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放走刘邦”这个话题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项羽追求的是霸业,把自己定位为诸侯,当刘邦表示臣服后,自然并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当中,因此放过了刘邦。
同时,因为项羽宅心仁厚的性格与仁义的心理,也让项羽不忍心伤害昔日同袍。最后处于军事角度考虑,杀害刘邦不仅会出现反秦军力逆转,而且还会造成反秦联盟的破裂,因此也不可能杀掉刘邦这个重要的作战伙伴。
关键词:鸿门宴 刘邦 项羽 霸业 心理
关于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许多学者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因为其性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以至不听范增劝告,放虎归山。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自刎乌江,留下惨痛的历史教训。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性格决定成败”。
然而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仔细研究后,对此说法不禁提出质疑,认为项羽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项羽的政治理想与追求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其实是项羽的政治理想与追求是“霸业”,及延续春秋五霸之业,九合诸侯号令天下。
所谓霸业,指东周初年,王室势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各诸侯纷纷扩张自己的地盘,甚至假天子之命,来攻打其他诸侯国,干涉别国内政。
郑庄公最先起来争夺霸业,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
赵岐在《孟子·告子下》注曰:“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虽处南方蛮夷之地,但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大败晋军,问鼎中原,成就霸业,楚庄王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受国家与家族的影响,因此选择了“霸业”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
公元前2年,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之战大获全胜。
破秦军后,项羽召见各诸侯,诸侯见他时“入辕门,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自此,项羽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更立沛公为汉主,主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主,都废丘;词马欣为塞王,都栎阳……”
这些行为依然是一副春秋霸主的派头,从中也不难看出,项羽的政治追求就是“霸业”。
鸿门宴上,刘邦没有显露出明显的称帝企图,表示自己先行领兵进入咸阳是为了恭候项羽的到来。
派士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并明确表示自己臣服于他,并承认项羽反秦盟主的地位。
既然刘邦承认了项羽的霸主地位,臣服于他,项羽也就将刘邦看作是自己手下的一般诸侯,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家诸侯痛下杀手。
刘项之争的实质就是“帝业”与“霸业”的冲突。
刘邦选择的是“帝业”,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而项羽选择“霸业”代表的旧贵族的利益,是历史的逆流。
项羽“霸业”的政治理想落后于时代发展,注定被历史所淘汰。
项羽的仁义心理秦朝末年,沿袭春秋战国的风气,时人普遍遵守“义”这一准则。
例如,张良曾经救过左尹项伯(项羽的叔父)一命,当项伯听说自己的侄子项羽要杀掉刘邦时,立即“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并“欲呼张良与俱去”。
即使分属敌对阵营,也要项伯也要坚守义道,也足以可见“义”对时人的影响之大。
且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楚国项氏大族,在这个大宗族中,项羽自然从小便受到“义”思想的熏陶,养成了诚信守义、知恩图报的品质。
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虽说项羽的功劳大,但确实是刘邦先入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确实应该称王。
项羽如果在这个时候杀了刘邦,名不正则言不顺,那就会将自己置于“不义”境地。
且楚怀王不仅是当时反秦联盟的盟主,还是是原楚王室嫡系后裔,有相当高的威望,公然杀害刘邦,就是公然背叛楚怀王,违背君臣之意。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虽然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但也元气大伤,他的嫡系部队江东子弟阵亡者不在少数。
项羽击杀宋义就已经引起了怀王的猜忌,只是碍于天下未定,需要项羽这一人才,才迟迟未对项羽动手。
一旦项羽背上“不义”的罪名,怀王就极有可能在项羽苦战之后乘胜追击,击杀项羽,造成反秦联盟的崩溃。
因此,为了维持君臣关系,实现自己的霸业,同时不给自己招致祸端,项羽在鸿门宴上并没有击杀刘邦,反而是放走了他。
其次,项羽与刘邦于项梁起事开始,便并肩作战,共抗秦军,有着过命的交情,杀刘邦,实属有违同袍之义。
二人曾联手攻取襄城、城阳、雍丘、外黄……他们共击秦军,出生入死,
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项羽认为刘邦有恩于项氏家族,况且刘邦主动提出放弃关中约定,表示臣服于他,如果此时项羽再杀害刘邦,便要背负杀害同袍的罪名了,实属没有必要。
项羽的“义”还要和“仁”联系起来。项羽为人宅心仁厚,正如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
但要注意,项羽的“仁”并非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妇人之仁。
在鸿门宴上,刘邦言语谦和,诚惶诚恐的谢罪,诚心诚意的解释,处处表示顺从,依然一幅部下之态,且也没有阻碍项羽霸业的实施,项羽有什么理由要杀掉刘邦呢?
项羽的军事考虑首先,项羽虽然大败秦军,入主中原,但是四海未平,杀刘可能出现反秦军力逆转。
项羽大业初定,但天下未平,秦军旧部仍有残留,各个诸侯虎视眈眈,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其部下一定会为他报仇,到时候两大军事集团斗的你死我活,而其他诸侯与秦军残存旧部自可以坐山观虎斗,在项刘集团筋疲力尽之时直接出击,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再者,刘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刘邦了,刘氏集团的力量不容小视。
刘邦手下的秦军让项羽不得不忌惮。
当时,刘邦手下已有十万兵马,部分人员还是入关后征集的秦人,秦人民风彪悍,骁勇善战,时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并且,巨鹿之战后,不少秦军投降项羽,但秦军经常挑起事端,与诸侯军产生摩擦,因此项羽不得不滥用暴力,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所以秦人十分记恨项羽。
刘邦善于用人,有一批誓死效忠的人才。不仅有骁勇善战的将帅,有运筹帷幄的智囊团,就连出身草根的兄弟也能力出众。
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追随,堪称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其最强靠山。
俗话说得人心者的天下,刘邦深谙这一道理,他不仅没有杀掉亡国之君秦王子婴,并与关中父老乡亲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并“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因此深得民心,以至于“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甚至“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反观项羽,不仅军队元气大伤,缺少得力干将,还不得民心。
虽羽兵“四十万, 号为百万”,但刚刚结束激战,元气大伤,士兵死的死伤的伤,十分疲惫,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再战之力。
且项羽刚愎自用,人才不济或不能尽其用。文官范增不受信任,武官人才稀少,多为项羽阻挡一面,陈平、韩信不被重用,才华与抱负在楚营得不到施展,转而投靠刘邦。
项羽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关中百姓惧怕不已,哀声怨道,苦不堪言。
从军事角度考虑,此时项刘军事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项羽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杀害刘邦,搞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失去了一股抗秦的中坚力量,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而且害怕刘邦带领关中子弟奋起反抗,出现反秦军力逆转,到时候诸侯反叛,秦军复仇,怎么想都得不偿失。
结语将以上诸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并不是什么妇人之仁、政治短视,而是基于诸多方面理性考虑后的结果。
总之,项羽的失败不能全然归咎于放走刘邦上面,站在两千年后重新审视这场鸿门宴,或许你会改变想法,对项羽做出全新的认识。
-END-
【文|南风】
【编辑|长庚】
参考文献:
[1]王楠.从人性的角度谈项羽于鸿门宴放走刘邦的原因[J].大学,2021(01):58-59.
[2]王连龙.鸿门宴酒香飘千古 楚霸王心机费参详——浅谈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J].中学语文教学,2011(11):37-40.
[3]邢怒海.试论刘邦、项羽的战略政治理念之冲突——从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说起[J].许昌学院学报,2009,28(04):90-92.
[4]薛权开.项羽缘何放走刘邦[J].华夏文化,2002(02):9-10.
[5]蔡伟.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新说[J].书屋,2002(06):61-64.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