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权是如何作死的?逼得日本男性躺平摆烂,不结婚不恋爱

昭华文使 2025-02-19 18:30:55

众所周知,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就生育率极低,大量男性摆烂不结婚,因此衍生出了“废宅文化”以及发达的二次元和色情产业链。

然而归根结底,这一切是由日本上个世纪的那场女权运动导致的。

()【社会让步,女权“得寸进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彼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工业生产指数连年攀升,日本企业纷纷跻身世界500强,东京股市屡创新高。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子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名牌私立大学也开始大规模扩招女性。

数据显示,1980年日本女性的就业率首次突破50%,其中超过三成的女性担任管理职位,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女性白领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济独立带来的是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根据当时《东京时尚》杂志的调查,在银座、新宿等繁华地段工作的女性,月均消费达到60-100万日元。

这个数字令人咋舌:用万元大钞打车已是常态,在米其林餐厅用餐时会选择加金箔的特制料理,周末必去银座血拼几个小时。

奢侈品店的金主也从原来的男性企业家转向了这些独立女性。

同一时期,日本女性的政治影响力空前,1985年,日本国会女性议员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据了将近15%的席位。

这些女性议员积极推动立法,为女性权益发声,一系列法案相继出台。

例如《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明确规定同工同酬,严禁就业歧视;《育儿休假法》保障了女性的生育权益;甚至连过去被忽视的职场性骚扰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

这些诉求本无可厚非,可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一些矫枉过正的要求也陆续开始出现。

不仅将女性婚假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半年,产假也从42天延长到一年;

更有甚者,规定企业不得安排女性加班,节假日加班需征得本人书面同意,且薪资不得低于平日的3倍。

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是在维护女性权益,但实际上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样的岗位,用男性可以随时加班,用女性就要考虑诸多限制,成本差异太大了,钱少事多,还真怪不得日本社会就业歧视。

社会让步,女权得寸进尺,从最开始的追求平权,逐步转变为了无理取闹,这就不得不提到1991年发生在日本的两起轰动全国的事件。

在大阪,一名上班族在早高峰拥挤的电车上不慎碰到一名女性的肩膀,那名女性立即报警,并以性骚扰罪名将其告上法庭。

虽然最终因证据不足被判无罪,但这名男性却因舆论压力失去工作,家门口每天收到恐吓信,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大阪。

尽管邮件内容清一色是工作安排,这位主管最终还是被迫辞职,公司为避免类似事件,随后出台规定:主管给女性下属发送邮件需抄送人事部门。

这两起事件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一些人开始警告,这种极端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年轻女性中引起强烈共鸣,银座、新宿等商圈的高级餐厅里,常常可以看到女性一周内与不同男性约会的场景。

比较戏剧的是,这场狂欢才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了,就在同年下半年,日本经济泡沫轰然破裂。

()【泡沫破碎,社会剧变,女权失势】

日经225指数走出了令人胆寒的下跌曲线:4月突破38000点创下历史新高,到12月跌破14000点,短短8个月暴跌超过60%。

索尼、松下等日本标杆企业股价腰斩,大量中小企业陷入破产困境,裁员潮如海啸般袭来。

在这轮裁员中,女性是最脆弱的群体,数据显示,1992年至1995年间,日本女性失业率从2.2%飙升至4.5%。

其中,年收入超过500万日元的高收入女性失业率更是突破8%,曾经出入高级餐厅、百货公司的白领丽人,有的沦落到在便利店打工维生。

而在男性这边,对婚恋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00年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5-35岁适龄男性的结婚意愿仅为38.7%,创下历史新低。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剧变,在8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为了撬动女性消费,不遗余力地放大女权议题。

然而,当经济基础动摇时,这种建立在高消费之上的权益诉求就像空中楼阁,轰然倒塌。

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女权运动陷入全面衰退,曾经风光一时的女权组织纷纷解散,连办公场地的租金都交不起。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原本的女权支持者也开始转向。

最终,这场始于经济繁荣、终于泡沫破灭的运动,不仅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反而加剧了社会性别对立,导致了低婚恋率、低生育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前车之鉴啊……

参考资料:

0 阅读:55

昭华文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