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但是!平等条约咱可得认,列强们你们可不能不认账。
比如《斯瓦尔巴条约》,估计连北洋政府自己都会不想到,当年被洋鬼子硬拉着摁下的红手印。
没想到一百年后,竟让自己成了中国极地科考的探路者,还使得中国在北极圈内拥有了一块海外飞地。
【意外之喜】
《斯瓦尔巴条约》最近一次引发热议是在去年5月,当时北极圈内一块面积约60平方公里、价值3亿欧元的私人土地挂牌出售,几位中国买家迅速表达了购买意向。
这块土地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拥有5公里长的海岸线,遍地都是壮丽的高山冰川,是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
虽说买家有意,可卖家却被挪威政府给拦截了。
当时挪威贸工部长梅塞特公开表态,称这块土地没有挪威当局批准,不得出售,也不得进行任何协商。
挪威总检察长随后下令,要求持有该土地的挪威公司取消出售计划。
为什么中国买家敢对挪威的领土提出购买意向?人们深挖一下这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一百年前的一纸条约。
1920年,巴黎举行了一场事关北极权益的重要会议。
当时的挪威、美国、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齐聚一堂,共同签署了一份名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国际协议。
这份条约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主权,但同时规定所有签约国都享有在群岛从事经济、科研等活动的平等权利。
谁也没想到,五年后的1925年,一个与北极看似毫无关联的国家加入了这个条约——当时的中国。
其实这次加入,中国完全是被动的,当时法国为了增强在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急需拉拢更多国家加入条约。
于是,法国政府派出外交代表,专程来到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北京,向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发出邀请。
当段祺瑞接到这份邀请时,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据当时留存的官方文件记载,他立即命人取来世界地图查看。
这块位于北纬78度、离中国本土足足三千多公里远的极地领土,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似乎没有任何交集。
在段祺瑞看来,这简直就天上掉馅饼一样,这么多年了中国一直割地赔款,还是头一次碰上帝国主义做慈善的。
但在深思熟虑后,段祺瑞政府还是接受了法国的邀请,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不考虑什么阴谋论的东西了。
1925年7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
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无人知晓中国拥有这样一份重要的国际条约。
直到1991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高登义应邀参加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在斯瓦尔巴群岛上,他先是从一段短暂的博物馆录像中瞥见中国是条约签约国,后来又在挪威教授Y·叶新赠送的《北极指南》中找到了确凿证据,这个意外发现立即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
这份尘封已久的条约,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翻开厚重的条约文本,其中规定的权利令人惊喜。
【条约权利】
根据条约,中国公民不仅可以自由进出斯瓦尔巴群岛而无需签证,还能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从事科研、经商、资源开发等各类活动,享有与其他签约国完全平等的权利。
斯瓦尔巴群岛为什么如此特殊?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内,距离北极点1750公里,与挪威本土和北极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整个群岛总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海南岛的1.8倍,但常住人口仅3000人左右,大多集中在首府朗伊尔城。
这里不仅是人类文明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之一,更是一片战略要地,谁控制了斯瓦尔巴群岛,就等于掌握了从北大西洋进入北极的咽喉要道。
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斯瓦尔巴群岛还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
早在1900年,人们就在岛上发现了大量煤矿,如今,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发现《斯瓦尔巴条约》后,中国政府迅速行动起来。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2001年,一个重大突破传来——挪威驻华大使馆正式发出邀请,欢迎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2004年夏天,中国在群岛新奥尔森地区建成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这座凝聚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心血的科研基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北极科研的国际舞台。
更重要的是,北极地区蕴藏着惊人的资源财富。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最新统计,这片区域储存着全球13%的未开发石油和30%的天然气,以及储量极其丰富的煤铁和稀有矿产资源。
历经十余年,中国迎来了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里程碑。
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利用北极的政策主张,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要追溯到近百年前那份被尘封的《斯瓦尔巴条约》,以及段祺瑞政府那次看似平常的签字。
如今,这份近百年前的条约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虽然挪威政府阻止了中国买家购买私人土地的意向,但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合法权益依然受到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