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润九月初九,大明王朝发生了一起轰动的“星变”事件。
——五星紊度,日月相刑。
什么意思呢?
所谓五星,是指辰星、金星、荧惑、岁星、镇星(分别对应水星、太白、火星、木星、土星)。“五星紊度”是它们脱离原来运行秩序,位置发生了错乱。“日月相刑”则是指,太阳和月亮夹角成90度。
朱元璋看到这个怪象后,血压噌得上来,直接飙到250毫米汞柱。
古人看来,发生这种现象,是大凶之兆。预示着皇帝昏庸无道、君臣关系失和、后宫鸡飞狗跳。
老朱急得直跳跳,连呼“这可咋整,这可咋整”。前元相术大师、洪武一朝御用钦天监监正王恺也不知道如何破解。
于是。朱元璋下旨,寻找天下能人解读星象,并广开言路查找政见得失以及自身不德之处。
看到皇上拿出了“自我批评”的诚意,远在山西平遥的一位主管教育的训导官,自告奋勇给朱元璋提了三条建议。——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此人,名叫叶伯巨。他具体给朱元璋提了什么建议呢。
叶伯巨给朱元璋指出的第一条问题是,明朝分封太混乱。隋唐之后,哪有一口气封25位儿孙为藩王的。
藩王封的太多,给的权限太大,容易把他们的“皇帝瘾”给勾起来。鉴于汉朝“七国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的教训,往后王朝都是采取“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之策。
一旦藩王做大做强,威胁到皇权,皇帝就得想法削藩。削藩这么高端的技术活儿,玩砸了的不在少数。稍有不慎,容易把藩王“不臣之心”,削成君臣兵刃相见。
九大塞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封地规模和手中兵权加起来,不输帝王。
头两代开国皇帝和九大藩王是骨肉血亲,能够镇得住他们。越往后,后世儿孙亲情稀释,彼此失和,到时候怎么办。
『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奉诏陈言疏》
看完叶伯巨用如此犀利的预言,评价朱家骨肉亲情。朱元璋的心态直接炸了。
草根出身的他,对外姓旁人磨刀霍霍,从不手软,但对本家骨肉好的无法形容。啪得一声,把奏疏往桌子上一甩。下令,叶伯巨离间皇家骨肉,有不臣之心,把他抓到南京问罪。
『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明史·列传·卷二十七
锦衣卫不敢怠慢,火速启程前往山西平遥拿人。然后,朱元璋叫人拾起奏疏,继续读给自己听。
接下来。叶伯巨指出,朱元璋治理天下手段过于粗暴,大明酷法让天下人动辄获罪,一场大狱下来,大量的无辜者牵扯其中。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上喜欢酷法的结果是,谁逢迎皇帝,甘当酷吏,谁就受宠至极,谁敢提出“宽政”的建议,谁就会因此获罪(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长此以往,恐怕朝中仁德之士,就不愿再跟皇上说真话。
叶伯巨写到这,倒也没什么。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在“活腻”的路上越走越远,直接给朱元璋来了一波“贴脸开大”。
说,朱元璋做人虚伪,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天天把宽政爱民挂在嘴边,干的全是苛政猛如虎的事儿
『虽闻宽宥之名,未见宽宥之实』——《奉诏陈言疏》
完了。此话一出,朱元璋彻底破防了,叶伯巨非死不可。
至于第三条与第二条差不多。说朱元璋急于打造一个太平治世,很多想法和做法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各级官府精玩虚的。
叶伯巨拿农事举例。朝廷下了春耕旨令,层层下达到州县,州县府衙根本不管不问,更不会亲自到田间地头看一看种子、旱涝这些具体情况,直接写个批条甩给里长、甲长。
『州县下一白帖,里甲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视种艺次第、旱涝戒备之道』——《奉诏陈言疏》
之所以地方会这样,完全是皇上急于求成,底下人才敷衍糊弄。
不得不服,叶伯巨确实够有种。敢给这位极度自卑且极其自信的极端帝王,pia`pia`pia三记耳光。叶伯巨说自己是明朝276年来第二条好汉,海瑞也得乖乖去排第三。
可是,说话得分人和场合。朱元璋这种性格扛不住这样的“打击”。
折子看完后,叶伯巨自然就上了朱元璋的“生死簿”。
当锦衣卫把叶伯巨抓到南京后,朝中大臣有人想保他,故意拖延,暂不上报。想等朱元璋气消了后,给叶伯巨求个情,争取个“宽大处理”的机会。
奈何。叶伯巨这三记耳光把朱元璋打得太疼,直接让朱元璋“道心”破防。
最后,叶伯巨落得一个“活活狱中饿死”的结局。
23年后。1399年,朱元璋死后第一年,尸骨还没凉透,靖难之役爆发,叶伯巨所言第一条应验。
九泉之下,看到朱家二代子孙为了皇位“杀疯”了,洪武所谓的“朱家骨肉,血浓于水”的高论破产。
叶伯巨,终于可以瞑目了。
后附:叶伯巨·《奉诏陈言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