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崇祯一朝进入剧烈的动荡时期。外部是后金盘踞关外,内部是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的数十万义军大火烧遍了中原。兵部尚书张凤翼自知失职难逃一死,一碗大黄药下肚,一死百了。
大明王朝最高危的职业(兵部尚书)落在了杨嗣昌头上。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后,第一时间给崇祯上了一堂“
天下形势
”分析课。
京师是头,宣府和蓟镇是两条臂膀,黄河往南是大明心腹。明朝劲敌有两个,一个是后金,一个是张献忠和高迎祥。后金如同肩膀疼,虽对明朝觊觎已久,但其疼痛尚能忍耐。宣府和蓟镇双臂出击,仍然可以发挥阻挡之力。
张献忠和高迎祥属于内脏顽疾。与“肩膀疼”相比,“腹痛”顽疾更要人命。
杨嗣昌借此比喻,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想。建议崇祯优先解决中原流民叛乱的问题。
杨嗣昌绝对是明朝最后一位战略宗师。后来发生的“甲申事变”也证明了,明朝没有亡于后金入侵,而是亡在内部流寇作乱上。
当崇祯想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时,杨嗣昌给了他一份“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平叛战术。
明朝的流寇祸患起源于陕西,迅速蔓延到晋、冀、豫、楚、川以及庐州、凤阳、应天、安庆部分重镇。
1636年的流寇形势。河北、山西的叛乱基本平定,叛乱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湖广、长江北岸一带。当务之急是控制住流寇蔓延的态势,把流寇阻挡在中原以西,防止流寇北上京师,东进山东和江西。
△“四正”分布图
当下要从“北起陕西,南至湖广”构筑一条军事防线。以沿途的西安、郑州、凤阳、桂林四镇为中心,开辟四个正面战场,先把流寇的火焰控制在西部地区。
四个正面战场开辟后,再开设“陕西延绥(榆林)、山西太原、山东济南、陪都金陵、江西南昌、四川成都”六个偏师,用来后勤补给和策应围堵。
△“六隅”分布图
四个正面战场穿插六个偏师策应,十个剿寇阵地正好构成一张围剿网,把张献忠和高迎祥锁死在西部包围圈。
然后。再派一名得力干将
(
洪
承
畴
)
担任主帅,率领一支12万人马的精锐
(骑兵4万,步兵8万)
入网平寇。流寇
必然招架不住。到那时,他们一定会往三个方向转移逃窜,企图跳出包围圈。
一是。如果流寇“北上”往陕西方向跑,那么四川、湖广、河南、陕西、山西一起围剿。
二是。如果流寇“东进”往豫鲁方向跑,那么河南、湖广、凤阳、金陵、山西、山东一起围剿。
三是。如果流寇“南下”往湖广方向跑,那么湖广、河南、陕西、四川、金陵、凤阳、江西一起围剿。
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堪称完美。符合实际,分工明确,可操作性非常强,把一城一池一将的分工说得明明白白。
崇祯深以为然,同意了杨嗣昌的计划。杨嗣昌不负众望。只花了一年时间,张献忠“谷城兵败”接受了朝廷诏安,李自成带着十八骑逃进商洛山重新练号。
正当流寇问题只差临门一脚时,“戊寅事变”爆发,直接把杨嗣昌的计划推向了万丈深渊。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率部由青山关突破长城关隘,进入北直隶和山东,部分重镇迅速落陷。
京师告急,
崇祯急调平乱主帅洪承畴班师勤王。
值得一提的是。“戊寅事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杨嗣昌在布置“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的同时,还积极促成“明金和议”,为平寇争取时间。恰好,皇太极同样有议和停战的意向。
然而。“和议”的议题抛向群臣后,立刻遭到黄道周等清流派极力反对。
黄道周认为,大明王朝自带天威、天兵天将不可战胜,岂能向蛮夷求和退让。主战派与主和派拉扯长达一年,崇祯始终不肯拍板决定。最后,皇太极等不到明朝一方“和议”的回信。恼羞成怒,“戊寅事变”爆发。
“戊寅事变”所带来的后果,绝不是史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损失46万人畜、黄金4000两、白银97万两)。而是洪承畴、孙传庭等人撤出平寇网后,本来已经穷途末路的流寇死灰复燃,前期为平寇付出的努力付之一炬。
平寇计划破灭,后金杀入关内,杨嗣昌的悲剧由此开始。
清流派黄道周借此上疏,大谈特谈伦理道德,借“夺情入阁”一事攻击杨嗣昌,进而反对杨嗣昌主张的“议和后金,优先平定内乱”是失败中的失败策略。另一伙不明事理的小言官李希沆、王志举等人也跟着瞎起哄,不依不饶要治罪杨嗣昌。杨嗣昌太了解言官的手段,顶不住弹劾压力,数次上书崇祯,请求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1639年8月,崇祯终于同意杨嗣昌南下督师。1641年3月,杨嗣昌病死于追击张献忠的途中。
杨嗣昌一死,
朝中只剩黄口书生们的道德文章这一把“抗虏平寇”的利器。
2年后,明朝在一片道德喧哗中,轰然灭亡。
PS:虽然杨嗣昌对卢象升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杨卢属于政见分歧,作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代表崇祯主张议和,卢象升一票人主战,下级不受节制,换作谁也是无法接受。
站在后来人的视角来看,杨嗣昌“北和后金,内平流寇”的思路,是大明王朝最优、最稳妥的出路。
作为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家,摊上一个优柔寡断的皇帝,碰上一伙清谈道德的清流。
既是杨嗣昌的不幸,也是明朝最大的悲哀。
太平时人杀猪灾难时朱吃人,遍地猪王子孙兼并土地却不交税老百姓自己都养不活却要频频交税,灾难的根源就是朱八八的疯狂养猪制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