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夺嫡,被称为清初三大疑案,至今都在争论中。雍正篡改遗诏,有没有迫害康熙,我们无可追踪,但雍正何时有了夺嫡之心,还是可以追溯的。
康熙老婆多,儿子也多,自古皇家无亲情,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凡有点实力的儿子都想争一争。
康熙这人念旧,后宫嫔妃多,但皇后只有一个,他与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感情很好,可惜赫舍里氏死于难产,留下的儿子就是胤礽。
在胤礽一岁时,康熙就立了他为太子,亲自教他读书,6岁为他请大学士为师,在康熙的培养下,胤礽文通满汉,精于骑射,再加上仪表堂堂,十分惹人喜爱,康熙出巡时常把他带在身边。
但从小的优越感也为他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没有同理心,性格暴戾骄纵,康熙也早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康熙二十九年,他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想让胤礽来服侍他,结果胤礽来了,表现得面无忧色,这让康熙十分不满,斥责一顿后叫他回去了。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带胤礽及诸多皇子西巡,九月,皇十八子因病死了,年仅8岁。康熙悲痛不已,众皇子也表现出悲哀之色,唯独太子胤礽一副冷漠的的样子,这让康熙更加重了对他的嫌恶,又少了一番责骂。
但对于康熙的斥责与教诲,胤礽不但不思改过,反而越发大胆,还时不时窥探他的行宫,对上不尊,对下更是残暴,敲诈勒索,仗势欺人,激起公愤。
鉴于胤礽的斑斑劣迹,康熙一怒之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废黜皇太子。
废太子不是小事,康熙作了很多铺垫工作,历数太子罪状,并宣示天下,为安抚群臣的情绪,他本人也是哭得泣不成声,六天六夜睡不好觉。
胤礽被废后,大阿哥胤禔动了夺嫡之心。
胤禔是皇长子,母亲那拉氏为庶妃,身份远不及胤礽,但他在诸皇子中也算是十分聪明能干的人。
康熙二十九年,18岁随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开始指挥军队;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参赞军机,因功受封直郡王;康熙三十九年,又随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
这三次表现都不错,因此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同。
对于康熙与胤礽之间的微妙关系,胤禔也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时为自己上位准备着。
胤礽被废后,他十分得意,由于是在塞外行围时废除的,康熙还特意让他看管胤礽。胤禔以为时机已到,于是就向康熙谏言,说:“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胤禔此言一出,坏了大事儿,康熙对他的看法来了个大转变,认为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没有人伦之情,心狠手辣,搞不好会与胤禩结党谋害胤礽。
但康熙表面还是装做不动声色,暗中对胤礽已加强了看护,并对诸子大臣宣布,他是不会立皇长子为太子的,还说他秉性躁急愚顽。
此外,康熙还做了一件决定胤禔生死的大事,就是派人抓了相面人张明德交刑部提审,最后审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胤禔、胤禩果然串通一气,合谋谋害胤礽。
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也向康熙告发胤禔,说他利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诅咒胤礽,康熙马上派人去搜查了胤礽的住处,证实此事不假。
这一下激怒了康熙,斥责胤禔是乱臣贼子,并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夺了他的爵位,还将他幽禁于他的府邸,并派重兵把守,下了一道严谕,谁敢玩忽职守,将遭到九族之灾。
就这样,胤禔也出局了,在他夺嫡失败时,只有37岁,一直囚禁到死,时间长达28年,于63岁去世,可悲可叹。
胤礽既然是被胤禔所害,康熙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后,于康熙四十八年又复立他为皇太子,但仅过了两年多,胤礽再次被废。
康熙发觉胤礽与大臣们结党严重,对自己威胁很大,不得不于康熙五十一年,再度废黜了皇太子胤礽,将其禁锢在咸安宫内。
胤礽并不甘心,还做了一系列的反抗,比如借着为妻子看病的机会,暗中通过信件与外界联系,结果被康熙发现。
此后,但凡有大臣上疏提立储者,或处罚,或处死,或入狱。
对于诸皇子争位,他时刻保持着警惕,此后也一直没有再立太子。
再看胤禩,排行第八,生母是皇家家奴,辛者库贱籍,地位低微,不过他从小就聪明机灵,工于心计,并不甘心因母亲卑贱就屈居众皇子之后。
为此,他不但千方百计讨得康熙开心,而且还尽可能地结交一切可以利用的各阶层人物,上至王公大臣、各级官吏,下至江湖术士,只要有利用价值,都是他收买的对象。
同时还注重与其他皇子搞好关系,并拉拢其中的一些人,成为自己的支持者。比如皇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四子胤禵,甚至连皇长子胤禔也曾被他所用。
除此之外,他还想方设法在社会上博得好名声,以为将来夺嫡获得更多的舆论资本。
可见,胤禩的确是个人才,不当皇帝也可惜了,但他还是犯了沉不住气的毛病,过于心急了。
早在胤礽第一次被废时,他和他的同党就跃跃欲试了,他的死党,如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等人,联合诸大臣暗中传播,说将来大位要传于八阿哥,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向康熙推举八阿哥当皇太子。
物极必反,大巧若拙,胤禩大肆结党,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康熙知晓后,对此大为吃惊,他没想到胤禩的力量如此强大,长此下去,朝堂之内必然会出现一个他所不能控制的权力中心,日后必乱。
所以,后来,康熙把胤礽再度复位,其实也并非真心,也是迫于形势所迫,需要一个太子来安抚人心,缓冲各派之间的矛盾。
同时,对胤禩采取了严厉的打击,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开始追查谁是第一个推举胤禩为太子的人,一查发现参与人众多。
最后平息矛盾,抓了一个替死鬼大学士马齐,交与胤禩拘禁,其余人只是给予了斥责,没有追究责任。
经康熙这一打击,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基本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但胤禩一直不甘心,在康熙的最后十年里,他仍在挣扎,没有放弃追求太子之位,康熙气愤至极,骂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党,密行险奸,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还宣称与胤禩断绝了父子之恩。
可见,康熙对胤禩有多么失望与痛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当有大臣再提立皇太子之事时,康熙透露,自己有生之年不会再立太子了。
尽管如此,但皇帝继承人筛选工作还是要进行,康熙还是要为大清选择一位他认可的明君。
那么,他心中的继位人有什么标准呢?对此,康熙也曾说过,“以朕为中心”,按照他的意旨行事,并要像他一样,具有为清王朝绵延不绝,竭尽心力,孜孜求治的人。
所以,他换了考察方向,着重从德才两方面对诸皇子进行长期考察,以“朕心为心者”的标准,长期默默甄选着最符保自己心意的人选。
对于康熙对继承人选的变化,以及围绕皇太子人选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四子胤禛都看在眼里,一直默默关注着。
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太子彻底出局了,这意味着必然要有一个新的人选来代替。
之后大阿哥胤禔也出局了,一向以贤著称的八阿哥胤禩也受到打击,而三阿哥厚道安静,无意于皇位,这么一来,皇帝人选最有可能轮到他头上。
胤禛有个心腹叫戴铎,在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他胤禛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只有一点,就是希望胤禛去争夺储位,以免将来受损。
此外,戴铎还送了他四字箴言,即孝、诚、和、忍,提了三条重要建议:
第一,要尽力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
第二,搞好与朝廷官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同时要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人马,笼络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
对于戴铎这封信,胤禛也回复了,虽然极力在示意自己无意于皇位,当皇帝如何的辛苦,他的人生追求在于无祸无福,并在信的末尾连用了两个“慎之,慎之”。
其实,对于了解胤禛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在表面做文章,全文也就只有两个字最重要,就是“慎之”,意在暗示,此事需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会满盘皆输。
此后,他有意无意就开始了自己的争储之路,他采取的战略是以孝为旗,以退为进、暗度陈仓。
比如,康熙要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就提出要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平等。这样既会令康熙欣慰,从而对他有所赏识,也可以拉近他与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再如,他故意打造富贵闲人的形象,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他还从诸多佛经中抄录许多名句,编成《悦心集》,用佛道的遁世思想来掩盖自己的夺帝图谋,从而令对手放松对他的警惕。
他这一招还挺管用,不但迷惑了其他的兄弟,就连康熙也被他蒙蔽了。
但在暗中他可一点也没闲着,开始打造自己的小集团,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觉廷正、武会元金昆等。
后来在八阿哥败落后,他又笼络了隆科多,还有一个铁杆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
到康熙暮年的时候,胤禛在众多阿哥中已成最大势力,朝内朝外都大有人在。在他继位时,以上这些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孝字方面,他也极力讨取康熙的欢心,特别是把乾隆带入宫中,康熙对这个孙子很满意,后来还专门让他留在宫中,因此有人说,康熙是因为看中乾隆才选了胤禛当皇帝的说法。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不管在他当亲王时,还是皇帝时,胤禛都是一位实干家,也很有能力,有驭人之术,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些能力康熙也是看在眼里的。
康熙曾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把麻烦留给诸臣。”
对于这一要求,雍正也确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