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灞韩氏与琼韩的关系及其家谱中藏的秘密
昭文慕琦
讲到番禺韩氏,得先说说其家谱。番禺韩氏各房谱虽在“破四旧”中大部分遭烧毁,所剩无几,但仍能从残谱中窥见不少重要的家史秘密信息。海北雷州的振卿公与卫卿公二派子孙参与了转移及保护“端午王龙”(见琼韩来历传说之《十二岁的海北“韩氏孤儿”骑牛渡琼》)。同样番禺韩氏也有其保护的人。
在番禺韩氏一族中有传:韩显卿公由会稽县尉升知廉州时,将一子“达”托付于在韶州为官的兄长韩世卿公。韩世卿居珠玑巷。后珠玑巷因“藏苏妃”而招祸,九十七姓连夜迁出珠玑巷,其中就有韩世卿公的孙辈。韩璧(宁卿之子,世卿堂侄)叔侄五人辗转三地最后入籍番禺。


沙湾古镇古坝东村‘韩氏大宗祠·缵成堂’,面积宏大
门联:昌黎世泽,魏国家风
韩文祥(1161-1253),为北宋名相韩琦,韩琦,宋安阳人,字稚圭,弱冠举进士。仁宗时,西夏反,琦为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朝廷所倚重。后为相。临大事,决大议,不动声色。执政十年。光辅三后,欧阳修称为社稷臣。封魏国公,卒谥忠献,八世孙,其先世宦游南雄,而其为南迁古坝韩氏东房之始祖。从墓碑刻为“丹一朝议”,以号连带官衔并称,累官朝议大夫。族人建韩氏大宗祠以祀。
韩氏大宗祠·缵成堂,位于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古坝东村,门联:昌黎世泽,魏国家风。意指,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因此,何姓是韩姓的分支。该祠为背东朝西,三进结构,面阔五间,硬山顶,灰塑瓦脊,花岗岩石脚,青砖墙。韩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至弘治九年(1496年)竣工(谱载)。主建筑与祠前地坪、池塘等占地约14亩,与沙湾何氏留耕堂、石楼陈氏善世堂、员岗崔氏宗祠合称“番禺四大宗祠”。该祠以门口最多著称,号称有99道门(指原祠),建筑面积1644.5平方米。一进头门面阔五间23米,进深两间9米。包台深4.35米。前六柱后四柱,以及包台、石鼓、石横梁等均为旧物,重修时经打磨翻新(可证此祠规模是清代扩建而成),在原基址上恢复原貌。头门后天井宽22米,深14.50米(未含月台)。经天井上五级台阶入月台。月台宽14.90米,深5.50米,两侧亦设台阶。天井两侧为廊庑,檐下各设两根八角形石柱支撑瓦顶,各开拱门与青云巷连通。二进大堂面阔五间23米,进深三间18.20米。前檐、后檐各设四根八角形石柱和堂内四根圆木柱支承梁架。正中设屏门四扇,上悬“缵成堂”木匾。据谱载,“缵”之意为“前人未完成之事业后人继续完成”。因该祠建造时分三次施工,历时二十多年方告竣工,故以此为堂名。大堂后为天井,宽22米,深6米。另有月台宽14.80米,深3米,两侧有台阶,南北两侧亦为廊庑。三进后寝面阔五间23米,进深三间15.30米。由四根八角柱和四根圆木柱承托梁架。正中石砌基座上有精细木雕神龛,供奉韩氏历代祖先。横梁上悬挂“慎终追远”木匾,为重修时补刻。主建筑南北两侧为青云巷和衬祠,青云巷宽2.70米,接前后廊庑而贯通全祠。巷门上各嵌石额,北巷名“观鱼”,南巷名“赏菊”。衬祠宽5.75米,分前、中、后三座,分别与头门、中座、后寝对应。前衬祠门上分别嵌有石额,北为“出弟”;南为“入孝”。而各衬祠又分别开有小天井接青云巷。
此外,祠堂南北两侧均有宽9米,与祠等深的花园,园门后建有小房间。韩氏于南宋自南雄迁古坝定居,后分支到市桥、紫坭等地。至明成化年间,由进士韩殷(官至刑部主政,《番禺县志》有传)首倡,合各房之力建起该祠。后经重修与扩建,成为名扬远近之广宇宏构。1961年,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该祠的中座、后寝和附属建筑被拆往顺德大良建大会堂,剩下的头门也因失修与破坏而颓危。至1997年,由香港韩氏宗亲会倡议,得到镇、村和海内外乡亲热心支持,集资购置现代材料重建,使祠宇规模与外观得以重现,成为韩姓族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会聚之地。——《第四次文物资料普查汇编》


笔者据番禺韩谱整理的各房迁居祖的信息
在粤地关于火烧珠玑巷的传说故事内容大同小异,“祸水主角”有黄妃有苏妃等,“时间大火”从宋高宗的“建炎”直烧到帝昺(宋末帝赵昺宋太祖12世孙)的“祥兴”,迁出珠玑巷的姓氏名单更是不一。用琼韩始祖公口传留下的“解密方法”去解读番禺韩谱的信息及番禺韩氏版本的珠玑巷故事,历史的真相就铺陈在了眼前。看下图(原图为番禺韩氏某房谱的截图)。

在番禺韩氏五房中有两房谱记载了迁出珠玑巷的过程及各姓的代表,让人奇怪的是两份名单人数不同(一份为97人,另份为98人),而且名单的人名也不同。其实根据琼韩家史设计用到的“太极阴阳”理念去解一点也不奇怪,两份名单其实是一真一假,所谓假的那份实藏述事秘密。在97人名单中果然没让人失望:迁居时间“开禧元年”的暗示是“二皇”,“正月初五”对应琼韩某支谱上载的韩显卿公离开会稽时间“正月初七”,“五”和“七”在琼韩家史密码上代表“赵五公(端宗赵昰宋末尾二帝)”与“赵七公(帝昺宋朝最后一帝)”;“始兴县牛田乡”对应“海北韩氏孤儿骑牛渡琼”;知县名“胡绕化”即暗示此名单不是真实的;因虫蚀三人失名是借口,实为不便记名。在名单登记上,四十一处留空(云是虫蚀之故),其中有两人名赵汝荣(宋太宗后裔)、谭广孚特意记在同一位置上,将名单往留空处(四十一处)前移,此二人名则处于五十九位上,此处留下暗示信息即是“赵,汝荣,潭广浮。二(王),九五(‘五九’逆)”。

解完迁出珠玑巷的名单,我们再来解番禺韩氏各房始祖的信息中暗藏的秘密(见上图)。外人如初看各祖官品见前缀数字,必会判定官职造假。但将其与琼韩家史的“解密方法”联系起来,得到以下信息:数字“丹一”指“单一”,“五九”指“九五”,暗示“二王分开走”;“三十”实为“三”暗示“三条南迁路线”;“次九官人”暗示“第九位官家”(洪泽的“五九”代表“虚”,绍新的“次九”代表“实”。佐证信息是‘次九官人绍新’的堂号‘永思堂’,永思对怀宗的‘怀’)”;人名“韩壁”对应南宋琼州管帅“韩璧”,暗示虚的迁移时间;“文祥(字国瑞)”对应南宋末年的宰相“文天祥”,暗示实的迁移时间;“洪泽”暗示涉水而来;“振宗”顾名思议暗示振兴宗室;“绍新”的“绍”指继承与延续,“新”指“新生”,“绍新”意指开始新生活。
番禺韩氏谱信息完整述说了番禺韩氏的来历:他们是保护“二王行朝”而来的,后来“二王”分开走,他们归属保护帝昺(见“次九官人绍新”及其堂号“永思堂”信息)的队伍,再后来陆秀夫背帝昺殉国(见迁出珠玑巷名单中的“赵汝荣,谭广孚”暗示信息),他们就聚居珠玑巷,直至“火烧珠玑巷事件”发生的前夕,九十七姓集体迁出。


沙湾古镇古坝东村‘韩氏大宗祠·缵成堂’
门匾落款:公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吉旦,族人韩威生书
副联:齐魏功名历朝将相,冀豫苗裔世代簪璎
头门内挂‘山斗流芳’匾额
地址广州番禺区东兴路12号,广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单
解密到这里,那么珠玑巷的“苏妃”是否有历史原型?有。不过先来看看详细版的珠玑巷的传说:黄氏富商救了一个逃难的苏妃并娶之为妻,后被朝廷所知,为了皇帝的脸面决定派兵火烧珠玑巷,让王妃嫁人的秘密永远封存。但有人提前将消息通知了珠玑巷各姓,于是各姓赶在朝廷兵马到来之前迁出了珠玑巷。传说看完了,我们来看看传说中“苏妃”原型的故事:崖海海战后,帝昺在外带队募集粮草的生母俞太妃及母族在亲兵护卫队的保护下,一路往闽南方向逃亡,后来逃到龙岩芷溪一带藏匿起来,在逃亡的过程中俞太妃知道了帝昺殉国的消息,她数次轻生皆被家人和护卫队所救,几年后在家人的劝导下嫁给了一直保护她的李姓将军,后来还生下了两个女儿。芷溪民谣《月光仔》传唱就是帝昺殉国后俞太妃逃亡的故事,在当地有“俞屋村”即是帝昺母族的历史聚居地,当地人传说的“如太后”即是俞太妃,当地传说帝昺有衣冠冢在“七星捧月”地上……
故事看完了,那么番禺韩氏是何时迁出“珠玑巷”的?迁出“珠玑巷文书”上的“开禧元年”虽是虚假的,但珠玑巷所处的地名上却给出了真实的时间——“始兴县牛田乡十四图”,宋时是“都保制”,“都图制”始于元朝,“十四图”点明了发生的时间在元朝。现在芷溪与龙岩之间的“俞屋村”已经没有了俞姓人,是不是与“火烧珠玑巷”有关?“火烧珠玑巷”的“珠玑巷”或许并不是韶州意义上的珠玑巷,而是“祸事”的代名词。


沙湾古镇古坝东村‘韩氏大宗祠·缵成堂’
据《沙湾镇志》《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番禺区卷》等资料介绍:韩氏大宗祠建于明代,是古坝、紫坭、市桥等韩姓族人的阖族祖祠,据族老称,韩氏大宗祠原来有九十九道门,以门口最多驰名,该祠堂历代经过多次重修,其中民国14年(1925年)十一月竣工的那次,还有清末民国初重要政治、思想、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康有为担任祠祭主礼嘉宾,他与韩氏族绅的大合照,仍存于族内。
祖训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的行为。沙湾古坝韩氏一直遵从“和家族、明人伦、孝父母、爱兄弟、崇学业、行周恤、扶患难、辨异端”的家训,在各行各业上努力打拼,精耕细作,养成“明德立贤”的家风、人生取向和为人品质。韩氏到古坝后的700多年来,先后出现了如韩文逵、韩殷、韩宗尧、韩古岸、韩上桂、韩位灯等多位忠臣孝子。其中,唐朝侍御史韩殷为人伸冤平雪,不避权要,人称“韩铁笔”。韩殷主事刑部时,政绩昭著,朝廷特赐建十二柱牌坊一座,立于古坝韩氏“缵成堂”前,牌坊上嵌“山斗流芳”石匾,下有石刻对联:“山斗千秋垂气象,车书一统奉君王”,坊前大街两端还分设有下马石,上刻“大小官员到此下马”,可见其功勋显赫。韩殷去官归里后,曾参与番禺学宫(今广州中山四路农讲所)的修建。无论是贤官还是平民,他们都秉承祖训,爱国爱乡,尊师重学,助人为乐,并将良好的品质传之后代。据记载,清末时有一轮渡经航古坝村时被大风吹翻,当时古坝村的造船工韩申号虽然患有痉挛的疾病,但他一听到呼救声,立刻手持利斧赶到现场,游到沉船处砍破船舱救人。至抗日战争时期,又有韩裕新投笔从戎,在增城一带杀敌立功。新中国后,特别改革开放后,韩氏在港澳地区的后人纷纷回乡支持祖国建设,如出资100多万元支援古坝小学建设,为《沙湾镇志》提供大量准确详实的资料等等,足见韩氏族人的优良家风
在赵宋“崖山海战”亡天下后,自杀殉国未遂的端宗山陵使曾渊子往安南(越南)避难,三年后有人看见他携女出现在雷州,还有人在广州番禺看见过他的儿子“雷郎”,之后就再无他们的相关信息了……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渊子的故乡抚州来人到了文昌,差不多同时期有研究赵宋历史的赵氏人在看了海北“九层棺墓”的传说后也寻到了文昌,他们一个说“韩显卿公”疑似曾渊子,另一个说“韩废公”疑似赵宋遗孤,当然最后他们都带着惆怅离去了,在离开文昌前他们不约而同地吃了韩氏祠堂的“闭门羹”……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
赵昺(1272年-1279年3月19日),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二世孙,庙号怀宗。汉族,出生于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赵禥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宋朝第十八位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为俞修容。史称宋末帝、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或祥兴帝。景炎三年(1278年)至祥兴二年(1279年)在位,在位313天。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广东江门新会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国祚320年的宋朝至此灭亡!临安危急时,他在母亲杨淑妃的带领下,暗暗出城,逃到福州(今福建福州市)。宋端宗于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岡、碙)州(今广东江门新会会城镇)拥立为帝,五月,改年号为“祥兴”,六月,迁到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一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新中国前海珠瑶头乡赵氏大宗祠所展挂画像数帧,皆赵宋帝皇的画像,蒙氏家庙展挂的长乳太婆一帧像轴最为特别,一中年妇人背负一乳孩,其乳头特别长,搭在肩上,给背着的乳孩哺啜。据云是为蒙氏开族太婆,背负的乳儿即宋帝昺,盖因太婆为帝昺之乳母。
宋朝(960年-1276年)是中华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正统王朝,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而著称。这一时期,政治相对开明,农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社会变化显著。儒学复兴后形成了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和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学者推算,1000年宋朝的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宋朝的建立者是后周大将赵匡胤,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朝与辽国在1004年达成澶渊之盟,逐渐步入治世。然而,宋仁宗以后,宋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等进行变法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旧党争中。1125年起,金朝大举南侵,至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最终在1279年灭亡!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也提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
羊城名宗 瑶溪大族 宋太祖三弟秦王裔
新中国第一批光荣军属赵族搜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