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讽刺艺术,宋朝杂剧的演员艺高人胆大,皇帝也敢讽刺

吉康说历史 2023-05-04 23:18:02
前言:

你只知道古人有讽刺文学,有讽刺诗句,但是你知道古人竟然还有讽刺舞台剧吗?宋代杂剧就是以讽刺为主的剧种,在戏曲未诞生前,杂剧一直影响着宋人的生活,也可以说北宋杂剧间接影响了南宋时期中国戏曲的诞生。

宋代杂剧图

一、宋代杂剧的出现及内容形式

宋代杂剧最早是以撂地演出的形式出现的,演员结合时事,以讽刺或滑稽的方式,将其演绎出来,很受民间百姓的欢迎,因受众面广、受欢迎程度高,才得以广泛发展。

宋代杂剧的演员被称为“优人”,优人表演的台词被称为“优语”,优人自编自撰的语句,或是自选自用的成语,他们将双关、谐音、巧妙地运用于演出之中,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的目的。

内容上,北宋杂剧的涵盖面很广,几乎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有一类杂剧涉及文艺批评和当时士大夫的轶闻故事,优人们经常出入文人聚会和宫廷宴会,为他们演戏逗乐,从而也了解到不少士大夫的趣事及他们之间的交往。这些轶事被优人们运用到演剧或优语中,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也能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

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优人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因对新法的不满,优人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对新法提出了抗议。他们的立场代表了当时朝野大部分人的态度,现在能看到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杂剧基本是以讽刺为主。

宋代杂剧图

到了北宋后期,尤其是徽宗一朝,政治黑暗,这一时期的杂剧演出及优语几乎全部与此相关。首先,这一时期的新旧党争已经发展成为对政敌残酷无情的打击,甚至变为党同伐异、消除异己的人身迫害。第二,新旧党争蔓延到了教育和科举领域,王安石及其新学的地位在徽宗朝被一抬再抬,最终王安石的塑像进入孔庙,并位居于其所推崇的孟子之上。第三,徽宗倾全国之力来满足个人的爱好,大肆兴建园林,全国收集“花石纲”。第四,为了挽救财政危机,蔡京等人打着“变法”的旗号,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百姓的盘剥,以铸行“当十钱”为主的钱法改革,造成了币制混乱,给百姓和商人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情况都反映在当时的杂剧及优语之中,优人们以滑稽搞笑的方式提醒皇帝。

二、宋代杂剧的发展背景

宋杂剧继承汉唐百戏,特别是唐代参军戏的特点,开启元、明、清杂剧、戏文、戏曲的先河,自成一体。在结构体制上虽很简单,演与唱有时分离,且缺乏完整的系统,但作为我国古代戏曲的基础与转型,因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宋杂剧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宋杂剧直接继承了唐代参军戏插科打浑、滑稽调笑的艺术风格,充分发挥其长于讽刺批判的特点,是对生活现象、时事的反映。

宋代杂剧砖雕

三、宋代杂剧的取材方向

宋代笔记的题材十分泛,除了后来发展出来的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朝野轶事、礼仪风俗的收集和记述,前代笔记中的奇闻异事、街谈巷议等仍然是宋代杂剧的主要内容。

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促使当时的文人士子热衷于记录下他们生活圈子中的点点滴滴。宋代文人的生活也缺少不了优人的存在,优人们经常出入文人聚会和宫廷宴会,为他们演戏逗乐,从而也了解到不少士大夫的趣事及他们之间的交往。

这些轶事被优人们运用到演剧或优语中,这样他们的演出就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有点类似一于今天戏曲中的 “抓哏”,以此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而这些演出又被勤于一记录生活的文人们收录在自己的作品中。

宋代杂剧图

四、宋代杂剧对宫廷制度的讽刺

赏花作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历代皆有,至北宋时这种君臣宴飨活动更为频繁,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在北宋太祖时期,宫廷的赏花活动还不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君臣赏花、钓鱼、宴饮、赋诗活动同时进行。到了太宗时期,由于太宗好文,每于饮宴之际作诗,令群臣应和。

但是在仁宗天圣年间,应诏赴赏花钓鱼宴的大臣,却出现了很尴尬的情况,后来此事件被传出,同样被优人收录到自己的作品中,将他们在赋诗时候的种种窘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加赏花会前,大臣往往会提前准备好诗作,但是仁宗一时兴起,换了命题,大臣全都慌了手脚,优人打浑,称他们的灵感被“石头擦倒”。表现的是应诏赋诗的大臣其词语之贫乏。优人们抓住这些可笑的瞬间,极尽讽刺之能事,虽然搞笑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但是从中却得以管窥北宋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

宋代杂剧图

五、宋代杂剧对王安石变法的讽刺

王安石的新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朝野一波又一波的反对声浪。从频频上章请求废除新法,对王安石及变法派成员的攻击弹勃,后宫的保守势力结成广泛的反变法联盟,保守派反对变法的手段层出不穷。在变法派与顽固势力激烈斗争的同时,紧盯时事的杂剧优人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对新法提出了抗议。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颁布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杂剧演员自然不放过这样的讽刺机会,在太皇太后寿宴上,照例有杂剧表演。杂剧演员扮作一法师,声称出神时来到天宫,看到已经去世的韩琦披金带紫,手捧万世不绝图。之后,法师又到地府,见阎罗王旁站一红衣人,原来是刚去世不久的都水监丛侯叔献。他手中也有一物,法师问左右方知,因为奈河水浅,侯叔献准备献水利图以别开河道。

淤田法是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变法过程中大力推行这一政策。但是在杂剧中,认真执行新法的侯叔献死后只能去阴曹地府,明显暗示他生前作为皆是恶行,而且即使到了地狱也不忘本职工作。而坚定的反变法派韩琦则稳坐天庭,与玉帝比肩。这样强烈的反差能够让人很容易地判断出伶人的立场。

王安石画像

而且在农田水利法的执行过程中,的确会出现一些官员急功近利而不顾百姓利益的情况,常常会有小人钻新法的空子。优人做杂剧讽刺新法积极兴修水利,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由官员的急功近利导致“百姓苦之”。况且当时朝野上下,反对之声齐鸣,一个伶人的立场不可能不受影响。而优人对新法的嘲讽之辛辣,也足见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所面对的阻力之大。

六、宋代杂剧对王安石用人的讽刺

优人演戏竟骑了头驴上大殿,在这里,伶人又一次利用其犀利的讽刺,指向了己经处于风口浪尖的王安石。只不过,这次他们嘲讽的对象不是他所推行的新法,而是他同样备受诟病的用人策略。

王安石历来认为变法成败在于人才得失,在他的许多奏议、诗文、书信和谈话中都大量涉及到人才问题。土安石在用人问题上一直坚持他的标准。然而,这样的做法招致了众多批评,而批评者多集中于对王安石所用之人品行的质疑,在保守派大臣眼中,但凡王安石所提拔选用之人,几乎没用忠良之士。可见, 正是邓缩这类小人败类,使王安石被冠上了“好用小人”的恶名。

总而言之,在保守派眼中,王安石为行新法所起用、提拔的人才都如伶人胯下的驴一般上不得厅堂。

宋代杂剧图

宋徽宗年间,新建成一座辟雍,并诏王安石配享文宣王庙。当时正好是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大权在握,主管此事。蔡卞在排设座次的时候,准备把王安石排在孟子之上。理所当然遭到反对,于是优人便联手导演了一出极尽嘲讽之能事的杂剧。这当然只是一出滑稽戏,但是剧中对王安石配享坐次升高的嘲讽,

一优人扮作孔子在主位端坐着,颜回、孟子、王安石侍于一侧。王安石礼让孟子居上,孟子推辞。王安石又礼让颜子,颜子同样谦虚推辞,于是王安石坐上了上位。这时,孔夫子也坐不住了,连忙站起来让位。王安石很恐惧,连连拱手称“不敢”。

你推我让几次尚未确定座次。子路在外面愤愤不平,从祀堂里抓住公冶长原为孔子弟子,后成为孔子女婿的手臂,数落他说“你一点也不会救护老丈人,你看看人家的女婿是怎么当的。”而当时朝廷正在商议将王安石配享的座次升于孟子之右,也因此而不了了之。

七、宋代杂剧对皇帝的讽刺

宋徽宗时期算得上是北宋历史上相当黑暗、腐朽的时期。徽宗与以蔡京为首的“六贼”极尽搜刮、挥霍之能事,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首先,这一时期的新旧党争已经发展成为对政敌残酷无情的打击,甚至变为党同伐异、消除异己的人身迫害。

蔡京集团打着“变法”的幌子,用尽一切手段压迫持不同政见者及其亲属,情况愈演愈烈,甚至连变法派阵营的官员也牵连其中,可见崇宁党禁的打击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因此,本就与当时社会紧密联系的优人,看到元佑党人受到的迫害如此残酷,使用自己最得力的“武器”——嘲笑的杂剧,在博得圣上一笑的同时,小心地提醒皇帝,对旧党的打击己经超过了底线。

宋徽宗画像

优人对皇帝喜好花石纲的讽刺,在杂剧中,大费周章运来的奇花异草被风日所残,很快成为枯稿,都变成了“芭蕉”。在这则杂剧中优人的讽刺十分巧妙,他以谐音直指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花石纲,看似是为皇帝逗乐,实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穷奢极侈的活动除了满足徽宗的个人喜好之外,留下更多的则是巨大的浪费和百姓的苦难。

结语

杂剧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普遍存在于北宋的宫廷和十人阶层。北宋十人的生活离不开优人的活动,因此文人生活圈子的各种趣闻轶事经常被用作演出的素材。

杂剧优人以或讽刺或幽默的方式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展现在舞台之上,或者融入优语和口号之中,既博得当时观众一笑,也让现代人能够对北宋文人的生活交往一窥究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