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不一定很正,但野史绝对够野

二楼象女士 2025-04-23 20:44:38

永历三年十二月,湖广、江西一带的南明“抗清”前线,再一次告急。来年正月,后金翻越大庾岭,顺利拿下南雄,广东岌岌可危。紧随其后,何腾蛟、瞿式耜一批“抗清”战士殉国,湖广尽失。

此时,无法承受这份压力的永历帝,把目光投向了遥隔2万里的罗马教廷。永历亲笔致信德国籍澳门传教士瞿纱微(Andreas Wolfgang Koffler)。希望瞿纱微能够帮忙,跟罗马教皇递个话,出兵协助明朝复国。瞿纱微作为一个“大明通”,凭着对大明的那份情怀,答应了这个请求。

▼下图,疑似永历写给瞿纱微的书信

1650年(永历四年)10月。永历帝派仪仗侍卫陈安德,由广西梧州出发,乘船先去澳门。再与瞿纱微助手波兰传教士卜弥格(Michel Boym)一起乘坐葡萄牙商船,出明朝海域,经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耗时两年,在威尼斯上岸。

卜弥格先领着陈安德来到威尼斯,但威尼斯总督弗朗西斯科·莫林(Francesco Morin)拒绝接见这位东方使臣,理由是东方正在混战,威尼斯不想掺和其中。

弗朗西斯科这“老登”也忒不够意思,使臣大老远来一趟,好歹管顿饭吧。在弗朗西斯科那碰了一鼻子灰,卜弥格又带着陈安德来到法国使馆。在法国使臣引荐下,弗朗西斯科才象征性地见了一下陈安德,答应收下永历的“求救信”并转交给教皇意诺增爵十世(Innocent X)。

意诺增爵十世是意大利人,不喜欢法国。

原因是自13世纪到17世纪400年间,法国和意大利干了5次架。23年前,法国拉拢“法意”交界的意大利贡加扎·内维尔家族,企图占领皮埃蒙特地区。这让意大利萨伏依公国很是生气。

为了应对法国的虎视眈眈。1627年,意大利萨伏依公国主动搭讪法国死敌西班牙,公开签署了军事同盟。萨伏依公国这一举动,让法国找到了开战理由。在法国看来,我是私下搞小动作,你意大利公开结盟我的敌国是几个意思。

于是,借着领土安全问题,直接出兵占领了意大利西北皮埃蒙特地区。这一占,就是22年。直到1659年,“法西”和解,法国才退还给意大利皮埃蒙特占领区。

陈安德来欧洲的时间是1652年,刚好处在意大利和法国关系紧张期。

教皇意诺增爵十世听说,东方皇帝的求助信被法国使者经手了一道,感觉十分不爽,对陈安德的到来,选择沉默不表态,拒绝接见。

时任耶稣会总长古斯维斯·尼克尔(Goswin Nickel‌‌)也表示,欧洲人到东方是为了贸易和传教。眼下东方时局不太明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欧洲贸然站队支持了明朝,将来万一永历皇帝败了,势必会影响欧洲人在东方的传教和贸易业务。

毕竟意诺增爵十世是欧洲最高象征的人物,没有表现出弗朗西斯科那样横鼻子竖眼,而是婉言拒绝陈安德,说,这事我一人做不了主,需要召集各公国贵族开会商议一下,麻烦您耐心等一等。

这一等,便是3年。

意诺增爵十世属于“和稀泥”的高手,三年召开了三次教廷会议。最终,也没讨论出“一二三”。

终于在1654年底,意诺增爵十世病重。1655年1月,意诺增爵十世去世。4个月后,亚历山大七世当选第239任教皇。

亚历山大七世与意诺增爵十世不同。他家本身是欧洲财阀贵族,而且出过一位教皇曾姥爷——保罗五世。

亚历山大七世放在现在属于“高帅富”的存在,家里有钱,学历很高(哲学、法学和神学三博士学位),关键还特别具有爱心,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贤者”,同时也是“人性本恶”的“杨森主义”坚定反对者。

1655年12月,亚历山大七世决定亲自见一见陈安德。这位背负着大明复国重任的东方使者,终于在离开明朝故土三年后,见上了当时的欧洲最高话事人。

亚历山大七世听了崇祯至永历帝的遭遇后,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表示深感同情。然而,除了给永历帝回复了一封大体意思为“Carissimola(亲爱的)永历,我会向上帝祷告,保佑你渡过难关”的亲笔信以外,其他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

陈安德不甘心,奔袭3年,跨越三大洋两大洲,就得到了一句“主会保佑你”,这算怎么一回事儿。主能不能保佑永历帝,陈安德不知道,但他一定知道“火铳和大炮一定能”。

亚历山大七世没有给予行动上的支持,只管了一顿意大利料理,回了一封祈祷的书信,但起码态度上支持了永历。有了这份态度,卜弥格带着陈安德去了葡萄牙王国。

其实,找葡萄牙是对的。葡萄牙是当时欧洲诸国为数不多的,在大明附近具备战斗力的欧洲王国。

此时,葡萄牙国王是约翰四世(João IV),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在首都里斯本接见了陈安德,承诺将给永历帝提供军事援助。得到约翰四世的承诺后,1653年3月,陈安德和卜弥格搭上商船返回南明。

陈安德不知道的是,约翰四世在葡萄牙属于野心勃勃的吉祥物,葡萄牙的实际控制权全掌握在殖民贵族手里。

返回南明的商船行至印度果阿邦,再往前过了保克海峡,就能隔海望见故国。驻印的葡萄牙殖民者例行检查,在盘问陈安德时,获知了南明联络欧洲的计划。

殖民者告诉陈安德,南明大势已去,大清如日中天,为了不伤害未来“葡清”友好关系,不许陈安德回澳门通知葡萄牙舰队支援南明。商船只得扔下卜弥格和陈安德,扬帆而去。

陈安德和卜弥格只得徒步穿过印度,经孟加拉、缅甸,达到暹罗(泰国),又从曼谷湾花钱雇了一条海盗船,于1658年,达到了安南交趾洋(北部湾海域)。

问题上,他们还上不了岸。

因为自1644年至1656年12年间,南明和后金爆发了广西争夺战。1653年二次桂林之战后,李定国败走柳州,南明丧失在广西的军事主动权。1656年,李定国率部离开南明,向西达到安隆,护送永历移驾云南,广西彻底落入清军手中。

陈安德和卜弥格就这么一直漂在海上。一晃一年过去。

1659年,卜弥格没等到上岸,病死海上。陈安德埋葬卜弥格后,打听到永历帝去了云南。于是,抱着必死的信念,由安南上岸,经过陆路,九死一生终于见到了永历帝。

虽然陈安德带回了亚历山大七世和约翰四世的亲笔信,但最终没能联系上澳门的葡萄牙舰队。

三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俘虏,绞死。陈安德在历史中不知所踪。

为了复兴大明,陈安德“出使”欧洲9年,跨越三大洋两大洲,来回里程超过4万里,丝毫不输1800年前的汉朝苏武和张骞。

不幸的是,陈安德生于乱世,没有苏武和张骞那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强大帝国庇护下。

不然的话,陈安德也会和苏武、张骞一样,配享“人间香火”。

事业是失败遗憾的,但其事迹是可歌可泣的。这个明末小人物,值得称赞。

参考文献:

中国天主教状况报告(1653年)·卜弥格著

卜弥格与南明使团(1934年)·法国 伯希

两头蛇(2005年)·黄一农

教皇回信·梵蒂冈秘密档案馆

约翰四世谕旨·里斯本国家档案馆

葡萄牙殖民当局果阿往来文书(1656-1659)·果阿历史档案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