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反明朝,黑洪武”的论调

二楼象女士 2024-12-04 08:43:47

朱元璋,是一个历史的bug。

一个穷要饭的,端着一个碗,这样的开局方式是不是非常炸裂?

不。更炸裂的是:

洪武四年至洪武十六年,明朝用时十二年,开发荒地2053314顷。

洪武二十七年时,全国修建水利50197处,包括整修河道4162处,水堰40987处,筑堤5048处。

洪武初年到洪武三十一年,人口由1500万增长到7000万,一代人的时间,人口暴涨4.5倍。

朱元璋的确杀了不少人,但也干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可以看不上这位草莽出身的帝王,“没文化大老粗”,但没必要“黑”朱元璋。

评价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

我把后世清朝整理编修的朱元璋语录,摘抄一部分放在下面,大家做个参考。

①高祖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性复猜忌,而诛夷功臣之家。但觉其阴狠多疑,不见其豁达大度也。

——明太祖宝训·卷四

释义:

刘邦记恨兄嫂当年不待见自己,刘氏宗亲封了个遍,唯独不封大侄子刘信,经过刘老太公说情,刘邦才给大侄子刘信封了一个羹颉侯。而且刘邦生性多疑,把功臣宿将清洗了一遍,气量狭隘,不够大度。

②朕每临行阵,观两军交战,出没于锋镝之下,呼吸之间,创残死亡,心甚不忍。尝思为君恤民,所重者兵与刑耳。滥刑者陷人于无辜,黩兵者驱人于死地。

——明太祖宝训·卷四

释义:

我每次看到两军厮杀,好好的一个人,瞬间没了,残了。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难过。我经常反思,身为君王要体恤民情,那些喜欢打仗和严刑酷法的人,都是在滥杀无辜。

③太祖与侍臣论汉之诸帝,侍臣有言明帝亦聪明之主。太祖曰:“人主不以独见为明,而以兼听为聪,通于人情,明于是非,则聪明得其正矣。若屑屑于细故,则未免苛察。上苛察则下急迫,反有累于聪明也。

——明太祖宝训·卷四

释义:

大臣讨论汉明帝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君王,但朱元璋认为汉明帝的人品不过关,独断乾纲,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为人苛责,不讲人情味,喜欢打听大臣的私生活,善于布置耳目。聪明反被聪明误。

④石勒当晋室初乱,不逢勍敌,故易以成功。苻坚当天下争战日久,智勇相角,故难以为力。

——明太祖宝训·卷四

释义:

石勒生在晋朝初乱时,没有遇上强大的对手,运气占了一大部分。苻坚比较不幸,活在战争年代,各路豪杰相继登场,成功的难度非常大。战争,无论对上层,还是下层都是不幸的。

⑤以朕观之,武之书杂出于古之权书,特未纯耳。其曰不仁之至,非胜之主,此说极是。若虚实变诈之说,则浅矣。苟君如汤武,用兵行师,不待虚实变诈而自无不胜。然虚实变诈之所以取胜者,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

——明太祖宝训·卷四

释义:

汤武时期的书籍,大多是些权谋类的书籍,当中充满各种尔虞我诈,这些都是阴暗、上不了台面的邪术,只能取胜一时,非永久制敌的王者之道。唯,仁者无敌。

如何评价一个皇帝的好与坏。

封建帝制社会,评价一个帝王,没必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家天下的思想影响下,不能指望皇帝做到“大公无私”。

只要“施政效果”合格,那就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老百姓能不能吃上饭,能不能过上“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有没有被外部势力骚扰勒索。

这些事帝王的考核标准。

至于屠戮功臣、剥皮擅草,那是不同帝王的风格问题,与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群体关系不大。

纵观洪武一朝,官吏贪占数额不大,没有发生大饥荒,对外战争没输……

我觉得,这就是好皇帝。

(我非明粉,更非明遗,只想表达我认为的“公道话”,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斧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