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中,市镇的发展,代表着当朝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越好的朝代,市镇的发展就越强。江南地区的市镇,在古代各个时期都优于国家其他地区。特别是明清时期,是市镇发展最繁荣的时期。而苏州地区的市镇,又恰恰是江南地区发展最好的地方。
苏州府地处江南水乡,无论在农业上或者商业上面都有着优越性。使苏州地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经济不断发展。苏州地区的市镇发展类型是多样性的。有商品贸易市镇,交通市镇等,这些市镇形成的原因都是基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032d5964e4ced09eba8367c1b7a0865.jpg)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府出现许多专业性市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明清市场层级不断深化,市镇连接了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市场。
同时随着市镇经济的发展,苏州地方社会变化较大,首先体现在人口 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明细化,产业链不断变宽,越来越多的人口脱离土地,专门从事工商业发展。其次是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地区因为商品性农业的种植而聚集商品加工,逐渐形成专业性市镇,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一、为何说苏州市镇是明清时期市镇的代表?苏州历史悠久,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典型,苏州府市镇结构不断变革,与唐宋时期的市镇不再相同。唐代的市镇界限还是分明的,多为政治因素或者军事需要而形成。到宋代,草市不断发展,市镇界限逐渐模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b4f4a2904b246d9c1c68f03774baec0.png)
明清时期的苏州发展与其他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工商业发展较好,经济较之以前更加发达。这个时期也是苏州市镇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市镇内部结构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苏州地区更好的开发。自唐宋以来,江南就一直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直到今天苏州地区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也是佼佼者。
明初,为了恢复战时严重破坏的经济体系,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迁徙荒漠地区劳动力到可耕地区,重新制定户籍政策,减轻赋税等,这些经济措施加快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尤其突出,出现许多新兴的专业性市镇。明代有了这样的商品经济基础,各个地区都得到飞速发展,最突出的是苏州地区。
到清代,社会稳定后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苏州逐渐成为当时东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各种商品在苏州地区生产加工并销售到世界各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aa38bd7f0f347fa278ccbec0c42bc2b.png)
其次,苏州地处太湖流域腹地,是当时经济最为繁荣的都会。明清时期,随着商品性农业产量的提高,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苏州市场上的大宗商品主要有丝绸、棉布等大宗商品,逐渐形成许多专业性市镇。对于苏州府的市镇发展,随着历史的推进,市镇发展不断发生改变,市镇经济逐渐成为市场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镇经济的发展从唐宋时期地方集镇和集市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统一的小市场—— 市镇。
明至清中期。这段时间人们生活无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发展迅速。这段时间的经济体系主要是封建经济,工商业经济虽然也有不一样的发展,但绝不占主导的经济地位。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又一个高峰。明至清中期无论什么行业,整个社会中,人们生活相关的行业及经济发展都出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商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明清市镇在城乡经济发展之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沟通城乡,构筑市场网络的基础性作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7cf9fcc4c170124cbddce783de14da2.png)
首先是地理环境,苏州地处富饶的江南水乡,随着历史的推进,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显现出来,苏州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农家多以农业为主,发展手工业经济为副业。其次是苏州府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发展。苏州东部为江河冲积泥沙堆积地带,多种植棉花;其他地方多养蚕桑,因此农家从事纺织业的家庭越来越多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其一是明正德、嘉靖年间是市镇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市镇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功能性集中的市镇,完全是因为工商业发展而发展的市镇在不断的兴起,逐渐形成网络型的市镇市场;其二是清乾隆年间是市镇加速发展时期;其三是同治光绪年间是市镇在数量和结构上发展变化的主要时期。这三个时期市镇的发展都是由于外地商人活动频繁导致的直接结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1d5e755c6b67466f8ebd99f3abbb924.png)
苏州发展历史时间长,直到明清时期,苏州府从来都是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原因是特别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物产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有“水乡泽国”之称,其地多水且相对平坦,海拔低,温度宜人,土壤相对肥沃,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历史上苏州一直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经济就足以称霸一方,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以这一地区的市场网络中心,集散附近各地的商品流通。
在地里空间上,苏州沿海而居,靠近长江入海口,并且还处在京杭大运河的要道上,因此苏州境内水网密布。这些特殊的地理原因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因为该地区一半都是水,因此人类活动区域主要建立在水陆要冲之地,许多市镇都是建立在水网交通便利,农业发达的地区,这样的地方不仅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同时还为商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例如棉花的种植,是仰赖水利之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603a414269922c46f8543fd94278d7a.png)
苏州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社会稳定。明清时期,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农作物的种植不仅仅为了自给自足,许多农家的生产逐渐跨越了自给自足的模式,农业经济得到了新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商品性的农业,促使地域性商品交换活动,为市镇的涌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功能的增强促进了市镇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商品流通范围,使市镇在整个市场网络中的作用逐渐稳定,成为城乡市场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链接城市和乡村。特点一:苏州府的市镇,数量多、规模大
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有地理上的优势,同时有运河南北贯穿,为苏州经济发展带来了更为方便的交通,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清时期苏州府的市镇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加。许多市镇的规模不断壮大,有些市镇从几十户壮大到万家灯火。市镇在明中期后逐渐增加,扩大的市镇数量,缩短了市镇之间的往返距离,加强了经济的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4330422aa87d072ba72f3e34c04395d.jpg)
特点二:专业性市镇多,且不断在增加
产业结构不断改变,农村的从业人口不再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随着经济作物的引进和种植范围的扩大,商品性农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就近的集市以便商品的集售。
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吸引了外来客商,集市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这些新兴的集市就逐渐演变成专业性的市镇。明中叶以后苏州丝织业逐渐脱离官营,许多私人手工业生产机户开始出现,后面受到行会的支配,成为商品市场上的主要生产主力。因为苏州环境的原因,船业出现了专业性的集中生产,形成专业性市场。明清时期专业性市镇不断涌现,苏州地区主要有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以及米粮业市镇的发展。大量的商品性农业的种植不断扩大,集中生产的商品选择就近销售,从而形成专业性市镇。明清时期苏州棉布业生产区域,这些市镇的发展与繁荣度取决于商人的活跃程度,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商人活动越频繁,市镇经济发展就越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7cf9fcc4c170124cbddce783de14da2.png)
丝绸业的发展,一些市镇逐渐形成丝绸业市镇,成为丝绸中心。丝绸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不断有人群聚集,就形成集镇,从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发展到苏州巨镇的规模。除了销售本镇生产的丝绸以外,还能吸引其他县城的丝绸都集中到当地销售,改变了以往的经济经营结构,使商品流通基数扩 大,同时也扩大了市场。市镇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桥梁支柱,是收集四乡农家所产的农产品的中心,还是销售城市手工业品的小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引了大量外来客商,推动市镇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集散本地商品,同时周边州县的商品也集中在苏州中转或售卖,进一步扩大了苏州区域市场。
五、市镇是如何管理的?市镇的管理一直以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管理,更具特色;很多市镇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加强,文化发展随之迅速勃起。要管理这样文化底蕴浓厚市镇与传统市镇的管理是不尽相同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a5a3fb0d953878d5228601adca18533.png)
有的市镇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府、州、县等,政府开始在经济较为发展的市镇设立巡检司。对于大多数市镇来说,除了设立巡检司之外,还有派县丞移驻。苏州市镇的管理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在一定程 度上保证了当地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市镇经济发展。
六、市镇的社会文化苏州在历史上,以文化繁荣发展而著称。六朝以来,其文化发展之盛也逐渐同中原相媲美。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文风更盛,社会风气中弥漫着对雅致的精神生活追求,而且逐渐成为苏州地区的一种生活常态。
大的文化背景影响甚至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日常的休闲活动中包含观赏美景、鉴赏书画古玩、吟诗作曲等多种形式, 这种异于他处的文化环境的熏陶成就了明清苏州园林休闲空间的发展兴盛。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简单的休闲去处就是位于镇上的茶馆;因为只需最基本的消费,所以许多市民整日泡在茶馆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930c7a93fd5aec60da0dd0b1eeb9db2.png)
明清时期苏州的市镇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内部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内部发展的典型案例,这一点从各种专业性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可见一斑。
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当地经济发生了变化,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棉布业的发展,引起了染布业、踹布业等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市镇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原来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经营方式,还有一部分甚至完全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活跃于市镇上,甚至远行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