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对于士人的评价可能更注重德行而非财富。
而现代社会则更看重一个人经济上的成功。
这造成了根本冲突,年轻人如何在这看似相冲突的现代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又能保持好传统的价值美德呢?

关于这一点,无论是道家、儒家、禅宗都给予了相通的解释。
但传统农耕社会的“三十而立”在工业时代乃至信息化时代已经被重构。
当教育周期延长至25岁,职业探索期必然后移。
再加上如今平台经济催生的“副业刚需”、“睡后收入”话语,将人的价值简化成了变现能力。
这种现象与儒家“君子不器”的人格完整性追求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现代社会流行着一句话:经济不独立,人格上就不独立。
这也导致许多人为了赚快钱,走上了网络诈骗、流量黑产等“快钱陷阱”。
这本质上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全面碾压。
为此,许多人给自己的价值观盖上白布,妄想搞快钱尽早致富,以摆脱贫困。
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警示,恰恰可以影射当代人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误区,不在于复刻古人的生存方式。而在于激活其精神基因。

时移世易,生存环境不同,但道的法门不变。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需要将“安贫乐道”转化为“安道乐业”。
既不要被消费主义绑架,也不要堕入反智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