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四年正月,李自成挥师百万杀奔京师。
此时,朝中无人可用,唯独前总兵吴襄赋闲在家。崇祯召来吴襄商议对策,问他“多少兵马可挡闯贼”。
吴襄拿三根手指拂面。崇祯不解,是三十万,还是三百万。吴襄摇头回答,三千。
此话一出,崇祯既惊又喜。喜的是大敌在前,吴襄如此淡定,想必有破敌之策,说明事情还有的救。惊的是三千兵马抵挡百万闯军,这事有点扯。
吴襄解释说,不是三千甲士,而是臣的三千兄弟子侄、门生故吏,若是老臣出事,他们必定拼死保护。
乍一听,吴老登是在吹牛皮,实际真不是。吴襄是辽西第一猛将祖大寿的亲妹夫,儿子是辽东总兵吴三桂,吴祖两家世代身居高位,经营辽东和庙堂数十年,板板正正的晚明望族。况且,兵部尚书方一藻还是他的门生。
崇祯一听放心了,示意吴襄回去。
吴襄杵着脖子一动不动。崇祯立刻明白这只老狐狸心里想什么。于是,问他所需粮饷多少。
吴襄淡定回答:区区一百万。
此时,大明国库甭说一百万两,一万两都是天文数字。见崇祯默不作声,吴襄丢下一句话:一百万激励将士为官家卖命,这钱花得值。
说完,退下。
接下来,发生了崇祯号召满朝文武筹钱的闹剧。平时,这伙老爷们把“忠君报国”挂在嘴边。真让他们谈钱时,三千朝官凑出了20万两,平均一人六十七两。
钱没有筹到位,宁武关告急。守将周遇吉抗不住李自成的压力。大臣一听,上疏崇祯从刚凑的二十万拿出一万给周遇吉,用来犒赏士卒,激励士气。崇祯那叫一个心疼,“忍痛割肉”批了2000两,外加御膳房点心一盒。
此时,明朝已经没有驿站。饷银和点心行至半路,宁武已经关沦陷。“甲申事变”第一个殉国总兵周遇吉下线。可怜周遇吉,到死没有吃上充满“皇恩浩荡”的点心。
宁武关一丢,留给崇祯的时间真不多了。崇祯还想做最后的挣扎,急召各路总兵勤王。
3月4日。崇祯下旨:辽东总兵吴三桂加“平西伯”衔、山东总兵刘泽清加“东平伯”、“平贼将军”左良玉加“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加“靖南伯”、密云总兵唐通加“定西伯”。收到圣旨,火速入京勤王。
各路总兵的反应表现出惊人的默契——要么“已读不回”,要么“已读乱回”。
左良玉不慌不忙制定勤王方案。吴三桂慢慢悠悠地行军,人还没到,崇祯早已凉透。刘泽清自称坠马受伤,带着部众南下逃命。
唯独密云总兵唐通是个实在人,带着8000人马准时抵达京师。崇祯很欣慰,而且大方了一回,给了唐通四千两饷银和蟒袍玉带一套。
钱虽不多,平均每个士卒半两,但半两钱背后的皇恩浩荡是无价的。唐通深受鼓舞,誓要“擒闯贼,问罪于君前”。
当唐通还在回味皇恩浩荡时,崇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派太监杜之秩到唐通军中监军。
唐通实在归实在,可人不傻。一看这操作,明摆着是皇上不信任自己,名义上是监军,实际上是监视。
监军也好,监视也罢,仗还是要打的。唐通率兵在居庸关设防,阻挡闯军。
很快,搞笑的一幕发生了。当唐通和李自成打得热火朝天时,监军杜之秩这位崇祯的心腹,居然悄悄打开居庸关城门,投降了李自成。
唐通一看,心拔凉拔凉了。
自己一没背景,二没靠山。由一个大头兵,一刀一枪做起,身经百战二十年,四十岁才混上正三品参将,那些世家弟子二十岁出道即是从二品副将。
社稷危若累卵,世受国恩的没有一个勤王,唯独一介草根的自己响应圣旨。结果,皇上还不信任,让一个太监过来监视自己。
于是,心一横先投了李自成,后投了阿济格。
1664年,六十岁善终。
唐通降清后,只为清朝做了三件事。一是写信招降吴三桂,二是攻打大顺高一功部,三是围剿土贼黄张飞。
总的来说,唐通与祖大寿很像,没有像那些失节失德的降臣一样,充当清军入关的刽子手。
但结局还是进了《贰臣传》。
唐通是明朝末年的一面照妖镜。真心对待崇祯的人,崇祯不信任。崇祯信任的人,没有一个真心对他。
皇帝干到这份,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