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乾隆。
许多人说清朝始败于乾隆,争议很大,焦点在于他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其实满清皇帝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方面问题,根源在于其“家天下”的执政理念,甚至还保留着局势不利就退回关外的念头。基于此,他们制定的执政方针便是奴化其他民族,通过闭关锁国来抵御外来民族。满清历代皇帝一心追求的不过是“家天下”的关门富贵。

从康熙皇帝起,满清统治者就已知晓海外的变化。然而,这些海外势力既非邻国,又难以征伐。所以,满清对外要防范洋人,对内则要警惕汉文化的影响。这便是满清一朝始终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所在,其格局局限性尽显于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人对清朝好感欠佳,而对明朝抱有更多期待。有人认为,若明朝延续,或许不会采取如此短视、格局有限的闭关锁国举措。毕竟明朝虽也有海禁政策,但那是为了防倭寇的一时措施。
清朝因康熙与雍正的励精图治,给乾隆留下了富强的家底,这无疑是乾隆的福气。作为皇帝,乾隆的福气还体现在诸多方面:
清朝皇帝中无人有他这般高寿,在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他自小聪慧,博闻强记,身体素质过硬,深受康熙皇帝喜爱。康熙还特令人为其算八字,结果是极尊之相。
乾隆拥有一位孝顺贤良的富察皇后,二人相知相爱。在乾隆的几万首诗中,唯有那百来首写给富察氏的诗最为真挚。

他凭借自身能力做到了古今帝王鲜有的乾刚独断、精明强干,无论是天下百姓,还是朝臣、太监、皇亲、后宫,都只能听从他一人裁断,难以欺瞒。
乾隆在位晚期时,人口首次突破2.9亿 。据《清实录》及相关清史研究,乾隆末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了这一规模,反映出当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与发展。国库存银达到前所未有的8000万两 。据《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记载,乾隆时期国库存银在某些年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显示了当时清朝经济的繁荣状况。
他彻底平定准噶尔,并将其纳入版图。要知道,准噶尔当时与俄罗斯、中国并称东亚三强。
尽管乾隆身处世界变革的关键时期却未能融入世界,但仅从古代君王的角度来看,其文治武功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可惜的是,立场决定行为,无论乾隆个人能力多么突出,他始终贯彻的是满清奴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满清“家天下”的格局,注定了乾隆难以做到爱民如子。他对除满人以外的任何民族都心存防范,包括海外民族,这也是“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之一。
即便乾隆朝赈灾银两最多、免税达到历史之最,这也不过是他吸取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事实上,乾隆对百姓极为严酷,堪称直接残害百姓的少数皇帝之一。
乾隆朝大约发生了一百三十起文字狱 。据《清代文字狱档》等相关文献统计,乾隆时期文字狱数量众多,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获罪的大多是普通秀才、童生以及普通百姓。乾隆将文字狱的对象从仕大夫阶层转移至普通百姓,部分原因是为了震慑农民起义,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为了在修《四库全书》时,销毁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籍。为修《四库全书》,全国主动上缴书籍,然而收缴的书籍中,竟烧毁了六、七万卷 。据学者吴晗在《江浙藏书家史略》等相关研究中提及,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焚毁书籍数量巨大,对中国文化典籍造成了严重破坏,其对文化的破坏程度比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始皇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与儒生,而乾隆时期文化传播更为广泛,篡改,烧毁的书籍数量巨大,对文化传承的破坏力堪称前无古人。其目的在于禁锢其他民族的思想,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新与传承,甚至导致文化出现倒退,还使得民间举报之风盛行,人人自危。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深受汉家文化熏陶,深知文化的向心力,所以自他们开始,清朝才不断出现文字狱。
总之乾隆不仅强爷胜祖,甚至于寿数,睿智与勤政上超越了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皇帝。
但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实际意义并不大,甚至起了反作用力。

他之所以壮大了“康乾盛世”,纯粹是政治遗产以及个人能力突出与勤政换来的。
原因无它,就是家天下的理念在作祟。终乾隆一朝,政治制度其实没有任何变化。
乾隆是满清“家天下”的典型代表,在位前期仁治,中期严正,后期奢靡。在他眼中,除爱新觉罗家族外,其他人皆是奴才。乾隆虽一生尽享荣华福泽,却并非爱民之主。满清始终秉持“家天下”的理念,推行愚民、御民、防民之策,极力避免与外民族产生联系,故而严厉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直至国门被列强撬开,满清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