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被杀,是咎由自取还是另有隐情?张学良晚年说了实话

读书悟道君 2024-09-05 16:26:09

据张学良的侍卫张副官回忆,1929年1月6日,东北总参议杨宇霆给父母大办寿宴,大到什么程度呢?堂会、赌局、牌九、麻将都安排上了,最重要的是,他在东北主持军政16年,许多国内政要都来捧场,此外还有一帮趋炎附势的小喽啰也来集体献礼。

然而这些客人都不是他要等的人,他只等一人,就是新任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等他干嘛?当然不怀好意,就是等着干掉他。

张学良对杨宇霆不同寻常的举动早有怀疑,为预防万一,他早已加强了警戒。从帅府到杨公馆不过几里路,但五步一岗、三步一哨,戒备森严。

此外,警卫队队长谭海还对几个内卫特别交待,说不能离开少帅半步,一旦发生情况,先把杨、常干掉!而且强调这是一个死命令。

杨、常二人看张学良有备而来,没敢动手,这一天算是平安过去了,但很快杨、常就迎来了他们的死期。

杨宇霆父亲的祝寿活动结束后第三天,张学良就叫张副官去请杨、常二人前来公馆打牌。当张副官找到杨宇霆传达时,杨宇霆问了句:“都有谁?”,张副官按张学良的交待回答,说:“没有外人,长官和太太(于凤至),还有常省长(常荫槐)”。

杨宇霆说:“常省长在我这儿,呆会儿我们一块去。”

张副官回去马上回复给张学良,张又交代,等他们来了马上通知他。

杨、常二人七点到,按规定,任何人不得带武器进入帅府,外来的警卫人员不得进仪门,所以,他们两人的警卫人员被留在门外。

杨宇霆进入客厅后,脱了大衣,张副官帮他挂起来,顺便检查了他的大衣兜,发现衣兜里有手枪,张副官顺手将手枪装入自己裤兜里。

刚坐下,张学良接到通报马上就下来了,而且暗中对张副官交代,等他进去以后,要想办法再叫他出来。

张学良与杨、常二人寒暄了几句,张副官忙着泡茶,张学良却说,有客人给他送来了新疆的哈密瓜,叫张副官去拿来给杨、常二人尝尝。

张副官赶紧去取,但心里在想,如何把少帅再叫出来。寻思一阵后,他灵机一动,在外转悠了一圈后,进去对张学良说:“冰箱被队长搬到楼上了,我上去时太太正在洗澡,我就下来了。”

张学良听后马上站起来说:“你们二位等着,我去拿。”说完便离开了客厅。

张学良出来顺手把门带上后,用手捅了张副官一下,又用手指去指了指南边的门,然后又指了指客厅的门,之后才上楼。

张副官也不解其意,只能服从命令。当他把南门打开时,马上跳出四位大汉,手持枪械,张副官吓了一跳,但马上就明白了,眼前人都是老熟人,队长谭海,还有高季义、刘多荃和苑凤台。

之后他马上打开客厅的门,四名大汉一入客厅就是一阵枪响,张副官只看到杨宇霆身中数弹,晃了几下倒在地上,而常荫槐坐在沙发上没动一下就死了。

以上就是张学良狙杀杨、常二人的大致情形,这是一种说法,文尾还有另一种说法。

杨宇霆,时任东北军总参议;常荫槐,时任黑龙江省省长。这两人在张作霖死后,或者说死前,长期与张学良不和,最终导致张学良对他们痛下杀手。

“不和”的程度有多严重,何以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呢?

01 杨宇霆为何如此嚣张?

杨宇霆嚣张是有资本的,原名玉亭,字凌阁,后改为宇霆,字邻葛,自比诸葛亮,名字一改,彰显霸气,而这一切都是拜张作霖所赐。

杨宇霆是留日派,自小有才,19岁考中秀才,入奉天北关中学堂;1909年赶上东北变法维新,被选派赴日留学。

1911年返回国后,出任长春孟恩远第二十三镇排长;两年后,调为东三省都督府军械局副官。

由于受过严格的军事专业训练与学习,所以,他所带的军械局卫兵连,军容十分整洁。一次他的卫队正好被张作霖看见,对此大为赞赏,并专门查实了这支卫队的领导者杨宇霆,并将此人记在心上,以备后用。

1916年,张作霖作了督军后,收揽了大量人才,杨宇霆也在其中,出任了二十七师参谋处处长。

二十七师是张作霖的亲兵队伍,可见,张作霖从一开始就比较器重杨宇霆,后来经过几次内战,杨宇霆从中出谋划策,更是深得张作霖信任,一路高升,从参谋长做到总参议,再到江苏督军等职,一举成为张作霖的左右手。

有了杨宇霆在身边,张作霖几乎放手让他管,政府中的工作基本是与文字打交道,经作霖识字不多,也赖得看,所以,大多相关文字工作都由杨宇霆处理。

有时张作霖有些事只作口头交代,所有细节及如何推行,他都不管,都是由杨宇霆做主。

杨宇霆有时也自作主张处理事务,事后张作霖知道后,即便不合心意,他也不会横加指责,还是会放手让他去做。

可以说,在张作霖的放任下,杨宇霆达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养成了独断擅权之风,除了张大帅,基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就算是对少帅张学良也不会被高看一眼。

杨宇霆借着张作霖对他的信任,也笼络了不少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败,张作霖深刻地认识到,时代不同了,和他一起出道绿林老伙计们不行了,根本不经打。

战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务,这个重任就交给了杨宇霆。他主张用受过军事教育的军官派,因此网罗了一批新人,如姜登选、韩麟春、王树常、于珍、丁超等,都是他招募的,大多都是留日派,也是亲日派。

杨宇霆敢与张学良对着干,除了有自己的势力圈,他本人能力也还是有的。

比如他通过拉拢徐树铮,拦截了段祺瑞从日本订购的两万七千支步枪和五百万发子弹,张作霖用这批军火加编七个混成旅,奉军由两三万人发展到二十万人,由此壮大了奉军。

再如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花重金收买了冯玉祥,促成了冯玉祥倒戈,回京拘押了曹锟,直军内乱,段祺瑞一败涂地,奉军因此占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张作霖高兴得合不拢嘴。

然而他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主持兵工厂的一切事务。1914年,他就担任了军械局局长,之后16年一直在主理兵工厂,而张作霖对他又言听计从,要钱给钱,要权给权,耗资千万,张作霖也不查问。

说一千,道一万,杨宇霆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张作霖,如同和珅与乾隆的关系,乾隆一死,嘉庆必然要搞他,而且,他与和珅一样,不知收敛。

那么,他干了哪些蠢事呢?

02 狂徒末路

在张作霖活着的时候,东北军内部其实已经分裂了,跟着张作霖卖命起家的绿林好汉,这波人享受高官厚禄,手握重兵,既是张作霖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东北军的实权派,如张作霖、张作相、汤玉麟、吴俊升等。

再一派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亲日派,这一派中大多有留学日本的经验,想着独揽大权,老是怂恿张作霖问鼎中原。这一派人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手中没有兵权,代表人物有: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

杨宇霆与张学良相差15岁,张学良的成长时代又经历了一个变化,他与郭松龄都属新型崛起的本土力量,同是陆军大学出来的,以他们为首的以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和速成学堂出身的学生为基础。

在这三派之中,亲日派与陆大派的矛盾较为尖锐,特别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之间的矛盾。陆大派主张走民主改革路线,而亲日派则一味擅权,捞取利益。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杨宇霆硬生生抢了郭松龄到手的安徽督军,转手给了姜登选,导致矛盾激化,促使郭松龄加快了叛乱的步伐,虽然失败了,但这两派的矛盾依然存在。

张学良与郭松龄关系十分要好,也特别看重他,依赖他,对杨宇霆诛杀郭松龄不可能没有意见。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做了一个对东北军最重要决定就是东北易帜,对此,以杨宇霆为首的亲日派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易帜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所以他们非常反对这一主张,并对张学良大肆辱骂。

尽管如此,张学良还是下定决心要易帜,并向全国通电,完成了中国在形式上的南北统一,这也成为他们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东北易帜后,杨、常二人以日本人为依靠,阴谋叛乱,并且有计划的在进行着。常荫槐在他掌控的黑龙江组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武装力量,并私自向捷克订购了新炮。当张学良问及此事时,杨宇霆也丝毫不避讳此事,还说国外武器先进,意在表明自己的装备要高过张学良。

更为过分的是,杨宇霆利用自己监管的东北兵工厂假公济私,要兵工厂加班加点造枪造炮,种种迹象都表明,他们要对张学良下手。

以对外方面,杨宇霆秘密派人到广西同桂系头目李宗仁、白崇禧谈,同一切可以联合的人谈。

即使在寂静的深夜里,张学良也能听到杨、常二人的霍霍磨刀声。杨、常二人都不是简单的人,他们是张学良的前辈,要功名有功名,要手段有手段,要经验有经验,稍一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杨宇霆在张作霖死后,也作了不少作死的事情,加速了他的死期。

03 杨常二人作死的节奏

杨宇霆比张学良大15岁,他作张作霖幕僚时,张学良还是个小孩子,杨视张学良为子侄,到他长大成人,继承东北基业后,杨仍视张为后辈,背后仍叫他“小六子”,明面的称呼也好不到哪里去,叫他“总司零”、“小伙子”,极其无礼。

张学良也自知威望不足,对于父亲的这位亲信,他也是极力安抚,先是请他做副长官,让他坐镇黑龙江,他不肯;让他出任东北政务委员长,他也不肯。

外线走不通,张学良改走内线,他让于凤至同杨家三姨太结拜为干姊妹,把于凤至的生辰八字写成金兰谱,备好八项重礼都送到了杨府,三姨太也已经答应了,结果杨宇霆知道后极力反对,说辈分不对,把礼物及金兰谱都退了回去,于凤至丢了面子,张学良也碰了钉子。

上面我们说了,杨宇霆借为父亲办寿,并企图对张学良下手,结果张学良早有防备。张学良完全可以不参加,但出于对杨的安抚与拉拢,他还是去了。

杨宇霆平日对张学良一副轻蔑的态度,给了一帮趋炎附势者一种错觉,似乎真以为东北事务由杨宇霆说了算,在寿宴上,这帮人极力捧杀杨宇霆,而对真正的东北军继任者视而不见,视其为普通客人,言语冷淡,再次令张学良颜面尽失。

办寿刚过三天,杨宇霆同常荫槐就找到张学良,扔给他一份公文和任命,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所有组织章程及人员名单都弄好了,只让他签个字。

他们想把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拿到手,自做督办,常荫槐觊觎很久,想拿到这个优缺。但张学良说,中东路是中俄两国所有,事关外交,我方不能单方面行动,想收回就收回。

所以,张学良一再推脱说要再研究研究,但杨、常二人不罢休,一直吵到晚上吃饭的点,张学良请他们两人留下吃饭,饭后再谈,但杨、常二人也不给面子,说他们回去吃,吃完再过来谈。

两人走后,张学良不淡定了,他的忍耐也到了极限,杀与不杀,按他的话来说交给了天意。他取出一枚“袁大头”银圆,握在手中,心中默念,如果硬币抛掷落地后,大头朝上,那么杨、常二人就该死,否则就是时机未到,他还要再三思。

结果张学良连掷三次,都是大头朝上,看来天意如此,于是,张学良便下决心要诛杀杨、常二人。

一种说法是,等到杨、常二人再度返回大帅府时,张学良已经布置好了一切,将二人引至老虎厅,二话不说就干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学良下决心要灭杨、常二人,但实际上做了很多铺垫的。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加谨慎。

他先把负责对外事务的王家桢处长叫来,问他:“如果我们内部有人事变动的话,你看外交上会不会引起什么问题?”

王家桢答:“如果纯粹是我们自己家的事,那就完全不用理会别人,不用理会日本人说三道四,而且他们也没有道理管我们的家事。”

张学良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之后就让他走了。

临近年关,张学良召集东三省的头面人物到奉天开会,开了一天,完全是走个程序,为开会而开会,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

会一开完,少帅发话了,要单独留下他们,说大家好不容易凑到一起,他请大家到大帅府打打麻将,吃点好的,听听戏,打打麻将,联络一下感情。

大家都很乐意,唯独杨、常二人心里惴惴不安,两天过后,该走的人也差不多了,张学良又特意将杨、常二人留下,说有要事相商,指定时间就是七点。

张副官把他们请进老虎厅,杨、常二人已经意识到不测,想要开溜,但为时已晚,数名手握机枪的卫士跳出来,三下五去二,两人毙命。

杨、常二人死后,卫兵用地毯把他们从老虎厅抬出来,先放到了东花园的隐蔽处,后来又送到了姜登选的“姜公祠”前面。

当晚全城戒严,不许任何人走动,直到第二天,才正式对外宣布杨、常二人被枪毙事件。

事后,张学良马上组织人写了杨、常二人的十条罪状,条条都是死罪,之后又把王家桢叫过来,叫他拿着事件报告去知会一下日本人,看他们什么反应。

日本人得知杨、常二人已死,他们以后只能同张学良打交道了,如果此时闹翻,恐怕什么利益也得不着,所以,日本人选择了默认。

为了安抚杨、常二人的家属及亲信,张学良特意申明,此事不涉及其他人,并向杨、常家属发放了一万元丧葬费,以示慰问。

对于诛杀杨、常二人,1937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认为干掉二人是为国除害,他们暗中勾结日本人,图谋政变。到张学良晚年时,他又委婉表示过后悔之意。

但时光已逝,如果可以重来,他还是会选择诛杀他们,即便有人说他是被人利用也罢,因为杨、常二人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鳌拜与康熙,不拿下康熙说话算不了数的。

小结:

毫无疑问,杨宇霆、常荫槐是张学良在前进路上的两只拦路虎,如果不除掉他们,张学良无法在东北立足,除掉他们,彰显了张学良的胆略、智慧、才干和担当,同时给了敌对势力相当大的震慑,加强了东北军的向心力。

此后数年,东北在张学良的建设下,进入了最好的一段发展期。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