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12月3日。乾隆帝给国史馆全体成员开了一次会,明确提出要修一部《明季贰臣传》。“大清国父”级重臣洪承畴,后半生为大清入主中原呕心沥血。最终换来的是,位列甲等十七位。
滑稽的是。一年前(1775年11月10日),乾隆帝给明朝3883位抗清义士修了一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录中,有一位叫张煌言的“小人物”,乾隆帝给予高度评价,御赐谥号“忠烈”。
一个前明小人物,凭什么能让后朝皇帝仰视呢?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6月9日。山西盐运司判官张圭章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张煌言”。此子天资聪慧,琴棋书画、兵事武备样样精通。在张圭章悉心教导下,崇祯十五年,二十二岁的张煌言考中举人。
考中举人,原本意味着一片光明未来。但很不幸,乱世是佳人的“原罪”。张煌言出生在“明末清初”,是历史上最震荡的时期,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底色。
“崇祯十五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明朝与后金刚刚打完了“松锦大战”。这场“梭哈”国运级的战争,明朝输得一塌糊涂。
松锦全盘溃败,基本上宣判了明朝的灭亡。崇祯仍然抱着“不和,不降,不逃”的执着,想做最后的挣扎。
于是,崇祯改革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在纯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武备科目。目的是选拔一批文武全才为朝廷所用。对于酷爱兵事的张煌言来说,“舞枪弄棒”不过是小儿科。
凭借射箭项目“三发皆中”,张煌言成为当年最闪亮的举人。
正当张煌言全心投入进士备考时,
(1644年3月19日)
京师传来噩耗,“崇祯亡国,自缢煤山”。
崇祯前脚一死,李自成后脚“作死”。脑门一热,挥师北伐。山海关一战,大顺也崩了。
两个月内,亲历两个中原王朝覆灭。对当时的明朝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绝望。
清军大举入关南下,弘光政权在无限荒唐中,坚持了一年灭亡。
继扬州、南京、嘉定、杭州沦陷后,家住宁波府的张煌言作出了人生一个重要决定,扔掉书本,投笔从戎,加入了鲁王政权,开启了抗清之路。
1646年5月。南明钱塘江破防,清军占领了绍兴、杭州、义乌、金华。鲁王朱以海招架不住,率部战略转移至舟山。
此时,张煌言没有一官半职,谈不上深受国恩,南明的兴亡跟他没有一毛钱关系,张煌言完全没有必要继续追随大厦将倾的明朝。然而,伟大就伟大在这里,张煌言视明朝是他的理想国,宁死也要反清复明。
1647年4月。原吴三桂副官、清朝苏松提督吴胜兆(瞧这名起的,忒不吉利)突然反水。邀请张名振和张煌言入伙,约定于4月16日反攻清军。
4月6日。张煌言按照约定由舟山岑江出发,行至崇明岛遇上台风,船队全部沉没大海,张煌言被海水冲上岸。虽有幸捡回一条命,但不幸被清军俘虏。
牛人就是牛人。4月13日。张煌言趁清军守备不严,率领数十人抢了一条船逃出了清营。上岸后,突破沦陷区清军层层包围圈,辗转回到了鲁王政权,成为了兵部左侍郎。
到这,张煌言才混上一官半职。
一年后,舟山水战爆发。张煌言率领水师北上吴淞牵制清军主力。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不敌清军,舟山沦陷。鲁王在张煌言掩护下退守厦门,加入郑成功麾下,成了永历朝的兵部尚书。
往后十年。张煌言与郑成功合作,沿水路北上收服了瓜州、仪征、镇江、芜湖以及安徽三十座城池。
1659年6月,见形势一片大好。张煌言与郑成功约定,南京观音门会师,一举夺回南京城。6月28日。张煌言如约达到观音门。6月30日,迟迟等不到郑家水师。张煌言不得不用仅有的数十艘小船发动进攻。七天后,郑家水师才慢悠悠赶到,换下张煌言,接管战事。
郑成功迟到,基本决定了这场仗没有胜算的可能。用兵之道,贵在神速。等郑成功赶到后,清军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大量援军从四面八方赶来。
郑成功大败。“败”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郑成功兵败撤退,没有通知张煌言。
张煌言正收复徽州。获知郑成功撤军的消息后,想从徽州抽身已经来不及,掉进了两江总督郎廷佐的包围,一万人马全军覆没。
张煌言孤身一人逃出包围,乔装成难民,一路要饭,徒步2000里次回到永历政权。
三年后(1662年),永历帝、李定国、郑成功先后下线,明朝复国再无希望。
1664年6月。张煌言解散义军,隐藏于悬岙岛。一个月后,遭叛徒出卖,悲壮殉国。
至此。最后一个明朝人,离线。
顾诚评价张煌言。
人们习惯于把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堪称赞的政治家。其实,他们不过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锡、张煌言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