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了 西夏皇帝姓过‘赵’ 夏崇宗赵乾顺 夏仁宗赵仁孝 赵氏确实利害 历史诗话‘西夏宋金时代’的内蒙古地区
历史诗话(五)西夏、宋、金时代的内蒙古地区
中广网
党项族从唐代兴起,以夏州为根据地逐步壮大发展,881年(唐中和元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唐王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883年(中和三年)拓跋思恭以协助朝廷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晋封为夏国公,赐姓李氏。五代时期,党项族统治者利用各个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继续壮大自己的力量,占据西北广大地区;拓跋思恭的家族,自行承袭定难军节度使,任命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北宋初年,党项族经李继迁和李德明两代统治者的经营发展,已完成了氏族酋长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1032年(宋明道元年,辽重熙元年)李德明子元昊(音号)即位,去掉赐姓,并用6年时间进行建立国家的最后准备。1038年(宋宝元元年、辽重熙七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地方封建割据政权,以其地处我国西北,故通称为西夏。西夏王朝建立后,与北宋,辽王朝成为三足鼎立之势,相互间时战时和,边界发生多次变化。1125年(金天会三年、辽保大五年)金灭辽。1127年(金天会五年)宋王朝南迁,高宗赵构即位,建元建炎,从此以后史称南宋。金与南宋长期处于对峙局面,而西夏王朝对金和南宋王朝都采取和好政策,以致在仁宗赵仁孝统治的五十四年里,西夏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立国以来经济文化的鼎盛时代。西夏王朝末年,由于国内阶级和民族矛盾的激化,逐步走向衰落。1227年在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的蒙古军重大打击下终于灭亡。西夏自建国到灭亡,共经十代皇帝,统治约一百九十年。

辽、西夏、北宋并立形势图
西夏最强盛时期,领土面积很大,包括今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新疆和蒙古国一小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广大地区。今内蒙古的伊克昭盟、乌海市、阿拉善盟的全部,巴彦淖尔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西夏的版图。西夏地方政权的设置,模仿唐宋王朝的制度,基本上采用州(府)、县两级制。崇宗赵乾顺时(1086—1139年)共设置有27州,其中在黄河以南的有12州。今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的州辖领土,分别属于夏、有、盐、麟、胜等州。夏州沿用唐代夏州,城址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城址北墙外就属于乌审旗管辖。有州沿用唐代新有州,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盐州城址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辖地北面约达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一带。麟州城址在今陕西神木县境内,辖地北面约至今准格尔旗南部和伊金霍洛旗的南部。胜州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元昊建国时,就在全国设置了监军司12个,统率全国的军事力量,平时驻守各地,战时集中行动。在今内蒙古地区有3个监军司:黑水镇燕军司驻黑水城,城址即今额济纳旗黑城;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地址约在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盐池附近;黑山镇威福军司驻兀刺海城,城址可能就是今临河市高油坊古城。在今伊克昭盟境内,还分布有一些城堡,有达拉特旗城塔、准格尔旗城坡、准格尔旗榆树壕、鄂托克旗陶思图等处,它们都应是些驻军屯戊的堡垒。

西夏崇宗赵乾顺,又名李乾顺
夏崇宗嵬名乾顺(1083年—1139年7月1日),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夏惠宗秉常长子,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为汉族。西夏杰出的君主、政治家。
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永安二年(1099年)16岁时灭梁氏而亲政。他亲政后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他爱好汉族文化,在国内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撰《灵芝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另外,李乾顺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当时,辽、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顺先联辽侵宋,夺大片土地;又在辽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朝灭辽、宋,趁机取河西千余里之地。大德五年农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岁。庙号崇宗,谥号圣文皇帝,葬于显陵, [4]由其子李仁孝即位。李乾顺创办“国学”以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曾撰《灵芝歌》,与大臣唱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在其统治时期,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
党项建立的西夏,与宋朝打了五次宋夏战争,1119年,经过长期交战的西夏因国力受损严重,夏崇宗决定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乾顺。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宋夏战争结束
唐代及五代时期,西北各族东迁至今陕西北部及伊克昭盟一带的,除党项族兴起建立西夏王朝的以外,还有一些小部族聚居在这一带地方。藏才族原曾依附于辽王朝创建了丰州。969年(宋开宝二年)为归附于北宋王朝。972年宋王朝授予藏才族首领王承美为丰州刺吏,以后升格为团练使、防御使,子孙世代承袭,属于河东路管领。1126年(宋靖康元年、西夏元德八年)又一度为西夏占领,不久后便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地方势力折氏占据。1129年(金天会七年),折可求降于金。1148年(西夏人庆五年)又复被西夏占据。蒙古军灭亡西夏后,丰州城内人口迁出,便成为废墟。这座规模不大的小山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五字湾乡的土墩(土字旁焉),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宋代城址。

西夏皇朝版图,夹在宋辽蒙之间
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我国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早在战国时期就从肃慎名称见于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王朝时,女真人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大约在十世纪初,居住在按出虎水的女真完颜部,才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社会逐步进入奴隶制,建立了部落联盟,依附于辽王朝。辽代末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为首的统治集团,率部起事反辽,建立了金国。1125年金灭辽,随即挥师南下攻宋,1127年灭北宋王朝,从此金王朝统治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金王朝多次举兵南下,与南宋王朝长期对峙,后来终于议和、划定疆界。金王朝入主中原后,社会逐渐封建化,海陵王将国都自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迁至中都(今北京市),大量女真人纷纷内迁,更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出现过暂短的经济繁荣局面。十三世纪初,北方的蒙古族倔起,成为金王朝的大敌。金王朝统治阶级内部腐化,在蒙古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最后终于在1234年被蒙古军灭亡。
金朝初年沿袭辽朝的建制,在全国建立五京;后改为设置十四总管府,将全国划分为十九路,形成路、州、县三级地方政权。今内蒙古地区,金代分别属于北京路、临横府路和西京路管辖。北京路为辽中京大定府改称,金初仍称做中京大定府,1153年(贞元元年)更名北京路大定府,置北京留守司,城址即今宁城县大明城,辖地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大定县与府治同在一城;松山县为辽松山州改称,城址在今赤峰市西郊城子乡;武平县为辽武安州更名,城址在今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三韩县为辽高州更名,城址在今赤峰市太平地乡土城子村。临潢府路为辽上京临潢府改称,曾改名北京,1150年(天德二年)更名为临潢府路,辖地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临潢县与府治同在一城;泰县城址在今巴林左旗十三脑包村;卢川县城址约在今巴林右旗境内;宁寨县城址约在今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庆州为沿用辽代庆州城,城址在今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苏木。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蒙古军攻下临演府路。西京路大同府为辽西京大同府改称,城址在今山西大同市,辖地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宣宁县城址在今凉城县淤泥滩;天成县城址在今凉城县天城村;丰州沿用辽代丰州城,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南;丰州下属的富民县与州治同在一城;振武镇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净州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云内州沿用辽代云内州城,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宁边州沿用辽代唐隆镇城,城址在今清水河县下城湾;东胜州沿用辽代名称,城址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中的大皇城和小皇城;桓州城初建于今正蓝旗黑城子,后又建置新桓州,城址在今正蓝旗所在地的滦河(闪电河)北岸,俗称四郎城;抚州下属集宁县,城址在今察右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村;抚州下属威宁县,城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村。

夏仁宗赵仁孝,赵乾顺长子、又名李仁孝
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10月16日),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贤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李仁孝即位,时年十六岁。仁宗继位之后,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并指定罔氏为皇后。在位期间结好金朝,以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以推广教育;实行科举,以选拔人才;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重视礼乐,修乐书《新律》;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朝之助,夏仁宗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可能因为任得敬的专权跋扈,令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数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朝、南宋的稳定发展期,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驾崩,享年七十岁,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寿陵
金王朝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壕堑和兴建边堡,屯重兵防守。有人称壕堑为界壕,或叫做长城,俗称做成吉思汗边墙。金王朝曾三次构筑壕堑和边堡,其形制不同于过去的长城,主要是挖掘一条长壕,壕宽仅略长于马身,以防止马匹从壕内腾冲。挖壕时取出的土,堆积在壕的南侧,称为堤,高仅2至3米,一般均未经过夯筑。前两次构筑的都是单堤单壕,后一次构筑的是双堤双壕,称做主堤主壕部分在南侧,副堤副壕在北侧。第一次构筑的壕堑,约在金灭辽后不久,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遗迹东起自今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沿根河南岸向西延伸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折而南向沿额尔古纳河至陈巴尔虎旗北部,越河至俄罗斯境内,再延伸至我国满洲里市北面,经新巴尔虎右旗北部,向西伸入蒙古国境内,西北至肯特山南麓为止,全长约700公里。这一段壕堑,曾有人推断为辽代所筑,认为女真人势力不可能进入蒙古高原北部。由于蒙古族势力强盛,金王朝军队退守到大兴安岭的东、南部,构筑了第二次壕堑,完成于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遗迹东起自今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的尼尔基,沿大兴安岭山麓向西南方延伸,经阿荣旗、扎兰屯市、扎资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科右中旗、霍林郭勒市,穿越大兴安岭的山谷,经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伸入蒙古国境内,再在阿巴嘎旗北部穿入我国境内,经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四子王旗、达茂联合旗,至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庙沟为止,总长约2500公里。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年),又第三次构筑壕堑,增加了副堤和副壕,东段自尼尔基至科右前旗满族屯间增筑堑壕,自满族屯以西另挖新壕,经突泉县、科右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穿越巴林左旗北部的小罕山,向西经巴林右旗、林西县,在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北面折而向西南,经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商都县、察右后旗,至四于王旗查干敖包苏木,与第二次构筑的壕堑相合,再西通至武川县庙沟间,加筑了副堤和副壕,总计共长约2500公里。第三次构筑的壕堑,沿线还分出有几段支线,其中较长的一条支线,自正蓝旗南部分支,经太仆寺旗,进入河北省康保县境,再西伸入内蒙古化德县境,在商都县境内与主线相合。在壕堑沿线,每到山口、河口、山助或转折处,在堤上都加筑有马面,两马面间距离相隔数十米或数百米不等,在山谷口内侧往往筑有戊堡,30至40米见方,个别的由于地形原因,也有将戊堡筑在壕堑外侧的,两戊堡间距离不等,视山谷大小而定,近者约3公里,远者约7公里。在大山谷口的壕堑上,一般都筑有关隘,30至40米见方,作为南北交通的通道。在壕堑内侧10至数十公里的大川中,还兴筑有较大的城郭,称为边堡,一船为500米见方,少数为150至250见方,边堡大都是南面开设堡门,堡内有大型建筑物。金王朝所筑的壕堑和边堡,分别属于东北路、临演府路、西北路、西南路管领,设置有东北路招讨司(驻泰州,泰州址初在今吉林洮南市程四家子,一度迁至今乌兰浩特公主陵一号城,后又迁至今吉林大安县他虎城)、西北路招讨司(驻桓州,城址在今正蓝旗四郎城)、西南路招讨司(驻丰州,城址即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