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皇族祖籍涿州和保州之史观
赵夫生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河北,史志界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出自涿州还是保州历来众说纷纭,在河北史界还有涿州派和保州派之分。本人为太祖之后人,自是十分关注。2009年我专程到保定市清苑区的东安村走访,由于人生地不熟,陷入一片茫然。今综合历来史家之研究,梳理个中信息脉络,以一窥究竟。

宋太祖赵匡胤传说的故里“陕西榆林市府谷县赵家山”赵匡胤像
高高的陕西榆林市府谷县赵家山上,远远就会看到山顶上边立着一尊高大的雕像,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据说墙头的赵家山就是这位开国皇帝的故里,在高高的山顶俯瞰着他的故土与养育着中华儿女的黄河。
赵匡胤的故里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据有的历史学家分析,赵匡胤是府谷赵家山人比较吻合。或者流传在赵家山关于这位皇帝的传说只是一个传说,至于传说是真是假是历史学家的事了,反正这个皇帝的传说一直流传在这里,那个关于皇帝神秘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在这里的老百姓口中,一直也是这里百姓的一种自豪。赵匡胤(927-976)是宋朝的建立者,960至976年在位,庙号太祖。在位16年间,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杯酒释军权”方式,削弱地方军权,分散宰相权力,控制地方财政。他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对北宋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还重视知识分子,从不杀戮。开宝九年(976年),突然死去,只活了50岁。关于他的死,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是否被其弟赵光义所害,一直是历史疑案
一、“生于燕蓟”“以儒学显”的涿郡赵氏
一直有太祖祖籍是涿州还是保州之争,先看看唐末五代时的行政区划。所谓燕蓟、涿郡、涿州、卢龙、幽州,都是当时北京周围的一片区域。燕蓟又名幽蓟或幽燕,为唐代五代地名,治所在幽都县(今北京市宛平县),为燕蓟节度使辖区,包括燕、蓟等十一州。涿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变化。主要核心区域为今河北涿州市,北京市部分区域也曾属涿郡,唐武德元年以后,涿郡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不再使用,罢涿郡改称幽州。天宝元年(724年),再废州称郡,幽州改名范阳郡,治所在今北京。景云二年(711年),始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范阳郡又改称幽州。卢龙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由此可见,这片区域基本上就是以北京、涿州、蓟州等一带,在保定以北。太祖这支赵氏在此阶段究竟定居在何处已难以发现确切记载,也许在此区域也有过多次的迁徙,但一定在此区域之中。
北宋之苏辙认为,上推到春秋之前,“国朝世系,实自伯益”,“天之报益,其在我朝乎”,此国朝即指赵氏宋朝;而宋之林駉也说:“国朝世系,实出于伯益, 吾得之李攸、苏辙,夫何疑哉!”然而,从伯益到太祖赵匡胤,这支赵氏家族是怎样一步步迁徙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说得明白,其实别的姓氏也是这般,毕竟岁月久远痕迹难找。宋神宗时吴处厚依据《史记·赵世家 》上书神宗,把赵宋皇室上推至春秋末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并请封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和公孙杵臼,宋神宗遂封二人为成信侯和忠智侯,在绛州为二人立庙。后据说加了韩厥,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三义士庙”。但并没有赵氏皇族与春秋晋国大夫赵武相联系的证据。史学大师陈寅恪对宋朝的最著名的评价就是:“天水一朝之文化,竞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其认为宋太祖赵匡胤一支赵氏在内,天下所有的赵姓都来自甘肃天水,但这更缺少证据。
关于宋太祖“本朝,广汉之后也”的说法倒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个说法把宋太祖支赵氏家族的远祖上溯到西汉的名臣赵广汉。宋代官修的《会要》和《国史》中都记载并认可了这种说法。据说,在宋代臣民的奏章中,也是不允许直接提“赵广汉”之名的。据史料记载赵广汉是西汉涿郡人,而宋太祖赵匡胤家族也数代居住涿郡,这在祖脉传承上至少有地缘上的关联,但还是缺乏史料之实证。

宋太祖赵匡胤故里‘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东安村’
有关赵匡胤的故里,史书、辞书上传统的说法是“涿州”或“涿郡”,前些年,说经考证,赵匡胤的故里非涿州而是河北清苑县(2015年改为保定市清苑区)。
原来,从众多史书上看,赵匡胤的故里早有“涿郡”“保州”“清苑”三种说法。有人将“涿郡”演化成“涿州”是不对的,因这不是同一个地域概念。学者王少堂在书中指出:“涿郡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燕始置。其地域较广,北至今北京的大兴、良乡,南达今河北中南部衡水的安平县。今涿州市和清苑县(区)的大部均在其辖区之内。因此,“以涿州来代称涿郡而确定宋太祖祖籍是十分错误的。”众多的考证,证实赵匡胤故里在今保定市清苑区东安村,令人信服!再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搜集整理的《一代宋祖的传说》(宋太祖在清苑的民间传说,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来看,也为赵匡胤的故里在清苑提供了佐证。 《一代宋祖的传说》中讲道,赵匡胤给自己的家乡留下了许多地名,其中的“御城村”和“平陵村”最为典型
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看,太祖家族的历史是从高祖赵朓才开始有较确切记载,即赵朓生赵珽,赵珽生赵敬,赵敬生赵弘殷,赵弘殷生赵匡胤。宋朝建国后,分别追封他们为僖祖、顺祖 、翼祖和宣祖。关于高祖赵朓的记载:赵朓娶崔氏为妻,担任过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宋太祖建宋后,赵朓被追封为“文献皇帝”,庙号为“僖祖”。《宋会要辑稿》、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记载赵朓“生于燕蓟”又说他“以儒学显”。“生于燕蓟”,说明本支赵家至少在僖祖赵朓之前已定居于河北燕蓟之地了。范镇《东斋记事》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太祖一日后殿虑囚,内有一囚告:‘念臣是官家邻人。’太祖以为燕蓟邻人,遣问之。乃云:‘臣住东华门外。’太祖笑而宥之。”可见太祖本人是以燕蓟为故乡的。“以儒学显”, 意味着赵家的文化素养,大致可以断定赵朓是读书人。据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引《圣宋仙源积庆符瑞》的记载,不仅赵朓“以儒学为业”,赵珽“亦儒学世其业”。《隆平集》卷1《圣绪》、《东都事略》卷1《太祖本纪》等多种史书则载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雅尚儒素”。宋太祖、太宗兄弟以及有宋历代皇帝皆酷嗜读书,以“惟学读书最为好事”(《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 ,可谓门风有传承。
二、社会动乱却是赵氏在涿郡兴旺之时
太祖的曾祖为赵珽,娶桑氏为妻。史书中对他仕宦生涯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有 “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一句。不少学者据此推断是“朝廷高级监察官员”。不过,唐末五代官制混乱兼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现象较多。但不管怎样本支赵氏家族此时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涿州赵氏传到太祖的祖父赵敬时,有关记载相对丰富起来。赵敬历任营州、蓟州、 涿州三州刺史,属于高级地方行政官员。赵敬娶平州刺史兼幽蓟垦田使者刘昌之女为妻。刘氏家族是河北保州保塞的官宦人家(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4《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在宋朝建立后,长期享受皇室宗亲待遇。从赵、刘两家的联姻中可以看出 ,这支赵氏应该是当地民间较有声望的家族了。赵敬这一代,也应是这支赵氏在河北最兴旺的时期。史书中多称赵敬 “少有大志”、“慷慨有大志”, 当是赵氏这种地位的反映。
但这时却是中国尤其是河北地区最动乱的时期。乱世中的兴旺是没有多少保障的。动乱始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此后,藩镇与中央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内部,战乱频起,天下兵连祸结,陷入了长达百馀年的战乱时期。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馀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作为一种妥协,安史馀部表面上服从唐王朝的统治,而唐王朝则“瓜分河北地授叛将”(《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传序》),由安史馀部瓜分和控制了河北地区,形成了一批几乎完全独立于唐中央政府之外的藩镇。这其中最为桀骜不训、为祸最烈的就是成德、魏博、卢龙三大藩镇,史称“河朔三镇”。
而这支赵氏所在的河北地区,又恰是其发源地和重灾区。从时间上推算,这支赵氏家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战乱的时期开始的。从时间上推断,高祖赵朓在家乡一带为官时,正是河朔三镇初起之时。据记载,河朔三镇初起之时,都曾大规模撤换清洗所属州县官吏(《旧唐书》卷116《乌重胤传》)。而赵家从赵朓开始,中经赵珽,传至赵敬,祖孙三代都能安保其位,“累代仕宦”,赵朓甚至于能在卢龙节度使的驻地幽州出任“幽都令”,表明赵家与卢龙藩镇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卢龙节度使的嫡系或亲信。

宋太祖赵匡胤《帝鉴图说》,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绘
原是黑白画,《帝鉴图说》彩绘-上篇‘圣哲芳规68碎七宝器’,约清朝早期.绢本水粉.法文外销画.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还对张居正所诠释的帝王之道,以当代人的视角进行了独特评论。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兼具欣赏性和收藏性
自祖父赵敬开始太祖支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人世家。至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已经是以“少骁勇,善骑射”而闻名,连五代最著名的马上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也“嘉其勇敢”(《东都事略》卷1《太祖本纪》),这意味着《太平治迹统类》、《隆平集》等宋代史书在提到赵敬时仅称其“慷慨有大志”,而不再言及其是否继赵朓“以儒学为业”、赵珽“亦儒学世其业”,可见赵氏向“燕蓟之俗尚武”转化应该是在赵敬时期开始的。而五代两宋刺史皆为武职,《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6乾德三年三月戊戌条云:“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赵敬历任三州刺史,或其人即为“武夫”也。这对后来的宋太祖也有影响,祭祖时,曾一度把反映周礼名教的祭器俎豆之类废掉。“上入太庙,见其所陈笾豆簠簋,问曰:‘此何等物也?’左右以礼器对。上曰:‘吾祖宗宁识此?’亟命撤去,进常膳如平生”(《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9开宝元年十一 月癸丑条)。
三、藩镇乱世祸患殃及迁居保州
然而,无论如何在乱世中周旋,乱世的祸患还是落到了这支赵家头上。大约在赵敬任“营、蓟、涿三州刺史”期间(或前后),大大小小的旧藩镇也受到黄巢军的猛烈打击,“所在雄藩,望风瓦解”。著名的“ 河朔三镇”中,只有赵敬所在的卢龙镇尚称强藩。在平定黄巢暴动中又崛起了一批新的藩镇军阀,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就是控制河南地区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和控制山西一带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的一个皇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自此开启五代。这支赵氏在这剧烈的政局动乱中经受着煎熬和磨难。这一时期,这支赵氏还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属下。刘仁恭出身于河北一个著名的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刘晟为卢龙节度使李可举的部下。到刘仁恭时暗中与李克用联络,在李克用的支持下,夺取了卢龙节度使一职。 不久,朱温、李克用交战,刘仁恭乘机反攻李克用,占领了沧、景、德三州,强立长子刘守文为横海节度使,遂跃居“河朔三镇”之冠 ,成为北方仅次于朱、李的第三大强藩。此后不久,刘氏内讧,刘仁恭次子刘守光囚父杀兄,自任卢龙节度使,并于911年自立为大燕皇帝。但不久就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大军击败。913年,刘氏家族结束了在卢龙镇的统治。赵敬 “事刘仁恭父子”(《太平治迹统类》《东都事略》、《宋史》等则仅称历数州刺史,未明言事刘氏父子),在刘氏父子时出任过数州刺史,是刘氏的亲随。在这样一种血腥的氛围中, 赵家是如何逃脱劫难、摆脱险境的,史书中没有留下正面的记载。
但正是这个时候,这支赵氏由世代居住的涿州, 迁到了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这一次迁徙应该是在赵敬时发生的,因为他的儿子赵弘殷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苏舜钦《苏学士集》《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吴处厚《青箱杂记》、赵令畤《侯鲭录》)。至于为何选择保州保塞县避难,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赵敬的夫人刘氏是保州保塞县人(参见《宋史》 卷324《刘文质传》、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4《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至此,赵家结束了在涿州的历史,转而开始定居于保州了。
后来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赵刘两家关系之密切。刘仁恭的曾孙刘廷让是太祖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太祖、太宗两朝,他始终是最受重用的将领之一,曾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伐蜀归州路都部署、雄州兵马都部署等重要的职务, 刘廷让的九个儿子则全部在宫廷任皇帝的贴身近卫。同样据《宋史》卷259《刘廷让传》, 刘光义建隆二年出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任此要职直至开宝六年,前后近十三年之久,这种情况在宋代三衙管军武将中是十分少见的。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之后,其“义社十兄弟”当中执掌禁军大权的惟刘光义一人,皆可见宋太祖对刘光义的特别信任和双方之间的特殊亲近关系。这应该说是刘、赵两家早年交情的延续。

宋太祖赵匡胤故里“陕西榆林市府谷县赵家山”
传说中的赵匡胤故里
刘、赵两家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赵家也就不能不因刘氏家族的败亡而遭受劫难。《 资治通鉴》记载,李存勖消灭刘守光后,派大将周德威镇守卢龙镇,于是刘氏旧臣尽遭排斥,甚至“幽州旧将有名者,往往杀之”(《资治通鉴》卷269)。其实有资料显示赵敬也未能幸免。
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按理落叶归根,赵敬的陵墓应在涿州赵氏的老家涿州、幽州一带。但赵氏后代居然对此也不清楚,宋真宗即位之初,虽曾专门派人实地“询访”,但最终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二引宋廷官修的《国朝会要》曰:僖、顺、翼三祖陵墓皆“在幽州”;《宋史》卷123《礼二十五·山陵》亦曰:“顺祖、翼祖皆葬幽州。”《宋朝事实》卷1《祖宗世次》注引景德元年真宗手诏也以《太祖实录》否定了顺祖 、翼祖葬在保州的说法。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景德元年七月癸卯条记事曰:“初, 钦、康、定三陵尚未修奉,上即位,有言顺祖、翼祖葬保州者。诏内侍与长吏询访,又令中书门下定议。遂迎奉至京,奉安于佛寺,将卜改葬。上因览《太祖实录》,定、康二陵皆在幽州,颇疑其事。即手诏宰相与枢密院详定,咸请停改葬之礼,量加营奉,务从省约 ,徐俟辩明,别申迁卜。遂以一品礼葬于河南县。”并点明《太祖实录》所记康、定二陵和钦陵一样皆在幽州。
五、史迹显示保州是赵弘殷故乡
但本支赵氏在保州的情况和在涿州一样,也没有留下多少文献记载。综合现存所有可以收集到的宋人记载,可以知道的也只有这样几点:第一,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是“宣祖之旧里”、“皇家之故乡”。宣祖是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对父亲赵弘殷的追封。第二,赵家在保州的后裔不止赵敬—赵弘殷这一支,还有赵敬的其他子孙,一直留居保州保塞县。宋朝建立三十多年后,真宗皇帝想到这支宗亲,曾特别下诏旨,对这支“久安地著”的“天潢宗室”加以优待,称“保州宗室”,真宗后至南宋一直享受宗室待遇。广东1902年赵锡年《赵氏族谱》明确地说:“ 赵脁有四个儿子,赵珽有两个,赵敬有三个。”此类家谱的材料自然难以完全信凭,但它说明在赵弘殷之外还有其他子孙。第三,赵弘殷后来由保州南下河南,葬在开封,这有明文记载。而父亲赵敬的葬地却没有明确记载,许多人推测赵敬应葬在保州,则莫衷一是。但也有记载说落叶归根, 赵敬的陵墓应在涿州赵氏的老家涿州、幽州一带。然而后代居然对此也并不清楚。从这三点,尤其是第二、第三点可以看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难和迁徙之后,赵家在保州时,已是怆惶潦倒,家道中落,完全沦为一般的民庶之家,“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人间”了(王夫之《宋论》卷1《太祖一》)。
保定清苑县有清苑宋祖陵,1997年发现东西石虎一对,雕法、刻技和风格,同巩义市赵宋皇陵神道前的石虎极其类似。2008年对宋祖陵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探知神道由南向北依次为望柱、石马、控马官、石象、石虎、角端、石羊、文臣、武臣。发掘共发现14件石刻,连同之前发现和丢失损毁的石虎、望柱、石人,总数18件,大多损毁严重。发掘中出土一对石象,而石象出现于帝王陵始于北宋。这对石象揭开了宋祖陵的神秘面纱。河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宋祖陵出土的石像生与河南巩县宋永安陵同类文物接近,具有北宋早期的风格特征。出土的龙纹瓦当、绿琉璃脊饰等建筑构建,亦具有宋代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御坟遗址为北宋早期皇家陵墓所在地。2013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发布,清苑宋祖陵名列其中。据称河北省、保定市和清苑县的文物部门认为:“ 东安石像生和宋宣祖安陵石虎的雕刻技法及形态的年代大致接近,应属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雕刻,又因石虎、石象、石人均东西相向,相距7—8米左右,当为陵寝神道两侧的石雕。”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景德元年七月癸卯条记事曰:“初,钦、康、定三陵尚未修奉”之语,本人认为是此后三陵得到奉修,至于是涿州迁来还是原址重修,则不详。这可能就是清苑宋祖陵的来源。

宋太祖赵匡胤故里“陕西榆林市府谷县赵家山”
传说中的赵匡胤故里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难和迁徙之后, 赵家在保州时,已是家道中落,完全沦为一般的民庶之家,王夫之《宋论》卷1《太祖一》“与乱世相浮沉, 姓字且不闻于人间”。根据宋朝建国后保州尚有宗室赵氏存在,说明赵弘殷在保州生活成长时尚有近属。现在保定市清苑区有御城村,传说宋祖故里在御城,旁边御坟遗址原属御城村,1958年农业高级社土地划“方”时,为便于耕种,两村干部协商,才把四周耕地划归给东安。但乱世之时,祖上之陵寝没有多少人会关注顾及吧。
在宋人和宋代史籍当中,同时保存有大量赵宋皇族祖籍在涿州(幽州)和保州两种原始记载,迄今为止的研究者多分别肯定其中的一种记载,而否定另一类记载的真实性,进而在赵宋皇族祖籍问题上形成了“涿州说”和“保州说”两种对立的见解。其实都是有各自依据的,也并不矛盾,只不过“涿州说”是赵朓 —赵珽—赵敬三代的情况,而“保州说”是赵敬—赵弘殷两代的情况。事实上,涿州、保州两种记载的同时存在, 恰恰是赵宋皇族发展史当中经历过一个由涿州而保州迁徙过程的最好的证据。

说明:本公众号为浙江赵氏文史委员会(宋六陵祭典专委会)交流平台,现尚在试运营阶段。
该公众号主要登载浙江宋韵文化、赵氏研究相关内容及赵氏宗亲撰写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布该组织及赵氏重大活动情况,目的是弘扬宋韵文化,挖掘浙江赵氏历史,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赵氏宗亲联系。
欢迎赵氏宗亲及各界人士关注赐稿
羊城名宗 瑶溪大族 宋太祖四弟秦王裔35世
光荣军属赵族搜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