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大石植村330年历史马家古祠2015年修葺一新“壁画再现名门望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5-02-17 08:48:41
番禺大石植村330年历史马家古祠2015年修葺一新“壁画再现名门望族马氏辉煌” 马氏源自赵两姓亲密无间《番禺日报》

【印象番禺】大石街330年历史古祠修葺一新│壁画再现名门望族马氏宗亲辉煌

番禺日报 2015年2月1日

礼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声声不绝;彩旗飘、粤韵扬、八方客,举村欢腾。乡贤世大夫马公祠重修落成,一个“新”祠堂美轮美奂地揭开面纱,给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植村增添了许多喜气。看着330年历史的祠堂整修后恢复了原貌,在场近两千马氏宗亲个个欢喜不已。 植村地处大石街东部,相传于北宋咸平年间(公元1000年),有植姓人到此建村,故得名。辖1.09平方公里,按方位分为东约、南约、西约、北约,马姓人主要聚居于北约,即金水坊。乡贤世大夫马公祠又名“白祠堂”,堂号“穰根”,始建于清康熙甲子年(1684年),乃植村马氏始祖祠堂,属第一批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大石植村‘乡贤世大夫马公祠’重修落成庆典

2015年1月11日,广州番禺植村马氏祠堂修复重光,邀请了赵氏嘉宾,当赵氏兄弟到了马氏祠堂大门口时,世界马氏常务副主席和广州马氏理事会的数十位宗长,站在门口热烈欢迎赵氏兄弟的到来,还把赵氏兄弟座位安排在贵宾席,同行的赵氏兄弟都悄悄问,我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呀?关于汉族马姓的姓源,《姓纂》记载:汉族马姓源于姬姓,系承赵奢。由此看来,汉族马姓先祖是2000多年战国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所以,赵奢为后世汉族马氏的始祖。发源地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当日‘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原秘书长、荣誉主席赵勇毅受邀到贺,发表贺辞

鼎力赞襄换新装 修旧如旧风情在

据植村族谱记载,植村马氏始祖讳始善,字子民,号肇庵,乃古冈一脉直北公之六世行逊公之长子;少年时因元季治乱,自新会下蓢堡麻园乡别业到番禺茭塘司沙浦村即今植村,入赘沙浦坊为植公之女婿,遂为在植村开族之祖及金水坊根本发生渊源之远派也。 和很多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一样,乡贤世大夫马公祠历经沧桑,年久失修,部分瓦面见天、漏雨,多处不同程度地受白蚁侵蚀,非大修不可。1986年,乡政府将祠堂交由北约片族管理使用后,香港直北同乡会倡议筹款修葺,宗长马炎榴说:“马家祠堂乃我族先人之心血,亦为我族人之精神象征,及时修葺和维护好祠堂及其一切,是马家儿女责无旁贷的义务”,但受经济及材料等条件所限,当年的修葺因陋就简。 年近古稀的马祖泽当年负责保管修葺资金;约30年后的2014年,恰逢甲午马年,政府呼吁修葺文物,他以北约龙船会会长的身份负责组织筹建小组,大家聚首商议,力主重修,写下“告植村北约乡亲及其海内外同胞书”,马氏宗亲踊跃捐施、鼎力相助,不少族人本着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毫不吝啬。祠堂于农历八月初一动工、农历十月二十八竣工,修旧如旧,累计投入60多万元。

扬先人风范 勉后代德行

重修后的乡贤世大夫马公祠,堂貌壮观,里里外外古色古香。记者看到,400多平方米的三进式祠堂里,瓦面全部翻修,内墙重新粉饰,中后座阶砖重铺,后天井铺上白石,重新修造的“穰根堂”牌匾下是由菠萝格木打造的中门,用力推去,木门缓缓开启,顿时豁然开朗。前座及天井地下仍保留原古朴的灰沙地,抽象的岁月有了实体的刻画,平添了几分沧桑。 祠堂里的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大量精美的壁画,反映出宗族的显赫历史和深厚文化,但与大多数祠堂画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不同,马氏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上墙。泽叔介绍,壁画的文字内容出自族谱,经其构思设计,再让画匠先用粗铅笔在墙上画个大致模样才上油。

大石植村‘乡贤世大夫马公祠·穰根堂’

马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名门望族,源自赵姓,望出扶风。记者细细观赏,一共14幅壁画几乎囊括了每一世先祖,从汉族马氏始祖赵奢、岭南马氏鼻祖马直北到植村马氏始祖始善公,从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马融,五代十国时楚国建立者马殷,到捐粮抗元马南宝,写下“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勉励后人的马丕瑶等等,幅幅有故事且寓意颇深。 祠堂将重点放在了后代德育教育上。泽叔和其他乡亲告诉记者,植村马氏人历来重视教育,捐资办学、助学者不少,清末民初马卓权、马百行等还在百岁厅创办直北书报社;近年出了3个硕士生,目前至少有二三十个大学生。 “植村穰根本麻园嗣裔兴隆知礼义 沙头赉思原直北子孙昌盛识书香”,正如祠堂内其中一幅对联所言,植村马氏乡亲通过祠堂的作用教育后代,让良好的村风民风一代代传下去。

‘沙头赉思’指的是海珠沙溪村‘马氏宗祠·赉思堂’,番禺植村分支、另一房番禺谢村马家支派。

羊城名宗 瑶溪大族 宋太祖三弟秦王裔

新中国第一批光荣军属赵族搜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