北寝陵与河南孰重,三镇之地与京师孰重,陛下知所轻重,判然不疑”。最后将三镇与京师的重要进行比较,两者择其轻,望请陛下权衡轻重,做出决议。“两国休兵,得岁月之顷,扶颠持危,以强国势,选将利兵,以固吾圉,兴衰拨乱,可以福复见中兴之利”。

孙觌作为中书舍人,皇帝大秘,必须与主张议和皇帝的意见保持一致,所以,他必须支持议和。他上奏《中书舍人上殿札子》”(又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二。又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七,据明钞本《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卷二八旧校云:以鸿庆集校)中书舍人上殿札子》原题注:靖康元年十一月七日。

八日,孙觌再上《崇政殿集众官议合不合弃三镇札子》,再论和议之重要。作为中书舍人,词臣孙觌要负责起草许多外制,即起草皇帝诏令文书,这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啊。

作为词臣中书舍人的孙觌,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二十四--卷二十六中,就收入孙觌所写的“外制”数十篇。例如《谢克家除吏部侍郎》、《侍御史范宗尹除谏议大夫》、《监察御史秦桧除左司誎》、《资政殿学士冯澥尚书左丞》、《右司谏秦桧除御史中丞》等等。

作为“四六骈文”大家和词臣的孙觌,孙觌写外制,那可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一挥而就。可是,夹在主和的皇帝与抗金宰相李纲之间,李纲是坚决反对孙觌的,孙觌为缓解君臣矛盾,左右为难,于是,只有自己请辞免除中书舍人,孙觌上奏《辞免召试中书舍人状》”皇上不允,孙觌再上奏《辞免除中书舍人状》”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八

周必大《鸿庆居士集序》的解释是:“至于宰相、侍从、台谏,则人致一启,各出新意。”这些《谢中书舍人表》、《辞免召试中书舍人状》、《辞免除中书舍人状》均是围绕中书舍人任官所作,首先以自身遭际为引以示感谢,“臣推数奇穷,奋身寒陋。九年三黜,屡触悔尤。四海一身,旁无营助”,接着反思自身,“方其犯权臣之怒于一时,不图简上帝之心于异日”,最后表达重新起用的感激之情。这也说明孙觌的感谢表启文有着鲜明的特色,虽多感激之语,体现孙觌感恩戴德的态度,细读起来,不无文学性。

靖康元年(1126年)的几场战争搅起了大宋朝廷上主战主和的几番争辩。这年,十一月,官复中书舍人的孙觌在这时期接连上书皇帝钦宗,力陈主和理由。

在《中书舍人上殿札子》中,孙觌劝诫皇帝“权祸福轻重”,“请割三关之地”以免除“胡强举国而来”,“万一敌人举国而来,屯兵城下如有王芮之说,臣恐社稷之忧,不止三关而已也,冦益深矣”,要是不割三地,那我们丧失的就不止三关而已,国家恐有社稷之忧。

最后,申明自己上札子的缘由,“臣承乏侍御史首论诸生伏阙,鼓倡羣小以胁君父,又论大将刼寨激怒强敌,以误朝廷计拙言狂,得罪去国”。

本来因为“论诸生伏阙” 得罪强敌,被责知和州,“今蒙陛下召归,西省俾赞,书命不胜区区忧国之心,又建割弃三关之议,上拂圣心,下违众论,可谓不知量矣。秦王议割三城,楼缓不肯对公子池,亦操讲不讲之说,使王自择如臣蝼蚁之命,直言无所回隠,其为狂愚,死有余矣”。现在蒙受皇帝陛下恩惠,提出割让三关之议,虽然这是违背圣心、背离重论的做法,但为了社稷安定,我虽死也不能避祸。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中有《和议》一章对宋代的“和议”做有专门论述:“盖义理必参之以时势,乃为真义理也。…然以屡败积弱之余,当百战方张之寇,风鹤方惊,盗贼满野…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尤不失为国全之善策。而耳食者徒以和议为辱,妄肆诋毁,真所谓知之义理而不知时势,听其言则是,而究其实则不可行者也。”

该段论述认为,宋朝在积贫积弱的时势下,想要打败外敌,恢复山河为“不知义理之举”,这在一定程度上,暗和了孙觌主张割地议和的思想,孙觌希望通过议和得到暂时的安定,以缓解眼下的困境,此种想法无可厚非。

0 阅读:0

安荷评书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