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盗墓,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盗墓者只为求财,其实不然。盗墓者大多小打小闹,不敢明目张胆,其实也不然。
古往今来,私盗不断,但官盗比私盗更猖狂,而且还披着合法的外衣,你说气不气?
那么,官盗者到底是哪些人?又有何居心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官盗到底图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乾隆也“盗墓”啊。
01 盗墓只为泄私愤神秘的古墓就像一个妩媚动人的美艳少女,王侯将相也会跌入她营造的欲望之洞。
仇恨并不因死亡而消失,王侯盗墓的首要目的就是泄私愤,其中不乏鞭尸鞭坟现象,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伍子胥。
伍子胥是历史名人,春秋末年的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但他的原籍是楚国人。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公元前522年,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他和伍尚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到吴国。
此后,伍子胥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父兄之仇。公元前506年,孙武攻破楚国城池,伍子胥终于得到了弑父兄之仇的机会。
据《伍子胥变文》记载,伍子胥抓到楚昭王,从昭王口中得知楚平王墓所,之后对楚平王墓进行了掘墓鞭尸,“脔割剜心肝,万斩一身”。
可见,伍子胥盗墓不为财,为的是报仇雪恨,属于个人恩怨。
02 集敛财、民族仇恨与歧视心理于一体的盗墓者盗墓不为财者毕竟不多,元朝有位盗墓者则情形复杂,有敛财的目的,也有民族仇恨与歧视,甚至还有变态心理。
这位盗墓者就是杨琏真迦,他是党项人,还是一位藏僧,是个和尚,但这个和尚半点慈悲心都没有。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琏真迦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次年,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开启了盗墓活动,特别是对南宋六陵的大肆盗掘。
他先从南宋孝宗第二个儿子魏惠宪王赵恺之墓开刀,此墓在绍兴天衣寺后面,杨琏真迦与天衣寺奸僧福闻公然盗掘墓穴,窃得一大批金玉珠宝。
后来八思把被尊为国师,元朝对藏僧的封号越来越高,杨琏真迦的盗墓之风也越刮越猛。
据《辍耕录》和《辛杂识》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南宋六陵附近的泰宁寺恶僧宗恺、宗允等人,恣意砍伐宋陵树木,南宋守陵人加以阻止,反倒成被告人,恶僧诬陷守陵人侵占寺院地产,要求官府保护。
杨琏真迦便在此时打着调解纠纷的名义,带领大批人马封锁了陵区,守陵员罗铣据理力争,然斗转星移,大宋早已不复存在,又何谈尊严二字?
他们将罗铣毒打一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无奈之下,罗铣痛哭而去,留下杨琏真迦一伙贼人光明正大的盗掘皇陵,攫取了墓葬内大量金银珠玉。
其中,宋理宗的墓葬毁坏最为严重,他们把理宗尸体倒挂在大树上,将他肚子里的水银全部倒出来,又割了他的头,剔下头盖骨,将其制成了尿壶使用。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攻入元宫后,宋理宗的头骨才最终得到归葬。
同年,杨琏真迦又盗掘了徽宗赵佶的永佑陵、高宗赵构的永思陵、孝宗赵昚的永阜陵、光宗赵惇的永崇陵和昭慈皇后、显仁皇后、显肃皇后等,共计101处。
皇帝们的随葬财物被洗劫一空,黄金、白银、钞锭全被收走,而诸帝们的尸骨却被曝于荒野,附近村民暗中偷用牲畜骨头将帝王尸骸换出来,加以安葬,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发诏书,宋六陵才得以厚葬。
杨琏真迦盗汉人皇陵,为谋财是其一,而另外一个目的则是针对汉人。
尽管元朝作为异族在政治与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这些胜利都无法弥补他们在经济技术、科学文化上的落后,汉人也因此看不起他们。
元朝统治者为了报复汉人的轻视态度,就采取了更为残忍的手段来表达他们对汉人的仇视心理,杨琏真迦盗掘汉室帝陵就是表达方式之一,而元世祖对此也持默许的态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这并不能抹杀杨琏真迦个人的变态心理,作为一个普渡众生的僧人,本应以善为本,而他却干起了偷盗掘墓的事情,不能不说他心理多少是有些变态的。
此外,还有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传言,也是较为典型的集国恨、家仇和敛财于一体的盗墓者,项羽是楚国人,秦灭楚,这是国恨,项羽祖父项燕被秦将王剪所杀,这是家仇,当然也少不了谋财。
03 盗取珍贵的建筑材料盗墓求财,除了想要墓葬中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类人想要的却是墓葬中较为珍贵的建筑材料,这类人也挺出名,远的有孙权,近的有乾隆。
据《后汉书》记载,孙权大破长沙后,派人去挖掘了吴芮墓,取其棺木给其父孙坚建庙。其中负责盗墓的人后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心下疑虑,此人与吴芮长相相似,一问才知吴纲乃吴芮的第16代子孙。
吴芮墓被盗掘一事,在正史、野史、地方志及族谱等史料中都有记载,此事确系真实,指使人乃吴主孙权,也是千古奇闻。
在中国盗墓史上,乾隆应该算是权力最大、最为尊贵的一位盗墓者了,他的盗墓动机也堪称一奇,据说仅是为了盗取陵中的楠木大柱,以用在自己的陵寝建造。
金丝楠木是木材中的精品,质地坚硬,表面光泽,气味芳香怡人,蚊虫不近,历朝历代都将它看作建材中的极品。
乾隆最初看中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长陵棱恩殿是中国最大的金丝楠木殿堂,这让乾隆大为动心,但在刘墉、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下才放弃。
但乾隆一日得不到金丝楠木,一日便不安心,后来打着修缮明十三陵的借口,还是拆走了永陵的金丝楠木。
据《大明会典》记载,永陵祾恩殿原为7间,左右配殿各9间,祾恩门面阔5间,乾隆五十年,经修缮后,祾恩殿变为面阔5间,少了2间,祾恩门也减为面阔3间。
由此,民间广为流传的“乾隆盗木”的故事,就是在这次修缮过程中发生的。乾隆本想偷梁换柱既盗走了他想要的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但怎奈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盗陵的事儿很快就被传扬开来,为市井增添了不少谈资。
不过可悲的是,乾隆的裕陵后来也遭到盗掘,受尽凌辱。
04 军阀盗墓最为凶残在盗墓者中,军阀也是一大参与者,不过军阀盗墓一般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通常发生在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时候。
军阀盗墓的目的十分明确,一为筹集军饷,二为敛财。因为但凡遇到战乱,平民百姓就拿不钱来交赋税,即便从富人家里抢劫,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这时军阀们就会将敛财的目标放在死人身上,只要挖开陵墓,就会有大量的钱财入库。
为扩充军饷而盗墓的代表人物有两位,一位是东汉末年的董卓,另一位是我们所熟悉的民国大盗孙殿英。
董卓把持朝政后,虽然抢夺了不少汉天子的财物,但与庞大的军事开支相比,那些财物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当十八路诸侯前来讨伐他时,董卓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为了应对十八路诸侯,必须要筹集军饷,于是,他盗掘了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而对于有着“东陵大盗”之称的孙殿英盗墓,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慈禧墓和乾隆墓都被洗劫一空,尸骸都遭毁坏。而且与以往的官盗相比,孙殿英使用了大量的炸药,破坏性极强,当然孙殿英从中收获满满,也借此站稳了脚跟。
05 盗墓嗜好者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一类人盗墓陷入疯狂循环模式,相比敛财,他们的猎奇心理更重。
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广川王刘去(刘去疾)和唐朝的温韬。
刘去是汉朝宗室子弟,第一代广川王是景帝的第十一子刘越,但刘越极为平庸,毫无作为,在位12年去世后,其长子刘齐继承王位,在位44年,刘齐荒淫无耻,犯有大不敬之罪,还未被处罚就病死了,病死后仍被汉武帝革除了王爵,广川王国一度被废。
后来汉武帝顾及宗族之情,不忍绝了刘越之后,又恢复广川王国,刘齐的儿子刘去就成为了第三代广川王。
刘去精通儒家经典,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品行恶劣,比他的父亲更加荒淫,同时还有一个变态的嗜好,就是盗掘墓葬,甚至盗墓上了瘾。
在广川王的封地内有很多春秋战国时的古墓群,封国内的古墓,特别是有点规模和名气的古墓几乎他被他挖掘过,像周幽王、晋灵公、魏襄王的墓葬。
据《西京杂记》载,说刘去发掘的古墓“不可胜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其奇异者就多至上百。
他在盗墓中追求刺激、惊险,困难越大越能引发他的兴趣,几乎把盗墓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还根据自己的盗墓经验写了一本书:《方士集书》,在书中,他介绍了自己的盗墓经历及方法。
不过,他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去因盗墓等行为而被流放,并在流放途中死去。
与刘去一样有盗墓嗜好的人还有一位,就是唐末节度使温韬,在唐末的混乱局中,他摇身一变成了手握重兵的军阀,也是一位反复倒戈的小人。
温韬盗墓在《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中,也都有相关记载。据宋人程大昌《考古编》记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也就是说,唐十八陵其中的十七陵都被温韬盗掘过。
温韬盗掘墓葬的破坏性极大,许多唐朝盛世文物都被毁坏。考古界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
明火执仗为官盗,从上述官盗来看,古代官盗比民盗破坏性更大,而且还披着合法的外衣,不可谓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