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明朝灭亡后,最丑恶的一幕

二楼象女士 2025-04-14 20:59:28

1644年8月,距离崇祯亡国已经五个月。

深秋的夜里,一位少年叩响了前国丈周奎的府门。家丁开门询问,来者何人。

少年回答,我乃大明太子朱慈烺。

此话一出,如遭五雷轰顶。家丁连滚带爬跑去禀报周奎。周奎立刻把太子外孙接入府中。爷孙相见,抱头痛哭。周奎问朱慈烺,这段时间去了哪。

朱慈烺说,闯贼破城前,先帝将他们兄弟三人托付给王承恩,王承恩安排太监王之心、栗宗周和王之俊将其出宫。先后去过东厂、崇文门尼姑庵、内侍常进节家中‌。离开常进节家时,自己与他们走散,稀里糊涂来到一家豆腐坊,在那里躲了一个月。闯贼退兵后,豆腐坊老板又将他送回崇文门尼姑庵。

周奎安排厨房给太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朱慈烺吃饱喝足后,周奎带他去见妹妹长平公主。

说起长平公主,真是一位可怜人。甲申事变时,崇祯防备女眷受辱,用剑砍掉了她的一条左胳膊,妹妹昭仁公主命丧当场。幸亏太监何新抢救及时,长平公主侥幸捡回一条命。之后,被送到周奎府养伤。

周奎虽人品不佳,但看着苦命皇后闺女留下的这双儿女,内心非常悲伤。在周府住了一天后,第二天夜里,周奎安排朱慈烺离开周府。

周奎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太子无异于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让后金知道周府私藏太子,周府很有可能变成地府。

临走前,长平公主嘱咐朱慈烺,世道大乱,周府人多嘴杂,不是长居之地。让他在外不要暴露身份,学会低调生存。说完,亲自给朱慈烺包了两个烧饼,让他带着路上吃。最后再一次嘱咐,不要再来周府。

朱慈烺当时答应得挺好。没走两天,烧饼吃完,没处可去的他又来到周府。

周奎心里慌得一匹。这外孙真够孙的,怎么不知世道凶险呢。硬着头皮又招待了一回。

这一回,周奎直接跟太子外孙掏心窝子,告诫他不要再来周家这个是非之地,您是储君,每一次来家里,认识你的人撞见你,得给你行君臣大礼。时间一长,容易传到贼寇耳朵。今儿从这离开后,无论遇上谁,不要说自己是太子,也不要再姓朱,改姓“刘”,这样才能保住性命。

结果。太子爷根本不听,还斥责外公,我乃大明太子,平民百姓尚且“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怎能改姓刘呢。你们要是担心受我连累,可以现在送我走。(这一点,果然跟崇祯的性格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一个犟种)

舅舅们一听,火了。这小子怎么不识好歹,一顿推搡把朱慈烺轰出了家门。

朱慈烺倒是挺有骨气。被周府轰走后,宁可街头挨饿,也没踏入周府。

只是骨子里从崇祯遗传来的“犟劲”,让他很快踏入了“地府”。

一天夜里,朱慈烺在街上闲逛,撞见了夜巡的清兵。

清兵问话时,朱慈烺又摆出一副太子架,趾高气扬地说“我乃太子朱慈烺”。

此话一出,完蛋了。朱慈烺直接被绑到了多尔衮面前。

不久,“太子尚在人间”和“两次到过周府”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京城。

按照多尔衮的剧本,朱慈烺应该早被李自成“物理清除”了。眼下,冷不丁突然出现,让多尔衮陷入了两难境地。

入关时,后金承诺要替明朝消灭李自成,报谋逆弑君之仇。长期以来,后金一直打的是“仁义”牌。

如果留着朱慈烺,心念大明的降臣,指不定哪天会给后金找麻烦。如果杀了,后金精心打造的“人设”,就坍塌了。

于是,多尔衮心生一计。要是把眼前这位太子给弄成“假的”,再杀起来,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就此。南明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造假”运动开始了。

多尔衮把案子交给前明刑部主事钱凤览负责。钱凤览让跟太子走得最近的太监内侍先来指证。

第一波证人不知道多尔衮的用意,统统说了实话,指证眼前少年正是太子朱慈烺。于是,前脚刚做指证,后脚走出牢房,清兵手起刀落,一个不留。

第二波证人是深受国恩的重臣勋戚。第一位登场的是周奎一家,他们异口同声“咬死”眼前的太子是假的。只有长平公主拖着一条胳膊嚎啕大哭,不说一句话。

周奎急了,上前给了外孙女一个大嘴巴子,说“这会不是伤心的时候,你可要看仔细了”。长平公主,扭头不敢正视太子,沉默半天说了一句“假的”。(复令公主认之,公主见太子泪下,周奎掌其颊,公主惊走,一言不是)

接下来是朱慈烺的恩师——太子少傅谢圣登场。谢圣上来说,是假的。但朱慈烺呵斥谢圣说,别人说我是假的,你也不认识我了吗,先生可是我的老师。(某事,先生忆之否)

谢圣毕恭毕敬作了一个揖后,沉默退下。

最滑稽的,当属晋王朱审烜。这位藩王完全是一位无耻之徒。他居然主动找到多尔衮,自告奋勇前去指证太子是假的。

朱慈烺虽傻,但不昏。朱审烜前来指证时,朱慈烺问他“你是何人”,朱审烜回答“我乃大明晋王朱审烜”。

听到这。朱慈烺厉声呵斥说,大明祖训,藩王就藩,不得入宫朝见,我是真是假,你怎会认得。

晋王朱审烜被怼得无言以对。晋王的无耻行径,连主审官钱凤览都看不下去,以干扰刑部审讯为由,呵令其退下。

旁姓外人出卖太子也就罢了,朱审烜可是堂堂朱明皇室血亲,大明江山是你们朱家的,你怎么能先投靠多尔衮,后争相出卖血亲呢。

最后一位登场的是大名鼎鼎的洪承畴。

洪承畴的登场简直比晋王朱审烜还龌龊。晋王朱审烜再无耻,好歹敢自保姓名。

洪大人扭扭捏捏像一个“既当又立”的小丑,让负责录供词的刑房书吏不要体现他的名字,用大清“某尚书”来替代。

所有作伪证的人全是汉官,汉官在当时的清朝做到“尚书”高位的只有洪承畴(挂尚书头衔)。

你说你洪承畴,替后金干的那些事儿,谋害东家太子已经是最轻的一件,你还有什么好遮挡的呢。

最终,在前明勋戚重臣的集体说谎配合下,后金拿到了一份满意的供词。

次年四月十日。太子朱慈烺,遇害。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