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经费充足,为何成绩一般?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25 04:51:45

中大和华工在全球ESI排名、论文数量与质量、高被引科学家以及顶尖科学家数量等指标上,均高于其全国综合排名。

特别是华工在发明专利数量及专利奖项方面,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但这两所大学地处南方,而学术话语权、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主要集中在北方名校,因此中大和华工院士选拔、国家级奖项评选的成绩相对较弱。

香港的学校,按世界排名都在全国许多985之前,排名有时甚至比清华北大还要高,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完全比不上清北及华东五校。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南方名校的国内影响力,相较于北方名校而言,它显得略显不足。

这是因为我国的学术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南方的高校较少参与到军工、交通、航空航天、地质勘探及农业等关键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

以国防七子为例,这些机构因接近军工需求和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往往能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认可。

这样的全国性资源是地方性高校难以企及的。

再比如原交通部直属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国家大力发展高铁网络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时,自然而然地成为合作首选对象。

中山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则不太可能被选中作为合作伙伴。

中山大学的经费在近些年有所增加,并且现在建立了深圳校区。

各个校区也正在经历大规模的翻新,目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但招生宣传方面确实存在问题。

就学科实力而言,文理医商等传统领域都很强,但传统工科相对薄弱,新工科(如电子和计算机)表现一般,不能说特别好。

不过现在深圳校区正在大力发展工科,珠海和东校也有工科专业。

其实资金的使用效果取决于其投入的领域。

一个看似不符合常理的现象是,在许多情况下,科研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大量尝试和排除错误的过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历史故事中,他通过测试所有可用材料来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而不是像一些网络上的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仅通过纸笔计算得出最佳方案,并通过实验来简单验证。

中山大学近年来该校最大的开支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新校区建设以及所谓的8000名研究人员的工资支出。

让8000人猜测哪种材料最适合做灯丝,其效果远不如10个人进行8000次实际试验来得有效。

任何没有直接投入到实验本身的经费,无论是用于建造楼宇还是举办会议,都不会直接产生科研成果。

这些费用与真正用于实验的研究资金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国内,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会计式的管理方式,关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增加,比如建筑物和大型设备的购置被视为资产增值。

当涉及到通过大规模试错来进行科研时,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的资金消耗往往难以直观看到成果。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广东省内,因此其“高考平均排名”看似偏低。

这主要是因为广东考生数量庞大,如果按照百分比来计算排名,它们的表现不至于如此靠后。

不同省份的前5000名考生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2020年的全国三大科技奖评选中,中山大学一无所获。

回顾过去几年,自2016年至2020年,中山大学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国三大科技奖评选中空手而归。

在2021年全国两院院士增选中,中山大学也连续三年没有新增院士。

省内一些非双一流高校却取得了显著成就,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南方科技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在国家三大奖及院士增选方面收获颇丰,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佼佼者。

甚至有人说,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已逐渐超越华工与中山了。

中山大学存在的一大遗憾在于工科发展不足,理科虽然尚可,但以往走的却是小体量路线。

就拿物理学专业来说,过去每年招生数量不到40人。

物理学院重点发展的领域是光学、材料和微电子。

近年来预算得以提升,一是源于新校区的开设。

二是各个校区都配备了类似的学院,比如物理学院目前在广州、珠海、深圳都有布局。

三是罗俊大力进行基建。

不过如今广东有了哈工大深圳以及香港几所高校的广东分校、南方科技大学等,中山大学已不再像五六年前那样在广东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日后其发展情况难以预料。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3 阅读:1837
评论列表
  • 2025-02-25 13:05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省

  • 2025-02-26 23:04

    被外国人误导了!论文是学术成果吗?论文只是学术成果的包装盒而已!我们那个大学行?那个不是花了国家一大堆钱,搞了一大堆包装盒,盒里全是空空如也!

  • 2025-02-26 20:29

    中山大学本来就虚有其表,占着历史的光环而已;

  • 2025-02-26 20:00

    黄达仁之后,中大就跌落谷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