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瑶头有佛山张槎莲塘房“南朝陈开国武帝陈霸先之侄高宗孝宣帝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5-02-20 08:49:09
海珠瑶头有佛山张槎莲塘房“南朝陈开国武帝陈霸先之侄高宗孝宣帝陈顼后裔”《岭南宝砚堂张槎莲塘陈氏源流考证》陈朝被尊为“正统王朝”

《岭南宝砚堂张槎莲塘陈氏源流考证》

中华陈氏宗亲联合会 陈朕冰

一 地方简介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粤剧的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佛山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自唐朝至清朝光绪三十年(1905年),佛山有文进士786人,武进士98人,举人近4000人。其中文状元5人、榜眼3人、探花3人、会元7人、解元25人。佛山前身为管辖珠江三角洲的粤中行署、佛山专区。

佛山市地域在先秦时期属南越。秦汉时期,除高明以外,佛山市地域属南海郡番禺县。隋朝后至明朝属南海县(原番禺县)。明朝后佛山市区域分属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高明县,其中市中心属南海县。晋代佛山称季华乡,属南海郡番禺县。隋开皇十年(590年),以原南海郡治中心番禺县改名为南海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佛山归番州的南海县所辖。大业三年(607年),罢番州为南海郡,佛山隶属于南海郡的南海县。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聚”,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佛山狮头、佛山扎狮和佛山灯色工艺名扬海外,中国南狮在广东,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

2006年最后一次全国县级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佛山参评的四个区全部进入百强县前40名,其中作为广东“四小虎”的顺德、南海位列第2和第5位,与三水一起包揽广东省8个百强县中的前三名。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21位。

莲塘村位于佛山市西郊,是张槎西部的村,佛山地铁2号线设莲塘站;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100多人,外来居住人口4000多人。在村党总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莲塘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由农业向工业转型,发展多种经济,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物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私营厂企、店铺100多家,主要以陶瓷、铸造、包装、塑料、家具等行业为主。莲塘村地处张槎街道西部,东邻海口村,南临东平河,西面、北面与大富村接壤,距王借岗一公里。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莲一、莲二、莲三、莲四、莲五、莲六、莲七、莲八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1038户,总人口3464人,以陈姓为主,外来居住人口1万多人。

佛山张槎莲塘村

莲塘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以来,全村有庠生(即秀才)9人,贡生1人,武举人1人,翰林1人,涌现出陈如岳、陈景舒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莲塘有着悠久的龙狮文化传统,拥有张槎街道唯一的龙狮运动训练基地,其武术龙狮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已成为张槎街道龙狮文化的品牌。

2014年在张槎街道启动拆除村级“三旧”行动之时,莲塘村拆旧建新,也一并建造了戏台、古式牌楼、龙狮训练大楼和公共服务中心。到2015年,环绕着莲塘公园,复建了清湾书社、太史第、主帅庙,新建了康乐祠和“禅狮圣域”牌坊。一系列古式建筑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作为禅城区首批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莲塘村陆续进行13个美丽文明村居项目的建设。

二 陈姓起源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取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尧传位与舜,舜的虞国居于北京的妫水河,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

西历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帝子姚君【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有商均的墓地。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追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

帝舜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纪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西历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姚君【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西历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由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陈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西历前672年,陈历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西历前221年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颍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颍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寔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迂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颍川派陈实的后裔。陈实十世孙陈霸先,在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对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朝的后裔,以及陈政、陈元光子率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彼人尊陈元光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的第一大姓。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较轻。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东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抵广东南雄,由此向广东各地散移。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展,陈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形的南方大姓。

陈氏得姓始祖·胡公满

陈胡公(约前1150年-前1030年),又称陈妫满、胡公满、虞胡公,妫姓,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裔,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

舜帝将天下传给夏禹后,历经夏商之朝,舜帝之后裔则时有受封立国,也时有去封失国。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又寻封舜帝后人,便将陶正官虞遏父之子妫满(即后来陈胡公)封为陈国国君,使其作为舜帝后裔之代表,来继承舜帝之正宗正统,并将长女大姬配嫁于他。妫满成为陈国开国国君,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姓始祖,陈氏从此开始!陈满在位60年,薨谥胡公,史称陈胡公,其后代有的以国为姓,这就是陈姓的由来。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深受国人颂爱,是位励精图治的明君人物。后妫满去世,葬于陈国封地。陈胡公修筑陈城,以御外患内乱,形成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宗庙行周礼,以奉舜祀,光大先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家庭融洽,社会祥和,把宛丘变为陈国臣民的聚乐地。

陈胡公为陈、胡、田、虞、姚等姓的共同始祖。其逝世后,周朝天子赐谥号“胡公”。胡公满的后裔以谥号为氏,遂为胡氏。妫姓之后繁衍出40多个重要的姓氏,其中最大的五姓是陈、胡、田、虞、姚,除了虞姓外,其他四姓为当代的百家大姓。妫姓胡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汉书·匡衡传》云:“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诗经·陈风》中《宛丘》一诗便是生动的写照;陈胡公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要求人们做到舜时推行的九德,使陈国立于十大诸侯之林。后人为了纪念其在陈国的功德,在国都南廓内修建了陈胡公祠,并传说在原柳湖东为其建有陈胡公铁墓。陈胡公在位期间,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患入侵;抗治洪水,兴治陶业,实行一系列的富民强国政策;并以周朝的礼义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同时陈胡公选贤任能,扬善惩恶,励精图治,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陈胡公的后裔王莽建立新朝称帝后,追尊陈胡公为陈胡王,庙号统祖。

陈胡公是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后裔,一本千枝,繁衍昌盛,如今族裔陈氏中国包括港澳台陈姓人口7000多万,全球陈姓9800多万。广东、浙江、福建、海南、澳门、香港以及台湾、南方地区和海外华人都是第一大姓。始祖皆胡公,遍及海内外,有据可考的可分完公、吴公、留公、衍公、亢公、全温公六大支系。历经三千余年,陈氏名人辈出,为君、王侯者逾百人,为宰辅、将帅者各60余人,而且历代科第蝉联

江州“义门陈始祖”陈旺、字天相、宋仁宗于天圣四年(1026年)敇封晋国公。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门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成为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的忠孝典范。

三 莲塘陈氏远祖

按西历二零零五年乙酉《莲塘陈氏族志》与各方历史资料考证,莲塘陈氏远祖为:

南朝陈太祖景皇帝陈文赞(追尊)—始兴昭烈王陈道谭(追尊·太祖陈文赞长子)—高祖武皇帝陈霸先(建立陈朝·太祖陈文赞二子)—世祖文皇帝陈蒨(陈霸先之侄·昭烈王陈道谭长子·孝宣皇陈顼之兄)—临海王废帝陈伯宗(文皇陈蒨嫡长子)—高宗孝宣皇帝陈顼(陈霸先之侄·昭烈王陈道谭二子·文皇陈蒨弟弟)—长城炀公陈后主陈叔宝(孝宣皇陈顼之子)—不愆【不忘】—尚志—规【矩】—斋正—文【行,忠,信】—仕宠【仕麒】—筼【篪】—瑜—策—琮—珖—虎【搏】—剽—天祚【天祐】—陈瑚—【顒】、【预】、【颉】、【颖】、显、【颛】。

考证:不愆,不忘,当为陈朝皇室陈后主之子化名,族人用以隐姓埋名,化解政治上风险。

陈虔,字承恪,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陈宗室大臣,陈后主陈叔宝五子。至德元年(583年),封南海郡王,陈后主时期任南徐州刺史等职,南陈灭亡,迁入关中,大业时期任涿县县令。避讳陈朝皇室名字,族谱改名不愆。

陈祇【字承教,信阳王】,封为通议郎。避讳陈朝皇室名字,族谱改名不忘。

陈瑚五子陈显,字德明,号南庄公,宋举进士,仕户部尚书,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金寇扰攘,迁居保昌(南雄)珠玑巷沙水村。

陈朝建立者开国皇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陈霸先(503年~559年8月9日),即陈武帝、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浙江省长兴县)长城下若里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11月16日~559年8月9日在位)。

陈霸先初为南梁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吏,颇受萧映的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后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侯景之乱,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承圣元年(552年),陈霸先在建康摧毁侯景势力,后奉命镇守在京口,王僧辩镇守在建康。承圣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至建康,准备称帝。承圣四年,北齐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即位。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称帝,陈霸先总摄梁朝军国大事。绍泰元年(555年)至太平元年(556年),陈霸先两度击溃北齐的进犯。后进爵为公,官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后进封义兴郡公,官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进爵陈王。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禅称帝,建立南陈。陈霸先在位期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永定三年六月丙午日(559年8月9日),陈霸先驾崩,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万安陵。万安陵在南京市江宁区上坊社区,传说是陈武帝陈霸先及其皇后章氏的合葬陵,守护万安陵的一对石兽,在1500多年不离不弃的对皇陵的守望中,赢得尊严

陈朝高宗孝宣皇帝·陈顼

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本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籍贯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武帝陈霸先之侄,陈文帝陈蒨的弟弟,南朝陈第四位皇帝(569年2月5日-582年2月17日在位)。

陈顼宽宏大量,多智谋,有勇力、善骑射、梁元帝时、官至直阁将军、中书侍郎。江陵陷落后,被西魏掠至长安。永定元年(557年),陈顼袭封始兴郡王,陈文帝即位,改封安成王。天嘉三年(562年),陈顼被北周送回建康,陈文帝授以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后历任扬州刺史、司空、尚书令。废帝陈伯宗即位,官拜司徒、骠骑大将军、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光大二年(568年),进位太傅、司徒,掌握军政大权,后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元太建。太建五年(573年),命大将吴明彻、裴忌率兵十万伐齐,几乎收复江北、淮泗之地。但陈军并未乘胜灭齐。不久,北周攻灭北齐,统一北方。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再次北伐,终被周军击败,将士三万人被俘,淮南之地全数沦陷。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驾崩,享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安葬于显宁陵。皇陵位于今南京市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北麓,显宁陵依山建筑,先凿墓室,后堆土成冢。显宁陵地宫由墓室、墓道、封门墙、甬道、墓门、排水沟构成。花纹砖砌成的墓室长10米,宽6.7米,高6.7米。墓室呈椭圆穹窿顶建筑结构,墓室和甬道相连,甬道顶部是用砖砌成的券形。陈顼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使当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陈顼率群臣礼敬慧思、智顗等高僧,为天台宗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显公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北宋治平甲辰年(元年) →1064年],甲辰,五月初五日,午时。终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三月十一日[南宋绍兴丁卯年(17年) →1147年],亥时。寿八十四岁。妣贾氏: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北宋治平丙午年(3年) →1066年],二月十九日,巳时。终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四月初十日[南宋绍兴戊辰年(18年) → 1148年],亥时。寿八十三岁 。

陈显公少通经书,于宋元丰七年,甲子[北宋元丰甲子年(7年) →1084年],乡试中式解元,乙丑[北宋元 丰乙丑年(8年) →1085年]登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又为礼部侍郎,陛户部尚书(官为从二品),崇宁元年,壬午正月初一日早朝[北宋崇宁壬午年(元年) →1102年],荷蒙徽宗皇帝,御赐擎天宝砚一方,御笔亲题五言律诗一首,刻于砚荫云;

驷马功勋戴,名留御礼乡。体存仁者寿,日有自傅扬。

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铁砚,中正外端方。

南朝陈朝疆域

陈朝(557年-589年),史称南陈、南朝陈,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所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陈霸先出身寒庶,因协助平侯景之乱,得任扬州刺史。梁元帝败亡后,王僧辩迎立北齐送来的萧渊明为帝。陈霸先利用江南民心不满,杀王僧辩,大败北齐军,拥立萧方智为帝,永定元年(557年)称帝,改国号为陈,即陈武帝。陈朝建立不久。先是梁宗室萧勃在广州起兵。梁湘州刺史王琳又联合北齐抗陈,占据郢州、江州。武帝的继任者文帝陈蒨虽击败东下进攻建康的王琳与北齐的联军,但湘州又被北周袭取。直至文帝收复江郢二州,周军才被迫撤退。文帝在削平各地豪强著姓后,任用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豪强为各地刺史,借以稳定五岭以北。文帝在平乱的同时,大力革除奢侈之风,使陈朝政治稍为安定,促成“天嘉之治”。光大元年(567年),陈宣帝陈顼即位,继续实行文帝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太建五年(573年),宣帝发起“太建北伐”,一度占领淮南之地,后为北周所败,尽丧江北州郡。

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国势江河日下。祯明二年(588年),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至次年(589年)攻陷建康,陈朝灭亡。陈朝疆域在南朝诸国中为最小,仅能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此外,梁陈之际,私人讲学传经之风逐渐发展,寒人地位上升,逐渐向士族转化

南陈后主长城县公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2月10日—604年12月16日),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陈宣帝陈顼与皇后柳敬言之子,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天康元年(566年)官授宁远将军,置左史;又屡迁太子中庶子、侍中等职,直至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太建元年(569年),陈顼即皇帝位,陈叔宝被立为皇太子。优厚的宫廷生活,培养了陈叔宝深厚的文学才能。当时的很多知名文士如陆瑜、岑之敬、江总、姚察等人,皆入东宫僚属,后主待之深厚,常进行文学交流。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始兴王陈叔陵企图刺杀陈叔宝,事败,伏诛。皇太子陈叔宝即皇帝位,成为南陈也是南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后主执政共八年,在位期间不理朝政,耽于女色,“复扇淫侈之风”,“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下,广陵失陷,不久攻破京口并都城建康,陈灭亡。陈叔宝被隋军掳至长安,自此结束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后主及从属官僚并入隋朝以后,隋文帝在长安修治宅邸,礼遇甚厚。入隋以后,陈叔宝也是经常沉湎酒色,醉生梦死。在诗歌艺术上有一定贡献,其所作《玉树后庭花》最为轻艳,然亦新警!

陈后主堪称是最幸福的亡国之君,大多数亡国君主,都很有可能会遭到新王朝政治清算,中国历史上,极少有亡国之君能够有好下场。清朝亡国之君溥仪,颠沛流离半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煤山上上吊身亡。反观陈后主,南陈灭亡后,隋文帝杨坚不但没有难为他,还给了他极高待遇,给了他一生荣华富贵。可陈后主却不满足于此,反而多次向隋文帝要官做,隋文帝每次都拒绝了他。

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壬子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隋朝开国皇隋高祖杨坚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又称长城炀公、葬于洛阳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镇凤凰台村北。上世纪九十年代航空调查时尚存封土,今墓封土已平。与陈后主陈叔宝俱葬凤凰台村北的还有吴末帝孙皓和古朝鲜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等亡国之君,可以讲是亡国之君的专门葬所了

陈显公于政和二年壬辰年[北宋政和壬辰年(2年) →1112年],六月二十五日早朝对言于上曰:再用蔡京,士民失望。徽宗帝怒,贬知越州,逐隐于四明山(章水蜜岩村)。政和五年乙未十月[北宋政和乙未年 (5年) →1115年],徽宗,复召公为宣和殿大学士[政和五年(1115年)置宣和殿学士,以两制充任,次年又置宣和殿大学士。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宣和殿为保和殿,学士名亦随改为保和殿学士],公竟不受。宣和己亥[北宋宣和己亥年(元年) →1119年]因金寇扰攘,迁于金陵(南京),庚子[北宋宣和庚子年(2年) →1120年]再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壬寅[北宋宣和壬寅年(4年) →1122年]又迁于南雄,始兴县,石井头。建炎丁未[南宋建炎丁未年(元年) →1127年]复迁于广州之南海县,泌涌都,梯云堡,逐卜居于芦头村(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水头村)。建炎元年(1127),为避兵燹战乱,徙居南海泌冲郡梯云堡扶南芦头村。公与妣合葬于芦头村,寅甲向之原。即梅桂堂北边是也。

陈显公在浙江有家室,配戴氏子三,(与戴氏生了三个儿子:景雯,景旻,景宏)。在广东也生一子:陈熙,字绍基。

陈显后代分支福建莆田县、广东南海县、海南交昌县(文昌县)三地以北宋户部尚书陈显为始祖。

四 莲塘陈氏源流

据珠玑巷《陈氏族谱》记载:陈氏进入岭南主要有陈积中、陈文、陈瑚、陈世卿、陈显、陈九三、陈长桑、陈优、陈少荀、陈政等九大支系,分别于唐宋时期迁徙南雄珠玑巷,后于南宋明清时期两次比较大的南迁分布珠江三角洲,人口达两百多万,成为广东第一大姓。清末时代广东陈氏家族集聚岭南七十二县陈氏家族人力财力于一八八八年倡议,一八九0年动工,一八九四年建成,于广州中山七路集岭南建筑、民族艺术为一体的广州陈家祠。

莲塘陈族,自太始祖象渊公至今,已七百五十多年历史。现有人丁三千二百多人,移居海外及各地的族人也二千多人以上。莲塘很早就有招,苏,冯,张多姓聚居,惟有陈氏长盛不衰,人丁兴旺,此乃祖宗广积善福所至也!

莲塘村 陈氏宗祠·光裕堂

莲塘陈氏宗祠位于禅城区张槎莲塘村。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嘉庆元年(1796)重建,光绪六年(1880)、民国九年(1920)、1996年重修。1947年于此创立“莲塘堡国民学校”。1962年开始,成为耐火砖厂等集体企业的厂房。“文革”期间,祠内砖雕、灰塑、壁画等被毁。1996年,族人自发捐资修缮。坐东向西、采用轴线对称三间两廊院落式平面布局。广三路,总面阔24.7米,中路三间面阔12.4米,进深两进27.7米,占地面积684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花鸟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花岗岩脚。头门前廊三步梁雕花梁架,花岗岩石檐柱、柱础、门墩、虾弓梁、包台。祠堂内外墙楣绘人物壁画。天井两侧卷棚顶廊带偏间。后堂“光裕堂”,九架梁,坤甸木金柱石柱础承托瓜柱抬梁架构,后墙正中置神案,后堂前建香亭。该祠堂为清代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广东省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仅明清以来,曾获下庠生,监生,贡生,举人,有十数人,出仕知县,知州及担任要职的有二十人。十九传孙陈如岳于光绪 九年赴京应癸未科春闱连捷,荣登二甲,钦点翰林。

陈瑚,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乡贡生,任徐州刺史,娶梁氏,生六子:顒、预、颉、颖、显、颛。

第五子陈显生子陈绍基。陈绍基长子贤高,字逊志,号松涧徙居南海陈村。陈绍基次子陈贤赏,字孙英,号竹涧 ,徙居番禺水坑。陈绍基三子陈贤禄,字逊雅,号梅涧,徙居张槎冈脚。陈贤禄曾孙陈珍,讳珪峰,号君聘,由张槎冈脚徙居南海西樵大仙冈,为大仙冈陈氏始祖。陈珍曾孙陈贵卿,讳元始,又名仙溪,字仕初 ,由大仙冈迁顺德沙滘开基创业,为沙滘陈氏始祖(广东顺德县沙滘乡的《沙滘陈氏族谱》及《顺德沙滘 乡陈氏族谱》)。

陈绍基四子贤福,字逊曦,号菊涧,徙居张槎涌口,生二子:象渊、象澄。

象渊公,讳琼,字仲琚,徙居大富三角市,生二子:怡宽、怡莲。怡宽公留居三角市,其后裔有徙居溶洲者,怡莲公,讳实,字廷实,迁莲塘开基创业,为莲塘始祖,娶招氏,生四子:子荣(贲)、子贵(悠)、子华(沛)、子富(逸)。

五 陈氏家族三千年

为传承莲塘村上千年历史文化习俗,在广东陈氏宗亲联合会陈东宇理事长,莲塘村陈汝添,陈明灯,陈德江,陈巨满,及四十多位乡贤宗亲的带领下,为传承普及莲塘历史文化,拟重修千年族谱村志,并筹建《陈氏家族三千年历史博物馆》,筹拍陈氏家族的全系列电影电视连续剧,修建陈氏始祖《舜帝二妃庙》。希望得到全球各地陈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莲塘陈氏宗祠·光裕堂,2图陈氏外孙广州瑶溪赵族2017年摄

据世界陈氏宗亲联合会执行会长陈朕冰介绍,世陈联将通过大型电影电视与民族经典历史传记形式,主要记载中华民族主要家族陈氏家族最早期自女娲伏羲时代以来,黄帝开国,虞国建立,唐虞盛世,陈国建立,齐国建立,陈朝建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共和,七千九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主线,纵穿纪录汉民族与中华民族七千九百年的人类历史。谱写人类史上第一部跨越八千年的历史剧与家族传记。

相关电影电视目录包括:国家大型历史题材电影《女娲创世》《黄帝开国》《唐虞盛世》《天始建制》电视剧《英皇世家》,电影《虞幕》《句芒》《英皇太子与双女娘娘》《虞思王》《虞侯妫发》《陈胡公与太姬》《陈完》《稷下学宫》《齐威王》《颍川侯陈轸》《陈寔》《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陈后主与观音娘娘》《义门陈氏》《南海王陈虔》《户部尚书陈显》等历史题材故事。

莲塘村村貌

作者:中华陈氏宗亲联合会陈朕冰 2021年5月

原文 岭南佛山市宝砚堂张槎莲塘陈氏源流考

广州瑶头乡有佛山张槎莲塘村房

“南朝陈开国武皇陈霸先侄子孝宣帝陈顼后裔”

编者太嫲就是佛山古村张槎莲塘徙居广州河南产陶名乡瑶溪(古名窑头)的“南朝陈开国武帝陈霸先侄子高宗孝宣帝陈顼之裔”,宋太祖三弟秦王裔羊城河南瑶头房清末大户人家‘赵家心抱’。祖宗大概清朝末年迁来,瑶头乡现还有少量族裔生活,族人翻过莲塘村寻访在祠堂合影。或是祖宗在老家从事产陶行业来广州后继续从事老本行的制陶工匠后裔!

陈胡公建立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妫姓诸侯国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帝舜后裔,为三恪和春秋十二诸侯之一。首任国君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职,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称阏父)之子妫满,此人就是陈胡公,建都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周口地区。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国祚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前398年,魏韩联军在晋楚武阳之战中重创楚军,夺取楚国大片土地,陈国趁机再次复国。

龙狮圣源 ,莲塘毓秀——张槎莲塘村

700多岁被央视称赞为“最美古村”

最重要的是那本最珍贵的令族人们知道自己是

“南朝陈开国武帝陈霸先皇室后裔”的《陈氏族谱》

天下李,广东陈

陈氏係岭南广东第一大姓,人口最多的地位‘难以动摇’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在佛山,每一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龙狮圣源,莲塘毓秀,青砖灰瓦,莲池飘香,处处成景。位于禅城区张槎街道西南部的莲塘村始建于元代,一说明清朝时期,由陈姓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里被央视称赞为“最美古村”。因建村时,该处地势低平,犹如一口大塘,而在张桥头以南及太史第以东各有一大片池塘,遍植莲藕。盛夏时节,莲叶田田,荷花亭亭,因而取名莲塘。

莲塘村莲塘公园,‘遍植莲藕’而得名‘莲塘’

近年莲塘村在古村落活化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推动文商旅全方位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踏入莲塘村,只见镬耳屋脊连绵不断,青砖灰瓦,莲池飘香,处处成景。莲塘村现保存约30座传统广府民居。保存较好的晚清举人兼进士陈如岳出生屋(三口街四巷5号)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属清代广府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民居,屋内保存有两个特大清代石湾釉彩大缸。陈如岳(1842-1914)字峻峰,号镇南、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大富保莲塘乡(今属佛山)人、幼时从学于朱九江、研习经史论著及八股文。1872年中举人,1883年举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不久,奉旨到贵州任举子试主考官,后辞官归里,批注古籍,撰述诗文,教育子弟,并兼营陈太吉酒庄(现石湾酒厂)。1914年病逝于佛山!除批注校订《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等外,还有诗集传世、又擅书法。

村内还建造了戏台、古式牌楼,复建了清湾书社、太史第、主帅庙,新建了康乐祠和“禅狮圣域”牌坊,一系列古式建筑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这个拥有700年历史的古村落,是南狮“三星狮”的重要发源地,舞狮在清末民初已十分风行,村内有多支“狮队”。20世纪30年代,村民陈荣(师傅荣)在广州从孔丁(广州著名武术师傅)学艺回村设武馆授徒,有陈润炽、陈润有、陈金壮等高徒,民国时,组成“双十节”“莲塘陈少狮”狮队往省城献技,组织者授以“顽童少狮”匾牌。村内设有张槎街道龙狮训练基地,使“南国狮艺”得以传承,莲塘狮队多次组队参加国内外的舞狮锦标赛,并获得多个奖项,成为张槎龙狮文化的品牌。

2015年,莲塘村被定为佛山市第一批古村活化的村落之一,莲塘村以“龙狮圣源·莲塘毓秀”为主题核心价值品牌!

莲塘村新建的村口牌坊,很美丽

民谚云:“天下李姓广分布,广东之中陈姓多”。这句话道出了陈姓在广东的强大影响力,意思是李姓遍布全国,而在广东,陈姓则为最为常见的姓氏,陈氏係岭南广东第一大姓,人口最多的地位‘难以动摇’!

如今,陈氏为主的莲塘村岭南水乡风貌愈加浓厚,村居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舞龙狮、赛龙舟、习书法、传墨香,莲塘人用行动维系着绵延不断的乡情,让龙狮、龙舟、书法文化精神传承至今。最重要的是那本流传至今最珍贵的令族人们知道自己是“南朝陈开国武帝陈霸先侄子陈皇室后裔”的《陈氏族谱》,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溢起心中的那份荣耀。与人交谈时可稍为“炫耀一下”,因为中华泱泱大族陈姓皇室有‘四个’,陈国、齐国、陈朝、新朝。田氏代齐,田氏为陈厉公妫佗后代,始祖田完,原名陈完(前705-?),田姓始祖。陈国(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人,春秋时陈国陈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陈国灭亡后逃到齐国,为避姓改为田氏。其后裔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河北邯郸)人,新朝唯一皇帝,改革家,政治家,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西汉新都侯王曼之子。王莽家族是齐国妫姓田氏国君后裔,齐国在齐王建时被秦国灭亡,后来项羽发展起来时,封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汉朝时,当地齐人仍称呼田安家为“王家”,因以“王”为氏。王莽思想超前的政治改革,颠覆传统理念,被戏称为“穿越时空的人”!

陈朝:中华史上唯一皇帝姓氏与国号同名的王朝

尽管在南朝四朝中面积最小,却依然被尊为‘正统王朝’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陈霸先

江南众望所归的人主

中国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或秦,或汉,或唐,在宋朝以前的国号确定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自己或祖先的封号为国号,比如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刘邦称帝,国号自然是汉;李渊定国号为唐,是因为其祖父李虎和其父李昞先后被北周封为唐国公,李渊自己也被隋朝封为唐王。另一种则是蹭其他王朝的流量,借此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王朝才是正统。

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被尊为正统王朝

但有一个王朝有点与众不同,那就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号和皇帝姓氏相同的王朝,有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完全是,555年陈霸先因为拥立有功,被南梁末代皇帝萧方智封为陈王,后来陈霸先取代萧方智登基称帝,以陈为国号。也就是说陈霸先以陈为国号,和之前绝大部分的开国皇帝一样,是以自己的封号为国号!

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农历十月,陈霸先在建康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陈。这个政权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姓与国号同名的朝代;又比如,尽管在南朝四朝中面积最小,开国之初甚至“号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却依然被尊为“正统王朝”。太平二年八月,陈霸先获得了“加黄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禅位”套餐;九月,陈霸先由义兴郡公进封陈公;十月戊辰,陈霸先从陈公进位为陈王;辛未(两天以后),梁敬帝禅位于陈王,陈霸先三请三辞以后,登基称帝。

自从汉朝王莽开发了这套“加九锡-封公-封王-称帝”的篡位套餐以来,陈霸先是节奏最快的一个,尤其是从王爵到皇帝这一步,他只用了两天,堪称空前绝后。这让人不禁想到一百多年以前,刘裕取代东晋时的所作所为。那么晋宋交替之际,和梁陈换代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中华文明曲折发展‘乱世时期’

刘裕取代晋恭帝前一年,刚刚丢掉了长安,然而此时的东晋已经把国境线推到了黄河一线,也收复了曾经的首都洛阳。作为东晋绝对的政治强人、南朝第一帝,刘裕此时的人望和实力都已经达到顶点。很多人都很遗憾,认为如果刘穆之和刘裕这俩人只要有一个能多活五年,可能中国就将提前统一。 而陈霸先呢?别讲统一中国了,连统一江南都够呛。此时的长江中游,既有傀儡政权西梁,也有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王琳。就在他加九锡的那一天,还下达了讨伐王琳的命令,要讲他是“江南众望所归的人主”,估计陈霸先自己都不信。

据《陈书·高祖本纪》记载,萧方智封陈霸先为陈王,封地豫州,而豫州就是周朝时期的陈国;这当然不是巧合,陈霸先之所以被封为陈王,是他在背后授意萧方智,目的是继承先祖妫满的国号和封地。古人非常看重出身,陈霸先继承先祖的封地并延续封号,不仅可以明确自己的出身,还可以向全天下的人彰显自己复兴了陈国,光宗耀祖。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朝的国号“陈”是来自于陈霸先的陈王封号。

南陈皇室世系图

而陈霸先的陈王封号以及他的姓氏,都来自于其祖先妫满所建立的陈国。所以讲陈霸先并不是取自己的姓氏为国号,但是陈朝的国号又和陈霸先的姓氏有很大的渊源;公元557年陈霸先逼迫萧方智禅让,从而登上皇位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但仅仅三十二年之后,也就是589年,隋炀帝杨广便率大军攻下了建业,俘虏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陈朝这个唯一皇帝姓氏和国号相同的朝代,就此宣告灭亡!

羊城名宗 瑶溪大族 宋太祖三弟秦王裔

佛山张槎莲塘陈氏外孙

到处表演弘扬家乡文化的瑶头文娱组文武生后人新中国第一批光荣军属赵族搜编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