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桓温征伐蜀地,问一个蜀汉时期的百岁老人,自己与诸葛亮相比如何。
老人回答:“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诸葛在世时,蜀人不感觉他厉害。诸葛去世后,蜀人才感受到他的才华无人能比)
这句话套在崇祯身上完全适用。崇祯在时,亦不觉异,自崇祯崩后,不见其比。
今天,唱一个“反调”。从细节上聊一聊,为什么崇祯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帝王。
内容概要:
①时代背景;②取得成绩;③失败原因。
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你的敌人。崇祯的水平是得到过李自成和多尔衮认可的。
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总有良臣,也济不得事。——多尔衮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李自成
崇祯本是“一流”的段位,之所以沦为“三流”的帝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持有“成王败寇”的主观认知,输的一方往往会被打上“菜鸟”的标签。二是这种“菜鸟”标签会随着时间推移,被后人无限“网暴”放大。
了解一个人,要尽可能全面看待一个人,不应该局限在“成败”一个点上。
崇祯登极前后,明朝的大环境已经相当恶劣。
1618年,努尔哈赤放出“七大恨”,官宣与明朝决裂。“清河城之战”成了明清首场正式对决。辽东副总兵邹储贤不敌努尔哈赤。一战下来,明朝丢了清河至抚顺200百里土地。
1619年,后金主动出击,挑起“萨尔浒之战”。伴随开原和铁岭两座重镇被占,预示着明朝在辽东问题上,彻底丧失了主动权,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1621年,“辽沈之战”爆发,明朝一次丢失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共七十座城池,辽河东岸全面沦陷,后金直接建都辽阳,与明朝隔河对峙。
1622年,“广宁之战”爆发,后金再次占领四十座城堡(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大凌河、锦安、右屯卫、团山、镇宁、镇远、镇安、镇静、镇边、大清堡、大康堡、镇武堡、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彝、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驿、鄂拓堡、白土厂、塔山堡、中安堡、双台堡)。这一回,辽西地区也丢了。
四年打了四场战役,后金从明朝手中抢走了辽东全部。
崇祯开局,可谓“天崩地裂”。
历史的周期律总是遵循“马太效应”。新兴势力崛起,往往会有无数“好运”眷顾。
努尔哈赤算是后金的第一股“大运”,已经够明朝喝一壶的。本以为,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金这股“大运”会暂告一个段落。
没想到,继任者皇太极和多尔衮更猛。多尔衮遗传了努尔哈赤的军事天赋,皇太极弥补了努尔哈赤内政不足的缺陷。登基两年,完成了建州内部整顿,配合攻伐和联姻策略,迈出了女真与蒙古合并第一步。
有了国运加持,后金几乎进入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全盛状态。
而崇祯这边,简直衰到家了。
登基头一年(1628年),高迎祥就给崇祯送了一份大礼——陕西安塞起义。三年后,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也跟着反了。
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出第二个相同难度的“副本”。登基于这样的烂摊子,苦撑十七年,崇祯尽力了。
崇祯的不幸,纯粹是“祖上造孽,因果后人”。在他登基前,万历和天启早把明朝给玩废了。
举一个例子。万历后期,明朝的组织架构完全失能。万历四十三年,赵焕升晋升吏部尚书,但赵尚书死活不干。原因是六部尚书全部空缺,赵焕升一人肩挑六部,而且只给他配了一个侍郎。相当于六部的活儿两个人来干。
内政荒废至此,先不说活由谁来干。最直接的问题是大量人才被埋没。萨尔浒战役时,明朝五位主要将领平均年龄66.4岁(杨镐71岁、杜松55岁、李如柏66岁、马林79岁、刘綎61岁)。五位老爷子上马都得三人扶着,派他们上前线,跟强悍的后金比划,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如果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明朝打的还凑合。问题就在这里。这段历史不可以只看“战报”,应该看“战线”。
因为给皇上的战报会骗人,但战线和土地不会。捷报吹得天花乱坠,战线一直在收缩,本身就不符合逻辑。所谓“仗打赢了,土地丢了”这种捷报,纯粹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
崇祯继位后,最先进行用人改革,挑选人才填充万历和天启留下的巨坑,一大批年轻将领被发掘重用。不到两年,拉出一支历史上最华丽的名将天团。比如,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满桂、吴三桂、毛文龙、曹文诏、曹变蛟、贺人龙。
明清对峙战线也由宁远向北拓展了一百五十里,推进到了锦州。局面一直维持到“松锦之战”才被打破。
一点不夸张地说,崇祯时期“辽东防线”坚如铜墙铁壁。比起来,万历和天启时期简直是纸糊的(1621年“辽沈之战”,辽东第一坚城辽阳,四天失守)
同样是跟后金打,崇祯时期“大凌河之战”,在弹尽粮绝的状态下,坚挺了三个月(1631年7月27日至11月9日)。
如果不是李自成一直“捣乱”,后金估计得去北极圈捕鱼。想入关,门都没有。
后人批判崇祯种种不是,属于见仁见智,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守土方面。除了洪武和永乐二帝,崇祯是唯一一位没有丢过土地的明朝帝王。
二是血性方面。亡国在即,崇祯从未退缩。如果只考虑到自己一家七口的话,他就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谁又能奈他如何。崇祯的“脸皮”但凡有刘邦、刘备、赵构、慈禧这伙人十分之一的厚度,也不至于罹遭“甲申事变”。
是非成败转头空。归根结底,崇祯败在“副本”难度不一样。明末的副本,远比朱元璋的创业副本难上百倍。朱元璋、李自成、努尔哈赤、皇太极本质上一样,都是草台班子创业队伍。赢了就赚了,输了也无所谓,大不了找个深山老林避一避风头,重新练号。
但崇祯“梭哈”不起。
“创业”者,成功了,是万人敬仰的“牛掰货”。失败者大有人在,也不会遭人嗤笑,因为在别人看来,他的底色就是一个失败者。而“守国”不成的君王,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难处,只会把他当成“败家子”,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