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禁海”是明朝正确的决定!先别杠,听我说两句

二楼象女士 2024-12-10 20:58:12

开始前,讲一个20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2004年,我十八岁,刚参加完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比本科线多2分,公办二本肯定上不了。要么花钱读一个民办三本,要么读一个公办大专,要么辍学。

在当时,我认为没有考上公办本科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客观上是我命不好,生在“高考四大卷”之一的江苏。第二、主观上智力和努力不够。因为这事,我跟家里吵了好几天的架。

记得,我说过一句特别幼稚的话。埋怨爸妈说,头两年,北京的房价三四千一平方,你们要是有远见的话,砸锅卖铁在北京买套小房子,我就不用愁着考大学了。

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爸妈没有预料到北京房价和户口的潜力值,与明朝皇帝没有预料到“大航海”这个人类文明的风口,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

历史和生活不存在剧透,永远是当代人的事,开不了“上帝视角”。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坚定地认为,明朝“海禁”放弃大航海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明朝没有必要参与大航海。

①社会和经济方面

一直以来,东方人看待西方大航海存在一个逻辑认知误区。以为西方的航海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际上刚好相反,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是因为落后贫穷,才被迫驾着小船出海寻找生存的空间。

大航海以前,西方社会是由无数“封建农奴制”小国组成。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横扫了欧洲大陆,君士坦丁堡也沦陷,与东方互通贸易的通道被截断。为了寻找新的通道和新的生存空间,西方小国才开始航海。

西方的大航海是无奈之举,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吃不饱才想办法寻找出路。结果,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

再看看明朝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永乐年间,明朝实际控制面积约730万平方公里,经济体量占全世界80%,内部和外部环境相对非常安宁。整个大明朝生活在安静祥和的永乐盛世,根本没有大航海的必要。

②物产方面

记得乾隆皇帝第一次接见英国使团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很多人嘲笑乾隆皇帝“夜郎自大,天朝自居”。实际上,在当时以前的华夏,乾隆皇帝这句话真不是开玩笑,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确物产丰富,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六边形”国家,太全面了。

再看当时欧洲社会最畅销的商品,无非是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都是中国土特产,而且是比较廉价的特产,连农民家里都基本上实现标配的东西,但在欧洲简直是奢侈品。

如果说非要说中国缺什么,那也只有香料,但香料也不是产在欧美,而是产在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一带。再说香料也不是太受中国人欢迎的物品,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

上千年的农耕文明,让这个古老的大国在物产方面上实现自给自足,也是明朝没有必要参与大航海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③人文方面

航海有着巨大的风险。西方的航海与明朝时期的航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西方的航海纯粹是一种漠视生命的作死。弄一条大一点的船,哥几个带上一点物资就出海了。一旦出海就听天由命了。

‌西方大航海的死亡率高的可怕,基本维持在30%到50%,有的甚至达到90%。1519年,麦哲伦带着200人的船队出发,回来时只有18人存活。1588年,乔治安森带着1854人出发,回来时只有188人。中途一旦遇上疾病和食物、淡水短缺,那就是一个死。

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单次规模维持在200多艘大船和20000多名船员,食物、水源、医疗配备齐全,除了永乐三年,在麻喏八歇国登陆时,碰见麻喏八歇国爆发内战,郑和队伍中有170人被西麻喏八歇国误杀,七次下西洋几乎完好无损。

综上,明朝并不算是放弃大航海时代,更不是明朝皇帝短视,而是现在的历史是当时的生活,生活没有上帝视角,谁也无法预料到崛起的窗口在哪。

还有一点应该算是天佑中华,让中国占据着亚洲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土地,只要大环境安定,生活基本上能够实现要啥有啥,根本没有必要和西方那样铤而走险,九死一生寻找生存空间。

因此,在明朝当时的状况下,我认为实行“海禁”放弃大航海非但不是错的,而且具备合理性和正确性。

好比,爹妈给我留下1000万存款,大额存款利率按2%算,一年20多万的利息收入,你让我去加班工作、牛马创业?

开什么玩笑!是不是这个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