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幸福是可能的

幻翠聊文化 2024-09-12 06:14:16

1941年,《局外人》创作完成。

加缪将手稿寄给出版社,编辑看了,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一部非凡之作,当即决定要出版。

第二年,《局外人》出版,大获成功。

年纪轻轻的加缪,成为法国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加缪的写作之路,终于走到了黎明。

从此,加缪声名远播。

《鼠疫》出版后,加缪成了国际性的作家。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落在加缪身上,加缪得知后,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他才44岁,太年轻了,从未有过如此年轻的获奖者。

但这就是事实。

拿到奖金后,加缪决定给自己买一套房,此前,他虽然是著名的作家,但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在加缪眼里,世界是荒诞的。

但在这荒诞的世界里,加缪没有对荒诞屈服,而是积极反抗,努力寻求尽可能的幸福。

这是加缪身上最可爱、最英雄主义的地方。

01

加缪出身平凡,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大字认不得一箩筐。

加缪的祖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就连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在结婚证明上签字。

加缪的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孤儿院,少年时代,他逃离了孤儿院,到葡萄园当学徒工。

1913年11月,加缪出生。

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加缪才几个月,战争就离他们家越来越近,父亲也应征入伍。

不幸的是,刚入伍没多久,就受了伤,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此时的加缪,还不到一岁,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而加缪的母亲,也被这噩耗打击得病倒在床。

贫穷,疾病,这是加缪的幼年生活。

世界降下了这些苦难,贫穷,可多年后,加缪却回忆说:

世界不是我的敌人。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他生活在贫穷的年代,贫穷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他不愿意标榜贫穷,不愿把贫穷的人生当成自己的独特。

然而,他的童年生活,确实就是一个悲剧。

一个瘦弱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而这位母亲,身无分文,还因生病导致说话困难,不好找工作。

没办法,她只能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投奔娘家。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世界从来不考虑人的苦难,只是对一切冷眼旁观。

02

被逼无奈的母亲,带着孤苦无依的孩子。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回到了娘家,可是娘家也不富裕,生活清苦。

加缪的外婆,粗暴、傲慢、专横,对孩子们很严厉,恨不得所有孩子都出去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这是一个被贫穷困着的麻木的家庭,为了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不相信在阳光底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一切。”

一个贫苦的小男孩,因为有了阳光,有了大海,才能幸福地长大成人。

加缪很小的时候,陪伴他长大的,就是外婆的鞭子。

母亲出去工作,把加缪交给外婆,粗暴的外婆,总是用鞭子管教孩子,他和外婆顶嘴,被外婆拿着皮鞭抽打,母亲因为胆怯,只能呆呆地看着孩子被鞭打。

外婆还会当着客人的面问加缪,“你喜欢谁?你妈还是你外婆?”

不管母亲在不在场,加缪的回答都必须是外婆。

战争期间,母亲在一家弹药制造厂打工,后来因风湿病发作,失去了这份工作,又去给人做帮佣,凡是能赚钱的,什么都干。

加缪被认定为战争孤儿后,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善款,用于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还能享受免费医疗。

稍微大一点,加缪开始上学,读书,写字。

他身体羸弱,比同龄人要显得更加弱小。

他加穷,家里不仅没有书可看,就连加缪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只能等吃完饭才在餐桌上写作业,头上吊着油灯。

写完之后,作业本上不仅有他写的字,还有不经意沾上去的油污。

在学校里,加缪总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他缺乏耐力,从不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

他看起来柔弱,大家都叫他“贝贝尔”。

7岁时,他就想要成为一名作家。

10岁时,他举手投足之间,已有了一种高雅。

日后,他总是努力保持这种高雅。

人,不一定总能获得丰富的物质,但一定总能获得优雅丰富的内心。

03

贫穷,让有些孩子,不得不早早就背负起人生的责任。

加缪的哥哥,15岁就辍学打工,为了每月100法郎的差事,放弃了读书,因为家里需要这笔钱。

如果不出意外,加缪也是这样的命运。

这是外婆强悍的观念,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在她家里,人人都得干活,谁也不能例外。

幸好,加缪的老师觉得加缪是可造之才,他亲自与加缪的家人谈话,强调必须让加缪继续上中学。

正因如此,外婆才让步,让加缪继续读书。

上了中学,他在学校吃午饭。

可每次回到家中,就回到了那贫穷、肮脏、令人厌恶的地方。

一般人在贫困中看到的都是苦难,可加缪却说:

我的自由是在贫困中学到的。

他努力学习,可是他看到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学成后,当一个老师,这是一个贫困子弟最好的出路。

从15岁开始,每年暑假,他都去打暑假工,他干过很多工作,也得以早早见识了人生的复杂。

中学以后,加缪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踢足球。

然而,他个子比同龄人矮小,“一个三角小脸蛋,像杏仁似的两只大眼睛,长着两个调皮的小酒窝,一张爱开玩笑的嘴巴。”

他在同窗眼里,就是这个样子。

他也喜欢读书。

这时候的加缪,在属于自己的艰苦生活中,努力塑造自己。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他重大的一击,他患了肺结核这种在当时是不治之症的疾病。

咳着咳着,就吐血了。

他被送进医院,迷茫,恐惧,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少看书,他嘀咕着:

如果病不好?我将来做什么?

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将要告别从前熟悉的生活,投入到另一种未知的人生。

黑塞说:

上帝通过各种途径把人变得孤独,是为了让他们走向自己。

加缪,也在慢慢走向自己。

这条路,漫长,艰辛。

04

生病后,加缪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

医生委婉地宣判了他的死刑,对此,他无能为力。

只能对命运表示,“我不想死。”

疾病给他带来了恐惧,但也给他带来了时间,自从被迫进行长期疗养后,加缪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加缪的姨父,是肉铺老板,生活条件更好,为了养病,加缪住进了姨父家里。

得知加缪想写作,成为一个作家,姨父告诉加缪:

我用一星期的时间教会你肉铺的活,你可以挣到很多钱,这样你就可以随意去写东西。

可加缪不愿意走这样的路。

人生不是一个规定,而是一种探索。

在姨父姨母的照顾下,加缪的身体渐渐康复,他也重新走进了校园。

高二的时候,因为生病,他留级了。

在学校里,加缪穿着讲究,白衬衫,白袜子,带着宽边毡帽。

举止优雅,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他说话的时候,夹杂着当地方言,像意大利式的唱歌。

然而,在他优雅自如的举止下,掩盖不了嘴角流露出来的嘲讽,眼里闪着亮光,也散发出一种忧郁的感伤。

他和朋友们谈笑风生,幽默诙谐。

这让加缪成了校园里的名人。

他想成为作家,第一是要多读书,第二是要多经历,多积累生活的素材。

读书不用说,每天都在进行。

读书之外,加缪还去街头巷尾倾听人们讲话,聆听别人的故事,再把听来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

读得越多,看得越多,写作的念头,就越强烈。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他已经有些作品发表了。

人写得越多,往往对自己的反省也就会越多。

05

1933年,加缪上了大学。

家庭的经济能力,让他只能走到这里,剩下的路,他需要自己去走。

他决定,自己去挣钱,弥补费用的不足。

为此,他当过家庭教师,干过文字编写,甚至还替别人写信。

在大学里,加缪承认,尽管他努力想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可是却很难与他人拉开太大的距离。

然而,大家依然愿意把他当成领头羊。

加缪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从不设法吸引他人的注意,也不会费力博取别人的喜欢,不去讨好任何人。

有人说,他身上时时刻刻都贴着几个无形的字:禁止干涉。

当然,他也从不表露自己的贫穷,穿着得体,虽然只有一套浅灰色的西服,一双很旧的棕黄色皮鞋,

有一次,加缪抬起脚,朋友才发现,他那双鞋,鞋底磨得皮都翘了起来,穿着很不舒服。

但加缪说:

穿得不舒服总比穿得穷酸好。

尽管很穷,但加缪却努力把贫穷的影响从自己身上剔除。

人就是自己所展现的样子,此外,他没有别的样子。

在学校,加缪是好学生,专业成绩优秀,在校外,他有自己的唯美主义交友圈子。

他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作家。

为了超越平庸的生活,他选择了艺术,而且是多种艺术,他开始学习建筑、绘画、文学和音乐。

在这几种艺术里,他学得最好的,就是音乐。

然而,艺术不是用来背弃生活的,艺术不能无视生活,但它高于生活。

加缪也不想用艺术来背离生活,他努力寻求艺术与生活的和谐。

06

刚上大学时,加缪还给人生找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那就是追求学校最难追求的女生。

那个女生,是西蒙娜。

西蒙娜是个迷人的姑娘,追求者众多,她很少穿同一条裙子,而且裙子里面不穿任何其他东西。

大学第一个学期,加缪就成了西蒙娜最积极的追求者。

而加缪也比较幸运,抱得美人归。

1934年,加缪就与西蒙娜结了婚。

为了成为作家,他必须经历生活,必须穿越生活,从生活里吸收营养。

他在日记里说:

寻求接触,各种各样的接触,如果我要写人,我怎能离得开景色?

要写人,就必须先了解人。

要了解人,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然而,他看到了太多的悲伤和痛苦。

他加入共产党,成了一名共产党员,组建剧团,自导自演地进行宣传演出,第一场戏《轻蔑的时代》演出时,观众很多。

有人惊呼:

“这就是大师的杰作。”

他为何要加入共产党?他说:

我有强烈的愿望,希望看到使人类悲伤、痛苦的现象得以减少。

这是伟大的梦想。

然而,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现实并不美好,加缪的心里,现实是那么荒诞,荒诞得让人感到绝望。

心里感到绝望,行动却很积极。

因为唯有反抗,才有希望。

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命运让人绝望,可是人活着,必须对正常抱有希望。

加缪在日记里说:

与世界不分离,把生命置于阳光之中,一生就不会一事无成,无论遇到何种不幸和失望,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寻找接触。

无论世界怎样荒诞,命运怎样残酷,他必须去寻找希望,他必须开始反抗。

他的反抗,就是将世界的荒诞展示出来。

加缪身患肺结核,时常都担心自己因病而死,但活着的每一天,他都决定要活得充实。

他的充实,就是写作。

1937年5月10日,加缪的第一部作品《反与正》出版,印了350册,每本售价20法郎。

遗憾的是,这本书几乎没有卖出去,无人问津。

让加缪难受的是,他又开始咳血了。

焦虑,恐惧,悲观,笼罩着加缪,他甚至想抛弃尘世,离群索居,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求了。

但他的追求和责任感,让他没法真正的躺平和摆烂,他很快就自我鼓励说,不能这样继续继续下去。

要和疾病斗争,要继续写。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只有不断反抗,才有幸福的可能。

只有迎着荒诞,努力追求幸福,人才有幸福的可能。

07

《反与正》失败了,但加缪并没有放弃写作,而是投入到《局外人》的创作。

他将写好的稿子,念给同事听,声音低沉,充满磁性。

在《局外人》里,他将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巅峰。

然而,写作依旧不能给他带来收益,他带着妻子前往阿尔及尔,请所有认识的朋友帮忙找工作。

可是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只能摆地摊,卖二手货。

加缪就这样一边赚钱生活,一边写自己的书。

1941年,《局外人》终于创作完成,编辑一看,就意识到这是一部跨时代的作品,准备立即出版。

对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出版社预付五千法郎的版税,出版后一万册内提取百分之十的版税,一万册以上提取百分之十二的版税。

这本书出版后,加缪出名了。

彼时,已经成名的萨特读了《局外人》,在里面读出了存在主义的味道,把加缪当成自己的同道。

随后,《西西弗神话》也被出版了。

加缪出名了,但他的生活,依旧艰难,而他的病,竟再一次发作了,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完了。

但他还不想死,他还有作品没写(作家的作品是写不完的),他需要更进一步。

这个作品,就是《鼠疫》。

《鼠疫》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加缪自己也深刻地意识到了。

他还决定,思想必须有所进步。

加缪一直告诫自己,必须与思想紧密贴近。

《局外人》描写人赤裸裸地面对荒诞。​

《鼠疫》描写的是面对同样的荒诞个人更深刻的观点。

于是,鼠疫有了反抗,面对鼠疫,最先反抗的是医生,后来聚集了一大批反抗的战士。

他们成功了战胜了鼠疫,鼠疫之中,人们重新发现了爱,但鼠疫过后,生活再一次回到往昔。

人生是一场疾病,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学会与疾病共存。

08

成为作家后,加缪原本想卖书为生。

可实际上,卖书所得,还不够生活,他只能干些其他的工作。

为了身体,他必须进行疗养,每天只能抽4根烟,并且还不能喝酒。

这对加缪来说,跟苦行没什么两样。

有时候,他独自一人生活,没有听他说自己,他就只能在日记对自说自话。

“面对创作,作家不应谈论自己的怀疑……永远不要谈论怀疑——不管是什么样的怀疑。​”

面对疾病,他也抱怨说:

并不是我抛弃了人和物(我做不到这一点)​,而是物和人抛弃了我。我的青春正离我而去,这就是患病。

然而,人活着,不仅要面临自身的苦难,还要面临者世界强加给自己的苦难。

战争,让无数人颠沛流离,加缪也在流亡的队伍之中。

加缪说:

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为了活得正常。

为了活下去,加缪还做着各种工作赚钱。

面对这种必须不断赚钱的人生,加缪也在努力做自己,他必须做自己,因为他说:

一切向钱看的人生,跟死了没什么两样。

人的眼里,不应该只有钱,还应该有这个世界的荒诞和美好,反抗和希望。

所以,即便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他也没有因为钱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继续创作。

有时候筋疲力竭,劳累不已,他只能抱怨说:

我没有足够的钱,我累极了。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版后,名声如日中天。

那时候,加缪和萨特相交甚密,他们一起玩,一起喝酒,喝醉了,各自展现才华,萨特像乐队指挥者,加缪用锅碗瓢盆来表演,如大军行进,最后还展现了灵魂舞蹈。

有人说萨特坏话,加缪就维护萨特。

这时候的他们,是知交,人们也把加缪当成存在主义者,当成萨特的追随者,但加缪说自己不是。

他不愿跟随谁。

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

09

巴黎沦陷后,加缪在被占领的巴黎,加入《战斗报》,写文章,呼吁人们反抗。

反抗一切不正义,反抗一切荒谬。

他说:

一个渴望生活的人,不应该等待别人给他带来自由,他们得自己争取自由。

自由,必须自己去争取。

在他看来,对自己所处的境况感到悲哀,却不反抗的人,都是懦夫。

懦夫使自己成了懦夫,反抗让自己靠近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他是矛盾的,他的行为是积极的,但他的内心,也充满悲观。

他感慨说:

对人类境遇抱有希望的,是疯子。

他还说:

保持天性,但要戴上面具。

《鼠疫》出版后,加缪的名气也更大了,他进入了世界,成了世界性的作家。

他有了钱,有了名声。

但他开始让自己淡出公众视线,他说:

我从这个世界上隐退。

倒不是因为那里有我的敌人,而是因为那里有我的朋友,也不是因为他们照样说我的坏话,而是因为他们把我看得过于高大。

这是我无法忍受的谎言。

他走出公众,带着家人旅行,他的妻子,他的双胞胎孩子。

他继续写作,《反抗者》出版后,他成了很多人的敌人。

他反抗荒谬,这是他的哲学。

忍受荒谬,是最荒谬的。

别人觉得,他特立独行,狂妄自大。

然而,加缪觉得,他只是对一些荒谬之事难以容忍,他看不惯文学界的俗气,看不惯巴黎社会的肤浅,看不惯世界的荒谬。

于是,他成了反抗者,反抗者就是一直在反抗的人。

《反抗者》出版后,加缪和萨特的关系,走到了尽头,两人断交。

但加缪觉得,他要追随真理,而不是追随其他,他说:

如果最终我认为真理在右边,我将站在那一边。

他不断反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57年,加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文学创作者的肯定。

得知获奖的消息时,他简直不敢相信,因为他还太年轻。

拿到获奖奖金后,他决定给自己买一套房子。

朋友开玩笑说:

“您不是说过,有间旅馆客房就心满意足了吗?”

加缪笑着说:

“我说过我想死在客房里,而不是在那过日子。”

获奖让他愉快,却也给他痛苦,因为此时的加缪,也担心自己文思枯竭,写不出东西。

他开始构思作品《第一个人》,他觉得,这将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恰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他也要有一部自己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

按他的预测,这部作品将在1960年到1965年。

他参与一些讨论会,人家指责他前后矛盾,因为他曾说过自己不参与讨论。

但加缪怼:

“我也有进化的权利。”

他一直在创作,《第一个人》密密麻麻地写在稿子上,他连题词都想好了了,那就是:

“献给永远无法阅读此书的你”。

1960年1月,加缪乘车回巴黎,因车祸去世。

《第一个人》永远也无法完成了。

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除了一些小物品,还有一大堆稿子,就是《第一个人》的手稿。

加缪去世的时候,还不到50岁。

他曾说过: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愚蠢的了。”

所以,他开车很小心,速度不快,然而,上帝还是用最荒谬的方式,拿走了他的生命。

这就是荒诞。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

10

世界是荒诞的。

人生是痛苦的。

所谓荒诞就是:

“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 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

这就是荒诞。

有些人默认了这种荒诞,这就更加荒诞。

然而,总有些人在反抗,就像加缪说的: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一个对荒诞永远在反抗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真正的失败,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荒谬处境开始认命的时候,只要还在反抗,就是不可战胜的。

我喜欢加缪,他虽然认识到世界的荒诞,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好。

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对荒诞感到正常的,是庸人。

对荒诞感到绝望的,是懦弱者。

永远反抗荒诞的,是勇者。

加缪是勇者,生活在庸人和懦弱者之间,最后死于荒诞。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3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