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人生最大的愚蠢,是困在世俗的“规矩”里

幻翠聊文化 2024-09-07 22:42:39

在这个被焦虑不安、恐惧、标准、规矩充满着的世间,人生早已被五花大绑,像个木偶,提线而动。

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

有个人走着走着,突然看见自己留在路上的黑影,以为遇到了鬼,被吓得魂飞魄散,拼命地跑。

可是怎么跑,影子都跟着他。

最后,这个人累死了。

累死他的动作,是奔跑,但让他去奔跑以至于累死的,是他的观念。

我们也在不停地跑,我们的身后,也有一些“影子”在追逐着我们,让我们不敢停下来。

房子、车子、孩子、婚姻、父母,社会的看法。

这些东西,吓得我们不敢停留,不断奔跑,但我们跑得再快,这些东西都像我们的尾巴一样,紧追不舍,不是它们要追赶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拿起了它们。

人是被观念豢养的动物,我们在自己的观念里行动,在自己的观念里活着,任由自己的观念塑造自己。

观念才使人不自由。

这个时候,如果你有缘读到《庄子》,就会发现,这位几千年前的前辈,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战事不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但庄子却活成了最懂逍遥的人。

他自由自在,不在乎世俗的规矩,人人都求有用,他却看到了无用之用。

当人们都执着于社会观念下的成功失败,他却自个儿走了出去,走出了社会观念下的“小我”,在一片更大的天地里遨游。

01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从无到有。

作为一种受造物,人这一生,真的很悲惨。

在《齐物论》中,庄子讲: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就是说,人这一生,一旦变成形体,有了生命,形体就一直在损耗,直到生命终止方是解脱。

人们和外物接触,相互摩擦伤害,驰骋追逐于是非名利之间,不能停止。

可悲啊!

他们终生劳碌奔忙而不见成功,一生疲惫痛苦却不知为何而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可悲啊!

这样的人生,虽然活着不死,可是又有什么意思呢?

等到形体消损,人渐渐变老,人们的心神,也差不多消耗完了。

真是可悲啊!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们的观念,受限于此,人们的认知,并没有跳出身边的事物和人的限制,看不到更远的地方,无法理解更美好的东西。

南郭子綦正在静坐,仰头朝天,缓缓呼吸,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忘了自身的存在。

颜成子游问他:

这是为何?

难道人的形体可以像枯槁的树木?人的心神可如死灰?

今日的南郭子綦,与昔日的南郭子綦,看起来大不相同啊!

南郭子綦说,今日的我,丢弃了从前的我。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知都是有限制的,听过人籁的人,不一定听过地籁,听过地籁的人不一定听过天籁。

可人们的认知,往往又决定了他们能看到的东西,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

普通人的认知,围绕着身边的事物,被吃喝拉撒名利金钱所引导,一辈子忙忙碌碌。

厉害一点的人,能意识到名利、金钱、物质这些东西的不稳定性,转而寻求内在的丰富和智慧。

但最厉害的人,却是跳出了思维限制的人,他们安时处顺,顺应自然,已经看到了“道”,于是,所作所为,都是“道”。

02

天生万物,万物平等。

可是人,最是自以为是,最喜欢树立标准,最喜欢建立规矩,给其他东西贴上标签,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有用,那个没用。

成功的东西,受到追捧,有用的东西,受到青睐,而那些没用的,只能被嫌弃。

魏王送给惠子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出了葫芦,可是奈何葫芦太大了,用来装东西,不牢固,用来舀水,又太大。

无奈之下,烦恼的惠子,将葫芦砸了。

他还向老朋友庄子抱怨说这么大的葫芦根本没用,结果被庄子嘲弄了一番。

这其实就是人给自己挖的坑,思维上的大坑。

他们把事物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然后追求有用,摒弃无用。

可是对葫芦而言,它只是长成那样,从未想过自己有用无用,它只是自由自在地长。

这就是人类认知上的限制。

和天地比起来,个人实在渺小,个人的认知,其实也只是个人的“偏见”。

庄子说: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被自己的认知捆绑着,心灵闭塞如同被绳索捆绑着。

认知层次越是低下,所受的捆绑越是严重,束缚也就越多。

庄子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用自己的成见作为看待事物的标准,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聪明的人有,愚蠢的人也有。

既然如此,谁又能真正辨明,究竟是谁的标准才是好的呢?

所以,活在各种标准之中,就相当于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等于用他人的标尺,衡量自己的人生。

如此人生,哪有自由可言。

03

在这世间,究竟有没有一个东西,值得所有人去追随?

答案是,有的。

是什么呢?

就是庄子所说的道。

这世间之所以有好坏、真假、是非这些标准,都是因为道被遮蔽了。

庄子说: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人们给了事物彼此的角度,从彼方角度,看不到此方之是,大家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彼与此,是相对的,是共同促进和成就的,规定了此,也就规定了彼,可事物都是随时生灭,有被肯定的一面,就一定存在被否定的一面。

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是与非都是因为双方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看到这种限制,因此,他们不住于是非观念,而是观照事物本然。

这就是顺应自然。

可是这世间大部分人,都活在是非好坏的标准里,肯定这个,否定那个。

而有些人,努力去寻求一致,耗费心力,却劳而不获,最后才发现,是非审之于心。

人们为了是非对错,争来争去,最后,争胜了的,开开心心,争败了的,痛苦不快。

争来争去,对的始终是对的,错的却不一定是错的,万事万物的对错,其实就看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争来争去,真的没什么意思。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世间万事,本来就无好无坏,只是自然存在而已。

人们争来争去,受苦的,反而是人。

因此,不如什么都不想,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万物,如其所是,不加评判。

如此,方是大自在。

04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乎对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局部,看不到整体。

庄子讲过讲过一个故事。

他讲的是一个养猴子的人,和猴子的故事,可是我读后,感觉特像今天的人们。

养猴人给猴子分食物,对猴子说:

早上三升,晚上四升。

猴子一听,都很不乐意,觉得少了,所以都很愤怒,龇牙咧嘴。

养猴人改口说:

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猴子一听,都高兴了。

你看,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觉得这群猴子太傻,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一天下来,都是一样多的。

可猴子的喜怒,却很明显。

从整体来看,喂的食物总量,根本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

这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那些能影响你,让你愤怒不已的事情,当你从一个更大的角度去看,它就不会让你愤怒,当你将时间拉长,你发现你所谓的大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角度,你还会为之感到烦恼吗?

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人们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悲伤,成功了就开心,失败了就痛苦。

然而,对宇宙来说,你得了,别人就会失去,你成功了,就标榜着别人的失败,所以,它是平衡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得失,只是从这个形态变为另一个形态,从这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通达智慧的人都知道,万物通而为一,因此不再困于自己的成见,他们顺应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

05

真正厉害的人,都很自由。

让万物是万物,让自己是自己,而不会无知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

在庄子看来,最厉害的人,就是意识道宇宙初始,本无万物的存在,一切都是无,归于混沌。

这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其次,认为有万物的存在,但万物平等,未曾有分别限定。

再次,认为万物有界限差别,而不曾有是非差别。

是非之差明显了,人困在是非之中,道也因此有了亏损。

道之所以会有亏损,是人的偏爱导致的。

然而,天下万事万物,果真有成与亏吗?果真无成与无亏吗?

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施靠在梧桐树下与人雄辩,他们三人因此获得极大的名声,是才智的顶峰体现。

这三人,只是因为各自有各自的爱好,并在此走出了一段距离,可他们竟想因此在别人面前炫耀,想让别人都了解自己。

奇怪的是,惠子辩论的那些东西,可能他自己都没真正明白,终生迷于辩论,却不能真正得道。

这样能算是成就吗?

这样能说不是成就吗?

就看从什么角度看。

庄子说,那些迷乱人心的炫耀,是真正厉害的人所摈弃的东西。

真正厉害的人,不用个人的才智炫耀于人,而是跟随事物的自然规律。

他们顺应自然,不被人为的规矩捆绑。

06

而今,我们这个世界,知识泛滥,随便打开手机,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就是铺天盖地的知识。

然而,人们即便有了很多知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知识只是技能,真正能让人活好的,是智慧,智慧靠近道,靠近本质,能让人活得宽阔。

人的知识,很多时候,就是人的偏见。

啮缺问王倪:

你知道万物共有的标准吗?

王倪说:

我不知道。

啮缺疑惑不解,王倪便解释了一番,大多数人所谓的知道,都是充满限制的。

几乎每个人都会知道,人长期睡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病,可是泥鳅呢?终生生活在烂泥里。

人在高高的树上,会觉得不安全,可是猿猴也会这样觉得吗?

人、猿猴、泥鳅,这三者到底谁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好呢?

毛嫱、西施,这是人们眼中的美女,可是鱼见了,会快速潜入水底,麋鹿见了会赶紧溜走。

毛嫱、西施、鱼、麋鹿,到底谁才知道什么是天下真正的美呢?

所以,人的很多认知,都是充满局限的,都是自以为的。

所谓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都是人基于自身认知的判断。

对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是好的,也没有什么是坏的,万物存在,便是平等。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凡是存在,皆为一体。

07

社会一旦标榜成功,非议失败。

很多人就学会了争,因为人人都想处于成功者的位置,没有人愿意当一个失败者。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可是,胜了的人,就真的是对的吗?输了的人,就真的不对吗?

可能大家都是错的,也可能大家都是对的。

这对错又找谁来判定?找与其中一方观点相同的人,既然相同,那就不能做到不偏不倚,就有偏爱,还怎么判断?

找与争论双方都不一样的人来判断吗?既然都不一样,又根据什么来判断?

所以,没有谁能真正评判谁是谁非。

因为要评判谁是谁非,就要有所凭据,可事实上,万物既然都没有好坏之分,就没有可凭借的东西。

在《齐物论》里,庄子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他感觉快意极了,都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

不一会儿,庄周醒了,发现自己又分明就是躺着的庄周。

庄子寻思,到底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可庄周与蝴蝶,必然是有所不同的。

这就叫物化。

人与万物,不分你我,没有分别。

事实上,人生一场大梦,我们自己在做梦,醉生梦死,也许,我们也只是别人心中的梦,在梦里争对错,怎么想,其实都是好笑的。

更可笑的是,我们却只能抓住这梦一样的存在,反而忽略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然而,又何必笑呢?

宇宙太大了,它自身又太圆满丰富,我们在它中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它所允许的。

08

人这一生,其实都在为自己的观念服务。

热爱名利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世间争名逐利,一辈子都忙碌于其中,只知道为了名声在努力,却从未考察过为何会有这样的追求和想法。

热爱金钱的人,为了金钱,一辈子奔波劳累,只要得到了金钱,就觉得一切苦都值得,可大多数人即便劳累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他自己的观念在作指导,可大家都只知道向下去努力,却不知道怎样向上取考察这些观念是怎么来的。

观念就像一个笼子,人就是被养在这个笼子里的动物,活动范围,就是观念的笼子,一辈子任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观念。

可是,你可曾考察过,那些指导你的观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约定俗成?是潜移默化?是主流思想?是传统和习惯?

若是不去考察这些观念,我们就只能听凭它的指导,做观念的奴隶,却不知道为何要这样。

当然,就算考察了,也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但若不能走出来,走出这种观念下的小我,依然还是观念的奴隶。

走出观念的束缚之后,是什么样子呢?

庄子很穷,就算去觐见魏王,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魏王都觉得庄子太穷困潦倒了。

可庄子却不觉得,他说只是生不逢时。

庄子看到了了人生的苦闷和短暂,但他并没有对人生绝望,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热爱这人生。

世间笼罩着的观念,束缚不了他,要求不了他,他跳出了世俗的观念,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时至今日,在这个处处都被观念捆缚的世界,庄子就是一盏灯,带我们去看到观念之外的世界。

人生是一片旷野,人,不要满足于观念豢养的动物。

文|不有趣灵魂

2 阅读:81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