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生命是一场空虚,死亡是唯一真相

幻翠聊文化 2024-08-25 21:46:39

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文豪托尔斯泰离家出走。

那个凌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老头子狼狈不堪,哆哆嗦嗦,慌乱地往篮子里塞了一些衣服和干粮,又匆匆去叫醒马夫。

连夜“逃了”。

只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现在我已经80多岁了,费尽精神想要获得心灵的平和,想要尽力调和横亘在我的信仰或良心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黑夜里,他看不清路,一头扎进荆棘,扎了满身的刺,随后又撞上树干,倒在地上。

狼狈不堪。

冬夜寒冷,奔波几天,托尔斯泰就病倒了,几天后,在一个铁路小站去世。

此时的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是贵族,家产无数,但他也觉得被生活困住了。

知道死亡即将来临,他像一头大象一样,预感到了自己的死期,所以掏出牢笼,奔向原野,为了寻找一个僻静之处,优雅地死去,而不至于连死都要被人围观、控制。

01

在俄国作家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当之无愧的两座高峰,两人的文学成就比肩而立,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贫寒,一辈子都在受金钱的苦,一次次被金钱逼着创作,很多时候都被人追着要债。

人生充满苦难,却最终发现了苦难的价值,说就怕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我们读他,会读到人生的残酷,命运的无情,但也会从中读出力量和爱。

而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从小就没吃过金钱的苦。

到后来,甚至觉得金钱名声,一场虚空,毫无意义,他在这充满荒诞和欺压的世间,寻求平等,寻求意义,想要过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族势力显赫,家里出过将军,出过文学家,艺术家,在俄国浩瀚的历史上,都留有他们的名字。

就连托尔斯泰的父亲,也是声名赫赫的中校。

父族显赫,母族也不遑多让,母亲继承有一万多亩土地,是富得流油的地主。

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托尔斯泰一生来就在很多人永远也到不了的罗马。

他是真正的富二代,家里数百农奴,都在给他挣钱。

然而,托尔斯泰才一岁多,母亲就去世了,但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太小,无法感受母亲离开的悲痛,他的生活一如既往,被家里的仆人照顾着,呵护着。

父亲颇有艺术天分,喜欢阅读,也喜欢音乐和画画。

他教孩子们画画,带孩子们阅读,托尔斯泰家里,有一个大大的图书室,这就在物质之外,为托尔斯泰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天地,使他不至于陷入物质的牢笼。

小时候,托尔斯泰性格开朗,是典型的乐天派,活泼可爱,又爱笑,人见人爱,总是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有时候被欺负了,他就躲起来哭,哭完了,继续笑着生活。

在他的童年,除了没有母爱,其他的都完美。

物质生活优越,精神生活丰富。

然而,托尔斯泰也有自己的烦恼,他越长越丑,每次照镜子,他都感到绝望,连看都不忍心看自己,又大又扁的鼻子,眼睛却小得似乎缩进了眼眶里,嘴唇又厚实,像两根香肠。

相貌丑陋,带来的是自卑。

他想:

像我这样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会降临到我身上,除非神能赐予奇迹,让我变成美男子,否则别无他法。

一句话,上帝将他的脸庞造就得粗糙了一点。

然而,上天不能将所有美好都给了一个人,给了他优越的生活,这是幸运,而给他一张不是很美的脸庞,大概也是上天的良苦用心,希望他看到皮囊之外精神的浩瀚。

02

托尔斯泰的童年,是幸运的。

在他眼里,世界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温暖的。

然而,在他八岁的时候,他发现世界并不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他随着家人前往莫斯科,他亲切地和路人打招呼,可是很多人都很冷漠,不理他,脸上写满隔阂。

他也看见,并不是人人都生活美好,还有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乞丐。

托尔斯泰美好的世界里,投入了生活和世界的阴影。

他为这些可怜的人祈祷,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他来到城里,城里人很多,却都是陌生的,人与人之间,不再热情,不会打招呼,就算是邻居,也是冷冰冰的相处。

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更不幸的是,托尔斯泰还不到十岁,父亲就因为中风去世,次年,祖母也去世了,又一年后,一直照顾他的保姆也去世了。

死亡的阴影,开始笼罩着他。

托尔斯泰终于发现,生命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着天空发呆。

他也许想从天上看到上帝吧。

可是他看到的,只是聚散无常的云。

小时候,托尔斯泰在家里,并不是最聪明的,也没有前途远大的迹象,他看起来既不聪明,又不努力,也没有兄长的想象力和口才,甚至还没有兄长努力。

还是长得最丑的。

他甚至因为自己的丑,觉得自己根本得不到幸福。

15岁那年,托尔斯泰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好几门都不合格,不得不参加补考。

然而,就连补考,他也凭实力考得一塌糊涂。

连大学都没考上。

后来,终于考上了,他又讨厌去学校,讨厌上学,他讨厌那种填鸭式的教育,讨厌那种死板的没人性的教育。

所以,托尔斯泰成了经常逃课的坏学生。

他逃课,不是为了去酒吧和朋友喝酒,而是为了看书,他大量阅读,最喜欢的书,就是卢梭的书。

卢梭的书,他全都读过。

他把卢梭当成自己的偶像,脖子上挂着的,就是卢梭的肖像,他带着“卢梭”去上学。

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出自己,最先应该跳出的,就是试着塑造他的自我的传统,他必须走进一个更自由的世界,才能从传统里跳出来,深入自己的内心,去看到一个更真实自由的自己。

03

看书越多,托尔斯泰越讨厌学校的教育,成绩就越来越差,考试一塌糊涂,很多都考不及格。

学校老师觉得,他在这个专业上,没有天赋,勒令他转专业,以为换一个专业就好了。

可是托尔斯泰已经不想读书了。

他更加投入地看书,书看多了,烦恼也渐渐多了,他出身在信仰虔诚的家庭,经常去忏悔,可是读书多了,他开始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他就这样继续上着学,读着书。

兄长从学校毕业,托尔斯泰也决定,不读了。

他要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什么呢?

做一个令人尊敬的领主,改造家里的700个农奴,让他们都能幸福地活着。

这就是十几岁的托尔斯泰的理想,做一个变革家。

他说:

我要在田园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田园的。

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理想。

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理想,但姑姑告诉他: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天职的意义,不是心血来潮或一天两天就能悟出来的,这必须要经过几次失败。

你说要使农奴们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让别人幸福呢?

人生很难,一个人要使自己幸福,尚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若要给别人幸福,更是难上加难。

他充满信心地开始自己的改造计划,每星期和农奴们开一次“吐槽”大会,希望他们说出农场不好的地方,不合理的规矩。

所谓吐槽大会,农奴当然什么也不敢吐槽,他们已经习惯被指挥了,习惯了听令行事,哪里敢说出什么二话,主人的话,都是对的,主人的规矩,都是好的。

不仅如此,大家还觉得托尔斯泰在作秀。

吐槽大会失败了,托尔斯泰深入民间,和农奴们一起劳动。

大家觉得,托尔斯泰只是做做样子。

他去看望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婆婆,告诉她应该好好休息。

可在老婆婆看来,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她觉得托尔斯泰就是在侮辱她,说她不中用了。

托尔斯泰叫她去疗养院,她说,你再这样说我就自杀。

托尔斯泰费力不讨好,只能逃之夭夭。

托尔斯泰很伤心,他开始反思,究竟是为什么?明明是为了他们好,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

他觉得,农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文化,于是,托尔斯泰决定办教育,让农奴们去上学,让他们的孩子免费上学。

他费心费力开办学校,让农奴们的孩子去上学。

可是大家依然不领情,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们读了书,就不能好好种地了,他们觉得,农奴的孩子,就应该好好种地。

托尔斯泰的教育,又失败了。

后来,在《复活》里,托尔斯泰说:

“相信自己,日子就不太好过;按照别人的观念生活,就无须解决任何问题。”

“相信自己的观念,总会遭到人家的指摘;相信别人的观念,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赞扬。”

他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很难。

04

想好好做事,做不了,那就摆烂。

托尔斯泰开始放纵自己,他喝酒、打猎、赌博、打牌,他用这样的方式麻醉自己。

可农奴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主人,他赢得了掌声。

他绝望地对哥哥说:“我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当领主了。”

可是,人活着,不能什么也不干呀,何况托尔斯泰还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决定去当兵,从军入伍。

他成了军人,英勇善战,镇压民族起义,美其名曰维护和平。

他成了英雄,他也学会和别人一样,喝酒赌博,输了钱负了债,就从家里拿钱。

然而,托尔斯泰之所以是托尔斯泰,就是因为他会反省自己,会一次次救自己出水火,把自己从欲望和低俗里拉出来。

他抽时间看书写作。

他的作品,出版了,军人托尔斯泰多了一个作家的身份。

在写作方面,托尔斯泰是天才,处女作《童年》发表后,大获成功,就连早已成名的作家屠格涅夫,都大加赞赏。

随后,托尔斯泰又不急不缓地完成了《少年》和《青年》,依然得到很多赞赏。

他也成了新星作家,前途无量。

长期在战场,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死亡,对此,他不像很多人那样无动于衷,甚至乐在其中。

托尔斯泰开始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他感觉,战争没那么正义,战争是残酷的。

他说:

这是非常可怕的,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也不可能会有不以爱国为借口的战争。

思考越多,越觉得战争没有意义,于是,他离开了军队,决定专心写作。

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今天的选择,会造就明天的我们。

05

离开战场后,托尔斯泰以作家的身份,前往彼得堡的作家圈子,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是天才作家,是耀眼的新星。

大作家屠格涅夫说:

“俄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种奇迹。”

进了作家圈子,托尔斯泰虽然备受尊敬,可是托尔斯泰不是安分的人,他没法不经思考就去接受一些东西。

作为作家,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他觉得,作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思想的灯光。

然而,在各种祝贺和酒宴之间,托尔斯泰发现,很多作家,都在寻欢作乐,可那些底层的人,却一直在受苦,那些战士一直在流血。

而这些作家,本该是社会的良心,却在歌舞升平里寻欢作乐。

托尔斯泰痛苦啊。

他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

这样一群人,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教导他人?凭什么觉得自己的作品能指导他人的人生。

他对屠格涅夫说:

人是平等的,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思想家必须担任重责,应该以领导世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使命,可是现在的艺术家和诗人,大多数都是不道德也没有人格的人云亦云的人。

屠格涅夫觉得,说的是啥,否定所有艺术家?讽刺作家?

这让屠格涅夫很生气,他对周围的人说:

“托尔斯泰和我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他在监视我们,如果我们稍微做错事,他就会把我们送进地狱。”

托尔斯泰觉得,这事儿挺没意思的。

他渴望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渴望找到能让自己真正为之奋斗的东西,可是这样的东西,需要经历很多很多,才能真正找到。

就这样,托尔斯泰觉得,应该出去看看,于是,他旅行去了。

当你被某些东西困住的时候,就出去看看。

总是在熟悉的环境里,人就没法改变自己。

06

到处看,看了两年,1859年,托尔斯泰重新回到家乡,再一次实施改革,开办教育,改造农奴。

他对农奴们说:

“让喜爱玩耍的孩子到学校来吧。”

这次,学校有很多学生,托尔斯泰开设的课程很多,作文,书法,文法,历史,绘画。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

托尔斯泰摇身一变,成了校长,又给学校找了几个老师。

他研究各种教育理论,也去参观国外的学校,可是他发现,很多学校,都是填鸭式的教育。

他自己就讨厌这样的教育方式,他要办一种自由的教育,让学生探索自己,而老师就是引路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托尔斯泰将土地分给学生种,收获所得,归学生自己。

这样的方式,果然吸引了更多学生。

可是若尔斯泰的做法,让传统的护卫者觉得自己被挑衅了,说托尔斯泰违反教育规定,学校遭到大搜捕。

他的教育改革,又一次失败了。

在疯子眼里,所有正常人,都像疯子。

在一个已经习惯了黑暗的地方,第一个带来光的人,就是犯罪。

又失败了,曾经,想一心干事业的托尔斯泰曾对自己说:

“不要老想着结婚,你应该有自己神圣的使命。”

可是如今,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是知名作家,是富豪,是贵族托尔斯泰,他身后有一大群溜须拍马的人,只有真理,难以辨明。

托尔斯泰开始渴望婚姻。

他和故交别尔斯医生的女儿索菲亚相爱,两人喜结连理,在结婚前,托尔斯泰将一大本日记拿给索菲亚看。

托尔斯泰有强迫式的写日记的习惯,有什么阴暗的想法,做了什么荒唐的事儿,他全都记录在日记里。

他婚前给索菲亚看,为的是给未婚妻一个反悔的机会,索菲亚看完后,痛苦不堪。

但从此,却也有了查看托尔斯泰日记的习惯。

这个习惯,又让托尔斯泰痛苦不堪。

婚姻,让托尔斯泰不安的人生,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他想写长篇小说。

一个不满足的人,总在人生里探索,而不会安于现状。

这样的人生,随时都在更新自己,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

07

婚后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巨著《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写小说,追求完美,《战争与和平》写了七遍,每次写完,妻子为他誊抄,然而每次誊抄完,托尔斯泰开始修改,作品又被他改得面目全非。

他写了7遍,妻子抄写了7遍。

出版社的编辑都快崩溃了,在他看来,小说已经相当好了,可托尔斯泰一改,就大刀阔斧,焕然一新,他崩溃地说: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这样下去,咱们永远出版不了。”

正是托尔斯泰的这种追求,《战争与和平》一面世,他就走上了文坛的巅峰。

然而,最初出版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小说,遭到了很多差评,在激进的人眼里,小说思想太保守,在保守的人眼里,小说思想太激进。

托尔斯泰财大起初,也不在意这些评价,不在意小说是否大卖,他继续写,等到第四卷出版,人们终于意识到,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曾经批评声音最大的屠格涅夫一反常态说:

“真是无话可说,这确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俄国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了。”

他还称赞:

“除了托尔斯泰,全欧洲没有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小说无比成功,托尔斯泰的作家名声,如日中天。

然而,托尔斯泰又觉得,写作没意思了,他想继续搞教育。

索菲亚强烈反对,觉得他就应该写小说。

可托尔斯泰一意孤行,再次投身教育,为了搞成教育,他把身体都累垮了,他也投身慈善,登文募集善款,为饥荒中的人民东奔西走。

可是在索菲亚看来,托尔斯泰完全就是不务正业。

1873年,他又开始写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索菲亚高兴坏了,她觉得,丈夫终于迷途知返。

《安娜·卡列尼娜》最初只是一个失足女人的故事,托尔斯泰也在谴责这个女人,可是他写着写着,就发现不对了。

为什么只谴责这个女的?而对男的却不加谴责?

所以,他的态度开始转变,从写一个人,到写一个社会。

在那个奇怪的社会里,离婚被当成伤风败俗,被当做离经叛道。

小说里的安娜,因为太相信爱情的正当性,不愿将之隐藏,而是坦然面对,所以,她的这种行为,让很多人觉得被冒犯了。

安娜被惩罚了。

可是她离的是谁的经?叛的是谁的道?

传统就一定是对的吗?

托尔斯泰就以这样的精神创作,小说出版后,再次成为丰碑式的作品。

08

《安娜·卡列尼娜》为托尔斯泰带来名声和财富。

此时的托尔斯泰,不到五十岁,家庭幸福,名利双收,身体健康。

他能像农人一样干活,连续工作10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幸福人生的典范。

可是托尔斯泰却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突然之间觉得,人生没意义了,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虚无的。

他连真理都不想追求了,只觉人生一片虚空。

他找不到活着的欲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在他眼前,死亡吞噬了一切,让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为了避免忍不住自杀,他得将所有绳子藏起来,免得自己忍不住上吊。

他不敢拿枪打猎,怕自己忍不住开枪打死自己。

但是,托尔斯泰身上有一个最好的品质,那就是不管陷入怎样的低估,他都会反思自己,从而救自己于水火。

他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开始了自己的忏悔之旅。

他通过文学来寻找意义,却发现就连很多作家,也只是麻木地活着,他们对自己都不诚实。

他想通过宗教来找到意义,可是他16岁就停止祷告,对上帝充满怀疑了。

他也通过科学来寻找,却发现科学只解释了现象,却解释不了生命。

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可是,为何还要活着?为了活着,那么努力?

人们是怎么对抗死亡的?

托尔斯泰发现,大多数人都用这4种方式:

第一种,因为无知,不知道死亡的可怕,日复一日地重复人生。

第二种,在享乐中,忘了生命的痛苦,忘了死亡。

第三种,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发现,他是第四种,苟延残喘,明知生命没有意义,又不敢结束生命,苟延残喘地活着,该干什么继续干。

后来,他在最普通的人民身上,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像他们一样,劳动,朴素,他自己养活自己,绝不做社会的寄生虫。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有了这个答案,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带着问题活下去,去思考,去体验。

09

想清楚了人生的问题,托尔斯泰变了。

他自己耕地,自己锯木头,他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

他穿着简朴,一点也看不出他是大作家,是大富豪,是大地主。

索菲亚觉得,托尔斯泰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天赋,因为她觉得,写作那么好,就应该去写作。

她说:

看到这样聪明的灵智力量用在锯木头、煮汤、缝靴子上,我不能不感到忧郁。

作家屠格涅夫,也写信规劝托尔斯泰,让他不要浪费自己的天分,他的头脑应该用来写作。

很多人都这样觉得,可托尔斯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写作他当然也没有完全放下,他总是隔一段时间,又拿起写作,好像那些经历,给他注入了无穷的灵感。

他写《复活》,整整写了10年,1899年,《复活》终于完成。

影响了无数人,也救赎了无数人。

作家罗曼罗兰读了《复活》说:

“透过这部作品,能够见到托尔斯泰闪耀的眼睛,他那双灰色而锐利的眼睛,能够立刻看穿人心,并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托尔斯泰要么不写,一写,就是丰碑式的作品,每一部都是代表作,这一部是他思想的巅峰体现。

可是写完了,他又不写了,而是继续不务正业,投身社会活动,宣扬反战,宣扬和平,宣扬爱。

但他从未放弃写日记,日记是自己对自己的谈话,是私密的。

托尔斯泰说:

要是不单独自己一个人,就无法接近神明。

可妻子索菲亚却总是监视他的生活,看他的日记,这让托尔斯泰痛苦,他觉得,不自由。

他想离家出走,走到半路,不忍心抛下妻儿,又折返家中。

可是到晚年的时候,他们的争论却没有听之,生活观念的不同,让两人矛盾重重,托尔斯泰觉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照顾自己,可索菲亚觉得,那是浪费生命。

1910年,80多岁的托尔斯泰,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了。

他说:

我已经不是托尔斯泰了,我可以把隐藏在内心的东西发泄出来了。

临终前,他对女儿说:

“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近了,我要你记住的事只有一件,世界上还有无数人在受苦受难,然而你现在却只担心我,你不要只照顾托尔斯泰一个人啊。”

在死前,他重复说:

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他是真诚的,他一直想要而且也一直诚心诚意地希望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上帝的忠仆。

他走了,但他的思考,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永远活着。

在这个随处都充满规矩和标准的世界中,托尔斯泰不愿过这种规定的人生,他像一个探索者一样,在人生的旷野中,不断探索,不断寻求。

不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是为了多探索这生命一些。

10

在这世界,人一旦想做自己,他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他的目光在自我和外界不断寻求,看到的不同也就越来越多,而外在呢?会给他各种问题,标准会束缚他,规矩会束缚他,他一旦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期待,别人就会觉得你离经叛道。

然而,也只有做自己,我们才能对得起这唯一一次的生命。

因为上天将每个人造得不同,不是为了让所有人用同一种方式去生活。

上天造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灵魂的人。

上天没有告诉人该走那条路,因为那条路都可以走,只要他愿意。

文|不有趣灵魂

1 阅读:61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