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不够就做两份!「斜杠非洲」,已经是零工经济大本营?

晶源说国际 2023-02-26 18:16:01

近年来,零工经济快速兴起,临时工、自由工作者、斜杠人生……,各种弹性与自由的新工作形态,取代了很多传统工作职位。

有学者认为,零工经济能把社会上的生产潜力解放出来,减少闲置的劳动力,对工作者而言,弹性的工时与工作年限,也让个人更容易达成生活与工作平衡。所以这个劳力市场的转变,对业主和雇员都能产生双赢的结果。然而,这样真的是在进步吗?

我看到的却是,西非已经流行零工模式20多年,却看不到长足的经济成长,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不高。

「死守一份工作就是鲁蛇」的社会风气

大家认为零工经济从美国、欧洲传来,因为从UBER开始,到那些熊猫、蜜蜂之类的食物外送平台,都是从欧美引起流行的商业模式。再加上我们看到的零工经济,是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崛起的,想要在这经济圈里参一咖,必须要有一台智能手机、要下载APP然后注册,最后真的要赚到钱,一定要有网络才行得通。但在西非是更原始的零工经济,当地人很多没有智能型手机、网络也不普及,却是人人都在做零工。

要说零工,西非即便没有科技的加持,却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而且有个先进国家没有的「优势」:他们不受法规的限制。政府没有能力制定和实施规范,一切完全回归市场机制,简直比新利伯维尔场(neoliberal market)还要自由。一份工作再怎么微薄,只要有酬劳,就会有人做。一份工作吃不饱,想做几份就多做几份。卡车司机一天连续开16小时的车也是司空见惯。对于雇主而言,他们早就习惯了员工来来去去,反正走了一个就再找新的,也不需要付什么资遣费,轻轻松松享受低廉的劳力。

事实上,公司的老板们自己也在外头兼差,不是在政府单位卡个一官半职,就是在别的公司当顾问,头衔很多,外务更多。员工看到老板时常不在公司,也知道他们是去做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所以员工自己也在盘算着有什么差事可以做,死守一份工作的人就是鲁蛇。就这样上行下效,每个人都是斜杠,形成了巨大的零工经济体。

这现象可不只是低阶层的工作者,中高阶职务、公私部门都一样流行。夸张一点说,在这里没有什么工作是全职的,也没有人只做一份工作。

是老师,还是养鸡场主人、电器商、地方委员会技师……

在布吉纳法索的一间高职里,晨会快要结束时,电机科主任Zongo老师才走进会议室,匆匆坐下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科主任会议迟到了,好几次甚至直接缺席。学生也反映过他上课时常不在教室,出了几道练习题之后就消失。班长打电话给老师,只得到「马上回来,你们先做练习!」的回答。校长、教务长私下约谈过很多次,也发过警告信,如果一直累犯就要辞退他。

然而奇妙的是,学生们很崇拜他,他授课的班级每一届都超收;同事们也很欣赏他,直说他很强、很优秀,所以连续三年都推选他为科主任。同事们欣赏他,都是因为他「身兼多职」,这在当地是能力强的象征。说出自己有几个头衔,远比说自己的工作表现来得有说服力。多一份薪水,就显得自己比同辈们要成功许多。

Zongo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开车去中央市场批电器产品;7点半去他的养鸡场巡视,检查自动喂食喂水机器有没有正常运作;9点学校要开晨会,但他身兼地方委员会(Conseil Régional)技师,同时也要开会。他最喜欢出差,每次被派到乡下垦区指导农人使用机械设备,就可以赚一笔差旅费。朋友创立了一间太阳能板贸易公司,他又插一脚去当顾问,有订单就到客户家里帮忙安装。每天就这样像媒婆赶场一般,我也真不知道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花在教学上。

每次接起电话,他都一副分身乏术的语气直说「我尽量、我尽快……」。

「其实我很想要专心在学校教书,把时间花在教学上,但是做不到,因为生活很忙!」

做零工可以多一份收入,但却没有同步提升生活的质量。而这却是大部分布吉纳人的写照。大家追求多任务多职,专心于一件事变成求之不可得的奢侈,坚守一个岗位的人反而不被看见。大家变得庸庸碌碌,只因为多一份工作等于多一份薪水,多一个身分代表多一层影响力。

多任务与忙碌的阴暗面

布吉纳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扮演零工经济的一环,不论年纪与能力,只要丢下书本,走到街上,都有可以担任的工作。在车站看到抢着帮等车者擦鞋的小孩,卖电话卡的青少年,推着雀巢咖啡车的大学生……,等到长大成人,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菜市场的菜贩收摊以后去当清洁妇;家门口的警卫站夜哨时搬来了一台缝纫机,三更半夜赶做成衣,隔天早上下班的时候,就可以去交货。甚至公务车的司机在没有勤务时开公务车去当出租车,摸蜊仔兼洗裤,一兼二顾很聪明。

这些非典型的工作型态,有的听起来不正经,有的看起来很卑微,但却是别无选择。之所以到处兼差,有的是因为一份薪水撑不起家计,所以需要其他的副业;有的是老板不付薪水,只好自己想办法赚外快求温饱。布吉纳人有着同样的苦衷,都是迫于现实,在经济压力之下,不得已牺牲休息时间,跑出来做第二份工作,在不同的身分之间转换。不然,哪一个司机,不想在老板开会的时候,待在树下乘凉,而要冒着风险去外头载客呢?

现在的西非大城市里,能者多劳的潜意识作祟,大家都急着证明自己是那个可以多任务的优秀人才,一天24小时之内做4、5份工作的大有人在。每一份工作都沾酱油,每一个专长都不精。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这种生态中最可怕的,是即便多任务,仍然赚不到钱,不管兼了几个差,都难以应付生活。

零工的性质,让工资无法上涨,业主总是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取得劳力。因为待遇低,使得劳动者投入低落,占着位子却想往外面发展第二事业,难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这些工作者就像永远的打工仔,做过的工作很多,历练很丰富,头衔好几个,却没有一个被人记得,没有一个专长可以代表自己。

英国经济学家盖伊.史坦丁(Guy Standing)写了一本书,描述这样的族群为「不稳定无产阶级」(Precariat)。很多成功移民到海外的非洲人到了新国家,依然保有零工经济的思维,认为越多份工作就可以赚到越多钱,却不知不觉走进廉价劳工的框架中。大家都高估了自己的能耐,在金钱的驱动之下,要多忙就可以有多忙,直到牺牲自己的生活,赔上自己的健康,才发现赚的钱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

这样的社会,违反了200年前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比较利益法则:一个健康的体制下,每个人可以专心从事他最擅长的工作,专业分工可让每位工作者的产出最大化,社会整体福利上升。西非国家反其道而行,只要我能做的,通通都包办。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可能三头六臂做这么多事情?所以过多斜杠的人,要不是疲于奔命,要不就是消极摆烂。

光是看布吉纳的失业率,每年都维持在6%出头,不算太差,走在街上,看得出来大家都有事做,却不是每个人都在工作。零工经济下,工作的定义变得很模糊,就业率也不再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稳定程度。工作给予的,是一份安全感和一份成就感,若给不了,就只算是一件差事。在布吉纳街头打拚的人群们,靠着差事的堆栈、奔波的生活来建筑安全感,可惜这些零工,并不能带来实质的成就感,心理上和经济上皆然。

斜杠、共享、零工……这些在先进国家发展成功的经济模式,放到其他国家未必奏效。

0 阅读:7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