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蒋介石和毛主席分别都是如何回应的?

同巍聊历史 2023-07-26 17:24:08
引言

1937年的12月13日是无数国人无法忘记的一天,无数鲜活的生命伴随着千年古城南京失守而逝去。

来自地狱的日寇悍然将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在烈火和哀嚎声中将南京的河水染成鲜艳的红色。

根据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的广泛调查(经由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定),在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

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南京大屠杀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在那之后,国共双方对其做出的反应却鲜有人知。

今天,我们一探究竟当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入重庆和延安后。蒋介石和毛主席分别是什么反应。

复杂的国际形势

在阐述国共双方对于南京大屠杀做出的反应前,简单介绍南京大屠杀后当时的国际形势。

英美国际方面,对于国军政府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感到十分的失望,同时对南京大屠杀感到震惊。

《纽约时报》更是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南京被攻占是中国遭受的最重大的失败,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最悲惨的军事溃败之一。”

不难看出,国民政府正在消耗国际对于他们的信心。

同一时间在中、日和谈的谈判桌上,日本在原有基础上更是提出要求中国承认“满洲国”,而且在内蒙古和华北地区建立新的亲日政权。

同一天,在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后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最终,在1938年1月16日,日本公开声明,它将“从今以后停止”与蒋介石“打交道”。

这是一个不可收回的声明,这是一个真正没有退路的临界点,抗战也成了国民政府唯一的选择。

苏联方面则是为数不多认为中国战场仍有希望的。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曾请求苏联参与战争,被斯大林礼貌地拒绝了。

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苏联都对国民政府给予了帮助,没有苏联飞行员和飞机支援的情况下,日本人很可能已经享有完全的空中优势。

综上,在南京大屠杀后国民政府普遍被看衰。重压之下,此时的蒋介石会作何反应呢?

国民政府战略撤退

1938年1月,蒋介石发布元旦抗日宣言。随后,大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传到了重庆。

对此,蒋介石表示可以争取广泛同情,要求“国联”和英美实施对日制裁。

南京大屠杀持续大半月后,蒋介石接到了大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一时间国军上下震怒不已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首度公开回应南京大屠杀事件。

同天晚上,蒋介石在日记中如是写道:倭寇在京之杀与奸淫未已,彼固潜入深淖进退维谷,而我同胞极残是矣。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彻底放弃与日军和谈的希望,但尽管国民政府上下一致谴责和愤怒。

面对如虎狼般狠戾的日军,一线的实力不足直接导致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

从战略上说,此时的撤军并没有问题。但此举无疑伤害了国内社会各界对抗战和蒋介石政府的信心。

蒋介石也深知此举会被社会各界口诛笔伐,重压之下,他选择再次向国际寻求帮助。

一方面,他派遣宋美龄到华盛顿继续协调国际舆论,希望英美出面帮助遏制气焰嚣张的日本,拖慢日军推进的速度。

另一方面希望苏联能出兵援助。但此时的斯大林方面,紧张的苏德局势已经令他焦头烂额,他只希望中国战场上蒋介石可以拖住日本,出兵援中更是无稽之谈。

宋美龄抵达华盛顿后,通过自身的外交魅力不断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又以日军奸诈、残忍,继续争取欧美的援助,但并未得到英美国际实质上的帮助。

蒋介石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回应显然满足不了中国各界爱国人士,国民政府的信用也在进一步地缺失。

但好在蒋介石也吸取了南京撤兵的失败经验,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都有优先保证了百姓的安全,有效地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延安的愤怒

在蒋介石为想方设法缓解舆论压力的同时,延安方面也收到了南京大屠杀令人悲痛的消息

1938年,在延安红色根据地党中央最高会议上,朱德激动得攥紧拳头,周总理眼含热泪。

毛主席用不容置疑的声音说道:“必须让日寇血债血偿!”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行径让党内成员感到无比悲愤,就连一向以仁厚闻名的朱德都气得暴跳如雷。

但此时的八路军粮少人乏,武器装备落后,各部队开往敌后战场。

除此之外,“十二月会议”后,延安也处在一片风雨飘摇中。

此时的毛主席深刻挖掘持久战,游击战在中国的发展,力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开辟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

诚然,此时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并没有充足的实力在一线和日本暴徒作战。

但纵使无法大面积抵抗日军,毛主席仍下令新四军从皖南山区行动。在马鞍山、镇江一带,沿着公路展开,向日寇发起攻击。

一向猖狂的日寇,没有想到中国还有反击力量,敌人一下子被打得愣住。正是这样的掩护,一批百姓得以逃脱。

1938年2月15日,毛主席再次向新四军发电:

“目前最有利的发展地区是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地。”

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共产党人开始了有力反击。以星星之火势头,新四军进入南京附近。我们扎根农村,蓄力发展。

在部队的组织下,百姓们拼死反抗,日军屡屡遭受重创。

在组织新四军在敌后对敌进行骚扰的同时,毛主席也在准备着自己著名的《论持久战》。

1938年7月,《解放》周刊第43,44期发表了毛主席的名著《论持久战》。

这本是毛主席在延安战争研究会上作的演讲,他深刻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争态势,总结了抗日战争中各个战场包括南京保卫战的经验教训。

同时,他尖锐地揭露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日本军国主义的封建性和冷酷的思想教育。

相比于蒋介石的求助外援的方式,毛主席选择将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落地到中国人自己的身上。

他时时刻刻坚信着中华民族自身的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成就了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

三十万同胞倒在血泊之中,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不作为进一步将摇摇欲坠的中国推向深渊。

而在此时《论持久战》的发表重拾国人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在经过充分思考,以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对中国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武汉会战后,周总理送了一本《论持久战》给“小诸葛”白崇禧,他看了便直呼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

国土沦陷,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国民党高层沉醉在凄风苦雨的气氛中,白崇禧与同僚宣传此书,把其中精髓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结语

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材料时。

我们仍会为那段黑暗时间中受害的同胞们感到悲痛。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主席,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寻求破解中国危难形势的办法。

蒋介石的失误在于他错估了日军侵华的决心和疯狂。但淞沪会战对于国军的消耗巨大,所以南京战役上的撤退并无问题。

在随后的几次会战中,蒋介石也吸取教训。

纵然在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走向对立,但抗日战争中国军的牺牲和英勇也值得被铭记。

毛主席则带着他那对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心,积极地在中国和中国国民内部寻求破局之法,最终伟大的《论持久战》得以面世。

《论持久战》就像是暗夜中的北极星,带着迷途的中国走向解放的道路。而抗日战争也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下取得胜利的成果。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每一个英勇的中国人民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安危之前的结果,正是这无与伦比的强大精神力创造了我们辉煌的今天。

历史已成定局,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背负着祖国赋予我们的使命走向更和平、更发展的明天!

-END-

【文|枫十六】

【编辑|长庚】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