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急诏“九镇”总兵火速勤王。在袁崇焕指挥下,爆发广渠门和德胜门大战。后金挫败,退至南苑,与明军对峙。
京师勋贵大臣听到谣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一窝蜂跑去找崇祯告状,弹劾袁崇焕“名为入援,实则通金”。
11月20日。崇祯用“议军饷”的由头,把袁崇焕骗至保和殿。听到皇上要发军饷,袁崇焕感慨皇恩浩荡,一路小跑进了皇宫。刚进保和殿,锦衣卫迅速围了上来,扒了袁崇焕的官服,将其按倒在地。
袁崇焕一脸懵圈。崇祯站在大殿之上,痛骂袁崇焕“罪恶滔天”。袁崇焕来不及辩解,在锦衣卫的推搡下,直接进了大狱。
“督师通金被捕”的消息来得太唐突,大明王朝举国哗然。最为震惊的当属前锋总兵祖大寿。上司通金,自己作为得力干将,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遭遇,祖大寿不敢想象。
三军闻讯,更是失声痛哭。一方面是为督师而哭,同情袁崇焕的遭遇。一方面是为自己而哭,千里奔袭,只为勤王,保住京师非但没得到犒赏,反而突然成了一支叛军。
当晚。辽东军照例夜巡,遭到城上京营友军扔石头打砸。本来一肚子窝火的辽东军,站在城下大骂(哪个不长眼睛的,乱扔东西误伤队友)。
京营明军听到叫骂,非但不认错,还在城上放箭,巡逻的关宁士卒被当场射杀。射杀后,还不忘嘲讽“袁崇焕通金,京师遭围全是你们这伙辽东军引来的”。堂堂京营明军就这素质,简直荒唐极了。
白天督师含冤入狱,晚上士卒遭人欺负,让祖大寿惶恐不安,敢怒不敢言。
12月1日。崇祯下诏祖大寿进宫,商讨如何处置袁崇焕。首辅成基命力排众议,主张从轻发落袁崇焕。崇祯杀意已决,没有采纳。
12月3日。如坐针毡的祖大寿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与副总兵何可纲带着一万五千关宁精锐,撤离京师,回到宁远大营。
收到祖大寿离开的消息,崇祯大惊,立即派宁夏总兵马世龙轻骑追赶。12月11日,马世龙在山海关追上祖大寿,用圣旨和尚方宝剑规劝回京。
是个人都知道,回去必死。于是,祖大寿让马世龙给回朝带句话。
奸臣用事,陷害忠良。今若赦袁爷,斩奸臣以慰军心,当还入京师讨贼。
内阁六部全员出动,轮流到大狱给袁崇焕做思想工作。一开始,袁崇焕拒绝配合。兵部主事余大成给袁崇焕“戴高帽”,各种家国大义一通输出。
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义,臣子之义,生死明君,苟利于国,不惜发肤,且死于敌与死于法孰得耶。
天下人信服袁公为人。袁公应该体恤圣上,当以性命忠君报国,只要有益于江山社稷,死于敌人和死于王法有什么区别。
瞧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性,才能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论调,完全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袁崇焕终究是被说动,狱中写了一封“勤王赎罪”的书信。祖大寿见到信后,伏地痛哭,依然拒绝回京。直到收到发妻和老母的书信,祖大寿立刻明白了崇祯的底牌。再不悬崖勒马,家眷不保。
祖大寿这才带着关宁精锐,由锦州出发,一路杀奔京师,在永平和遵化击退后金。
虽听诏勤王,但君臣信任名存实亡。击退后金后,祖大寿原路返回辽东,不肯回朝。往后,崇祯三次下旨让祖大寿回朝面圣,祖大寿全部拒绝。
回朝,根本不是面圣,而是索命。是个人都能想明白,这是崇祯在故技重施,一旦踏进皇宫大门,自己就是下一个袁崇焕。
直至崇祯亡国身死,君臣再没见面。
当然。祖大寿终究还是降了清,但与其他降臣不同,祖大寿的历史口碑不算太差。
根本原因是,降清归降清,他没有作恶,手上没有沾染同族的鲜血。一不像外甥吴三桂“弑君”那般狠辣,二不像洪承畴“效命大清,鞠躬尽瘁”那般激进。除了给总兵外甥写过一封劝降信,没替后金带过一兵、打过一仗、出过一计。
与急于在新朝立功表现、不惜磨刀霍霍向同族的旧同僚相比。祖大寿降清,气节上虽有瑕疵,但对明朝算是仁至义尽。
天灭大明,纯属胡扯。所有水灾、旱灾、蝗灾、贼灾加在一起,都抵不上冤杀一个袁崇焕的破坏力。
袁崇焕的死,彻底改写了祖大寿的人生轨迹,也是大明王朝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不是说明朝没有袁崇焕不行,而是冤杀袁崇焕让将领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支撑明朝的精神支柱被崇祯拦腰砍断。
这一刻开始,大明王朝这架马车在崇祯的驾驭下,已经癫狂到沿着下坡路,急速奔向万劫不复的悬崖。
从人的角度讲,崇祯此举,等于把所有人都推向了绝境。
不降清,在现实世界是死路一条。降清,在精神世界是死路一条,两朝“贰臣传”都有他们的名字,清誉全毁。
祖大寿是明末尚存良知的文臣武将的一个缩影,虽然“失节”降清,但后人同情至今。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