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的读者,大多认为李俊的结局最好,带领童威、童猛和费保四人在海外建国,堪称梁山现象级的好结局。
我们常说,没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李俊的成就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在他身上有一种能力是其他好汉无法匹敌的,就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有三个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我们分别来看下,这些特征是如何在李俊身上表现的:
其一,流畅性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李俊是揭阳三霸之一,但他在三霸之中能居首,与他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他比较注重江湖动向。
如果想结交名流,那么至少要知道名流动向,对于宋江的动向,李俊就了解比较透彻。
他从一个老相识那里听得宋江发配江州,料定必从他的家门口过,所以,早早就开始等候了,一连接了四五日,中间虽有些小插曲,但最后终于与宋江相识,由此搭上了壮大自己的快车。
从中也说明李俊本人平时就注重收集江湖信息,特别是名人动向,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错过。
再说太湖小结义,李俊不像李逵那样,一门心思跟着宋江,决无二心,李俊是见机行事,他不排斥新的可能性。
所以,他与费保等人结义,并许诺将来的合作机会,提前为自己规划好了路线。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也体现了李俊思维的活跃性与流畅性。
其二,变通性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李俊是宋江的亲信,他上梁山就是冲着宋江去的。
在晁盖死后,宋江进行了排座次,李俊位列26位,掌管梁山水军,但在水军头领八人之中,揭阳系有五位,晁盖系有三位,这样的关系如何协调?
拿94回来看,李俊和张顺同守北新桥,张顺提议他从涌金门潜入杭州城放火,李俊接应攻打水门,宋江大军一拥而上围攻杭州。
张顺这是要自行改变作战计划,李俊先是劝解,无效后提出要先向宋江汇报再行动,而张顺则又提出一边攻打,一边汇报,这样效率更高。
最后李俊妥协还是按照张顺的意见办了。
大敌当前,内讧自然是要不得,所以李俊识大体,把握进退,适当时妥协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而且李俊虽然是冲着宋江上梁山的,但宋江对他实际上并没有重用。
比如在高俅攻打梁山时,调来专业水军刘梦龙,而梁山做出的命令却是,由刘唐统领水军,排在李俊之前。
再如在征方腊时,由水军沿长江而下,攻打江阴、太仓,直至沿海。在派兵时,在统领李俊的前面又安放了一个步军将领--石秀。
但李俊不论和刘唐还是石秀,都合作得很好。
很显然,李俊也意识到宋江对他的信任程度,所以,他也很注重与宋江之间的沟通。
比如和石秀统兵沿江收服江阴、太仓,行动完成后,他马上亲自到苏州向宋江汇报工作,并请求宋江下一步指示。
在接受绕过太湖往南面探路的任务后,又派其他人替回童威、童猛,办事得体又规范。
从中也不难看出,李俊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变通性。但或许也是介于宋江对他的信任有限,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其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这一特征在李俊身上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他的海外建国。
梁山寨主尽管历经三位,但无一能给梁山一个好结局,宋江尽管能力高,有思想有见地,但终究跳不出君君臣臣的框架,而李俊就不一样了。
他们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投化外国,后来作了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也都做了化外官职,俨然又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造船出海去开辟一番新天地,这个想法是十分奇特的,不仅脱离了原有圈子的制约,而且也为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
如果梁山让李俊来做寨主,也不为是个好主意。
有意思的是,晁盖等七人聚义干了一件江湖大事,就是打劫不义之财,同样,李俊等七人小聚义也干了一件大事,则是开辟另一个新世界。
两者相比,高下立判,从中更见李俊的不一般。
以上三个特征就是李俊厉害的地方,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