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天堂」瑞典的四个发现!什么叫“不过度医疗化”?

晶源说国际 2023-02-25 17:28:04

瑞典有许多标签:她是令人心向往之的福利国老人天堂,也是让人望之却步的高税收国家。

走在瑞典街头,踏入瑞典老人活动场所,观察瑞典老人生活样貌会发现:瑞典社会对老年生活的思维,大大颠覆了我们对「老」的既定想象。这,才是包裹在社会福利制度之内,支撑着这个老人天堂的核心。

第一个发现:瑞典老人自立又合群,不让照顾磨损亲情

最大的体现,就是「不与子女同住」的文化,但他们活得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孤单。

在延雪平市的老人公寓里,有一位移民瑞典的日本老太太。瑞典丈夫过世之后,她因无法独自整理有庭院的房子,而将房子卖掉。她并没有选择搬去跟女儿住,而是改买一户空间无障碍的老人公寓,延续自己安排生活的习惯。

她积极地上计算机课,学习跟女儿视讯,也常到老人公寓顶楼跟朋友聊天织布。这里有她的朋友与社交活动,她觉得很自在。

瑞典老人希望谁照顾他们呢?不是家人,而是政府。

一位做居家照顾员的中年女性,她92岁的妈妈,20年前开始需要照顾;即便女儿的工作就是居家照顾员,她们也不叫女儿回来照顾,而是请市政府派居家照顾员。

问她为什么不自己照顾妈妈?她说,使用政府的服务,她才能跟妈妈愉快相处,而不会被沉重的照顾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反而将亲情磨损殆尽。

然而,不住在一起或亲自照顾,并没有使瑞典的家庭关系变得疏离。他们经常家庭聚会,住在不同城市的父母子女也会彼此了解关心。相对于被孝道捆绑的亚洲家庭,瑞典人更重视家人相处的「质」,而非朝夕见面的「量」。

第二个发现,瑞典老人的长期卧床率低

在瑞典可以看到许多因应高龄社会的设施:从「老人聚会中心」「老人(无障碍)住宅」「失智症日间照顾中心」到「特殊老人住宅」,一路从健康的老人看到生病的老人。

但即使在健康情况最差的特殊老人住宅,也很少看到卧床者。即使是需要护理人员看护的老人,若健康情况许可,仍会推着助行小推车行走,或坐在轮椅上自己滑行。

瑞典老人卧床率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避免老人「被加速退化」。瑞典的照顾理念与辅具发展,都是朝向「帮助老人发挥他还有的能力」而设计,例如只要老人的双手还有力气,就会装设让他可以用手使力,帮助自己移动身体的辅具。

这样就不会取代人的能力,令老人有尊严、有自主性,不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无用。

其次,就是「不过度医疗化」。

「当人失去吞咽能力时,你会怎么做?」

在东亚儒家文化的国家,会选择做胃造口或装鼻胃管强迫喂食,用人工补充营养为高龄者延命。但瑞典人的生死观是「不过度以医疗延命,让人有尊严地生活」,因此,当病人无法自己进食,就是该让生命依照自然的法则离开的时候。

另一个原因是,用管路强迫进食,很容易因胃食道逆流,导致异物进入气管而演变成吸入性肺炎,最后只好用静脉注射来补充营养,变成活不好也死不了的痛苦无限轮回。

在瑞典人眼中,这种延命无疑是另一种虐待。因此强烈质疑:这样做,是为了病人,还是家属呢?

日本医生宫本显二与宫本礼子,为找出欧美国家卧床率远低于日本的原因,亲自到瑞典找答案,写出《不在病床上说再见》一书。

他们在书中文中提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尽管日本拚命以医疗方式延命,平均寿命也不过比瑞典老人多了2.6岁。这个事实,带出我们观察到的第三个现象。

第三个发现,政府花很多力气在前端拦截老人失能

先看几个统计数据:

瑞典卫福部统计,男性第一次中风的常见年龄,从90年代的75岁延迟到81岁,远优于世界各国。

瑞典政府并没有因此自满,为了因应更严峻的挑战──推估2050年,瑞典人平均余命会再增加2.6岁──政府与整个社会都已经动员起来,要让延的这2.6岁成为「健康余命」。

第四个发现:福利以税收支应,量力而为

许多人对福利大国的印象是「缴税不手软,撒钱也不手软」,但长期生活在瑞典的观察家吴媛媛指出,事实上,瑞典人非常精打细算;只有精算过有效的政策,才会投入预算不手软。

瑞典政府投入很多预算,来促进国民健康与压缩失能,这会省非常多钱。说到底,做长照,其实就是在算钱,而健康的人民,最省钱!。

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的各式福利均以税收作为财源,并未开办社会保险(例如德、日等国开办的「长照保险」)。整个社会养成量力(财力)而为、不可透支(债留子孙)的观念,体认「天下没有免费、也没有保证吃多少」的午餐,自然就不会设计出「养不起的老人天堂」。

从健康、饮食到社交活动,都能看到瑞典政府在背后推动的痕迹。走在瑞典街头会强烈感受到,这个城市在打造时,没有遗漏老人与小孩的需求。

做好无障碍设施只是基本,道路高低落差、公交车停靠方式、超市置物架的高度设计,都将老人与小孩的不方便考虑进去了。所以到处都可以看到推着「助行小推车」的老人、推着婴儿推车的父母,以及不良于行的障碍者去散步、去图书馆、去餐厅、去超市。

除了道路设计,瑞典的交通接送服务也做得很完善。

隆德的老人聚会中心,来这里的都是生活可自理的老人。他们在家可能需要居家服务,但仍会安排外出活动,拄着拐杖或推着助行小推车来中心聚会,政府也提供免费交通服务让他们方便过来,聚会中心甚至会提供简易辅具维修服务。

聚会中心每周举办户外活动,到邻近的国家自然公园踏青。公园的交通非常便利,无论是政府规划的自然公交车路线,或一般公交车、火车,都能方便到达。

自然步道也有无障碍设施,无论坐轮椅或推婴儿车,都能毫无障碍地移动。「自在地外出散步」对长者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做好基础建设就能促进国人健康,绝对是一石二鸟的划

算投资。

注重社群连结的文化

除了基础建设做得好,瑞典的生活文化本身就有益健康。大部分人到瑞典学到的第一个瑞典文,就是「fika」。

fika的意思就像著名广告词:再忙,也要跟你来杯咖啡。最基本的fika套餐是咖啡加肉桂卷。「坐下来喝杯咖啡」的意义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起喝咖啡,把心慢下来」的文化。

除此之外,瑞典人热衷于文化、节庆活动,且很爱自组社团。例如,出生在二次大战前后这一代的老人非常喜欢唱歌,有自组无伴奏合唱团、爵士乐团。女性长者则喜爱织布,无论是老人公寓或老人聚会场所,都摆着大大的木架织布机,老人们一边织布一边聊天fika,是常见的景象。

老人聚会所也顺应着这样的文化,以自组社团活动为主。无论是哪一种活动,瑞典设计高龄公共空间的目的,都是让大家有机会相遇、交流,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

以隆德市为例,55岁以上人口约2万7千多人,就有15个老人聚会中心,每月排出来的活动,需要一整本刊物才能列完: 老人也忙着规划自己下个月的「班表」与交通。瑞典政府在健康促进、拦截失能着力之深,可见一斑。

老后,要自己住或与子女同住?要关在家里还是出去走走?生病了找谁照顾?要好死或是赖活?希望政府做什么,又愿意为这个「希望」付出多少钱?

其实,这一连串决定组成瑞典人的选择,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老死的看法,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思维、责任内涵与用钱哲学,最后成就了这个老人天堂。

0 阅读:22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