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渔樵问对》:你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命运

幻翠聊文化 2024-09-20 22:52:36

屈原笔下,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渔父。

屈原遭遇放逐,形容憔悴,渔父见了,问他:

你怎么落到这种地步了?

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的这种行为,我一直都觉得很厉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自做一个醒着的清醒者。

然而,在渔父看来,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这样的。

因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不赞同,觉得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干净,不会在脏水中洗澡,渔父笑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说完,遥遥而去。

庄子的笔下,也有一个得道的渔父。

那一天,孔子在树林里弹琴吟唱,弟子们在旁边读书,一个须发花白的渔父上前来,指着孔子问,他是什么人?

弟子答,鲁国的君子。

问孔子精通什么学问,弟子回答:

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这是很高大的理想,可是得知孔子既非国君,也不是王公大臣。

渔父笑着就走了,边走边说,仁义是仁义了,但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灾祸,只是拘于仁义而危害了自己的自然本性。

渔父笑说:

孔子离大道,实在太远了。

多年后,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等人并称“北宋五子”的邵雍,也写了一个得道的渔父,他和砍柴的樵夫纵论天下。

这篇文章,就是《渔樵问对》,号称千古雄文。

1012年,邵雍出生。

他少年就胸怀大志,刻苦学习,也游历天下,增长见识,后来悟到“道在是矣”。

邵雍不愿科举,又全心投入《洛书》《河图》以及伏羲八卦的学习当中,终于学有所成。

在《渔樵问对》里,邵雍化身渔父,纵论大道,樵夫终于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01无所求,方能无所害

渔夫在伊水边上垂钓。

此时,樵夫路过,放下柴担,坐在大石头上休息,看见钓鱼的渔夫,随后问:

鱼可以用鱼钩钓到吗?

渔夫答:

可以。

樵夫又问:

如果没有鱼饵呢?还能钓到吗?

渔夫说,不能。

樵夫接着说,那么,把鱼钓上来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鱼为了食物而上钩,这是为食害己。

而人呢?

人为了食物去钓鱼,鱼上钩了,对人是有利的,鱼为了食物被钓到,对鱼来说是灾害。

为什么都是为了吃的,可是对人和鱼来说,却一利一害?

渔夫听后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鱼的利,跟人的利,其实是一样的。

鱼的害,跟人的害,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

鱼以食为利,人也以食为利,鱼因食得害,人也因食而害。

可是樵夫呢?

只知道鱼得食为利,不知道鱼一天到晚不得食,难道不是害吗?

由此可见,对于鱼而言,食之害重,钩之害轻。

再说人,钓到鱼了,是利,可是若是终日垂钓,也钓不到鱼,难道不会饿肚子?这不也是很重的害吗?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鱼为饵害,天下熙熙攘攘,人们利来利往,害就在其中。

现实当中,人们为了一些利益,损害了自己的自然本性,甚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跟鱼上钩一样,皆为利所害。

渔夫告诉砍柴人说,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却不知事物的变化。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大概就不会困于狭隘的利益里了。

不明白事物变化的人,只知道鱼吃饵上钩,是鱼的悲剧,却不明白鱼没有东西吃也是悲剧。

也不会懂得,人饿肚子是悲剧,可是人为了填饱肚子而去拼命劳作,也是一种悲剧。

人有所求,便有所害。

人无所求,便无所争,无所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02知识可以传递,智慧不能

渔夫努力钓鱼,樵夫努力打柴。

有了鱼,就可以填饱肚子,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免受饥饿之苦,这就是鱼对人的作用。

当然,从更大的角度来看,鱼吃不完,拿去卖,换了钱,能买其他各种东西。

每种东西,都有其用处。

可是,我们常常忘了这个用处,而执着于物质本身。

鱼要煮熟了才能吃(至少生的不好吃,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樵夫对渔夫说:

我的柴因你的鱼而有了作用。

渔夫有点拉仇恨,他告诉樵夫:

你虽然知道你的柴可以煮鱼,却不知道柴为什么能煮鱼。

假如世人没有发现火的作用,那么即使砍了再多的柴,也没有用。

樵夫虚心求教,渔夫解答说:

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

倘若没有火,你的柴就跟我的鱼一样,都会慢慢腐烂,哪里还能够养育人的七尺之躯呢?

樵夫不解,既然有用的是火,那为什么还要有柴才能发生作用呢?

渔夫说:

柴是火的体,火是柴的应用。

没有体火不能燃烧,要是没有火,柴就只是柴,就没有(烹煮)应用。

既然如此,火本身有体吗?

渔夫说:

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听到这话,樵夫大概明白了,最重要的是怎么使用这些东西,可是,到底该怎么用呢?

渔夫说:

这是没法说的,只能自己去领悟。

为什么呢?

因为意识能感知到的,是事物的本性,语言能传达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眼睛能够观察到的,是事物的形式,数量可以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

而怎么应用,这是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着滔滔不绝的渔夫,樵夫不解,既然不能用言语传达,那你怎么知道的?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想问的,事实上,我们能通过语言学到很多东西,但真正重要的东西,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只能自己领悟,不能从别处获得。

樵夫感慨说: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

事实上,人本身就拥有一切,遗憾的是,很多人不能知道这个道理,就算言语上能理解,但我们的内心,却没法真正去享受那些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东西,只能从外在去不断获取。

03心宽了,世界就好了

用樵夫的柴,煮熟了渔夫的鱼。

两人吃饱后,在河边游玩,风吹,草动,水流,鱼儿在游动,万物丰盛,各自安好。

智慧的渔夫,又开始感叹说:

天地万物,多而不杂,我在天地之间遨游,万物都以“无心”来看待我,如果不是你,谁能与我一起这样遨游呢?

万物以无心观物,故万物自在,和谐美好。

这样的方式,谁都想获得。

樵夫虚心地问:

可不可以告诉我以无心观万物的方法?

渔夫说:

“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物与我分开,我就是物,物就是我,然后就能够物物相通了。

庄子有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梦里翩翩飞舞,醒来之后,发现还是庄周这个人。

庄子就想,到底是我梦到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到了我?

这就是庄子说的“物化”。

我们总是把自己和外在的物分开,一切以“我”为主,用“我”眼睛耳朵、观念,去看、去听、去思考。

然而,到底什么是“物”?什么是“我”?

以“我”为主,观万物,则我是“我”,物是“物”。

若以万物为主,观“我”,那么就反过来了,“我”成了“物”,“物”成了“我”。

这样看的话,哪里有什么万物与我的差别呢?

有这种思想能力的人,就是牛人,因为他们已经摆脱那个很小的“我”,与万物相容相知,故而自由自在,不被任何东西困住。

人,心小了,世界就小了,心宽了,世界就宽了。

04走出社会观念下的“小我”,才能看到更自由的天地

渔樵两人聊了很多。

他们又说到言谈不如身行,身行不如尽心。

言谈,人们可以听到。

身行,人们可以看到。

尽心,神明可以知晓。

渔夫说: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

然而,大哉天下,有“无心过”的人,可以一起交心谈论吗?

大概没有吧。

于是,他又问樵夫:

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方法吗?

用眼睛去观察万物,看看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这样的观物,谁都会,樵夫不可能不会。

但渔夫说的观物,肯定不是这样。

樵夫不明白,虚心求教。

渔夫说: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大概是说:

理,可以格物致知。

本性,要更进一步,要从更大、更广阔的角度去了解透彻,没有偏见,方能知晓。

命,则比本性更进一步,是万物之道,需得道者方能知之,这是知的极致了。

这三种“知”,是真知,就连圣人,都只能在这三知之内看世界,而不能超出这三知。

若能超出这三知,那么就不能称为圣人了。

镜子之所以能够照明万物,只是因为它从不隐藏,如实观照。

然而,镜子又不如水,因为水能化成万物,

水又不如圣人,因为圣人能够将万物的真实情况统一起来,全局观看。

圣人为何能这么做?

又是因为他们能够反观万物,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

以物观物,“我”就超越了万物,用万物的眼睛去观万物,才能真正看到万物,用万物的耳朵去听万物,才能聆听万物。

用万物之口为我之口,则无所不言。

用万物之心为我之心,则无所不知。

如此观天下,则天地多么辽阔,万物多么丰盛。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时候,我们都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所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偏见。

05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渔夫和樵夫聊着聊着,又聊到人的命运。

樵夫问:

人们求神拜佛,想让鬼神保佑自己,这样有用吗?

渔夫说:

谈论善恶的,是人。

降下祸福的,是天。

自己作孽引起灾害,这是自己的事。

上天降下的灾祸,又岂是祈祷就能改变的?

因此,做好自己就好,命自己造,福自己求,其他的什么都没用。

然而,即便我们做自己,有些事也是力所不及的。

樵夫问:

我平时打柴,挑一百斤,不会伤害到我,可是多加10斤,就会伤身,这是为何?

渔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钓到一条大鱼,很大很大,鱼一直在挣扎,拉都拉不上来,他想放弃,但好不容易钓到这样一条大鱼,怎么舍得放弃呢?

他努力想把大鱼扯上来,却又力有不逮。

最后,跟大鱼较量了一整天,几次三番差点丧命,才擒获了大鱼。

打柴和钓鱼虽然不一样,但因贪婪而受伤,却是一样的。

担柴一百斤,是力所能及的。

再加10斤,那就是力所能及之外。

力所能及之外的东西,加一毫都是有害的,何况10斤。

渔夫贪大鱼,樵夫贪求柴火,在贪之一字上,都是一样的。

因此,很多事情,要量力而行,不可因为贪婪,损害自己的身体。

一个人的命,看似天定,实际上,是我们的信念、选择、行动的结果。

信念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而信念,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喜欢的,讨厌的,痛苦的,快乐的,都会慢慢成为我们的信念。

从而,慢慢决定我们的人生。

因此,怎样去选择我们的人生,我们应该对此完全负责。

06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恰恰是我们生活的主要指南,恰恰是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恰恰是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

把金钱当成唯一追求的人,会觉得除了赚钱,其他都没意思,也不必看到。

一个人执着于什么,就会去追逐什么。

因此,我不愿将那些具体而微小的东西当成生活的目标,我应该去感受它们,去经历它们,而不是被它们困住。

我的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活得更好。

然而,为了要活得更好,我们必须一次次去看到那些限制自己的东西,然后努力走出那些限制。

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了,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拥有了好多好多自由。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134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