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在1937年成为了国民政府时期众多大学之一,在此之前已有四所国立大学。
东北大学的国立化进程相对较晚。
能成为国立大学的都是优秀的学府,当时的三十多所国立大学大致可与现代的985工程高校相媲美。
在建国后,院系调整开始实施。
国立东北大学的文、理和法商学院并入了长春解放区的东北大学,后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国立东北大学医学院并入了中国医科大学;农学院则参与组建了东北农学院,后来发展为东北农业大学。
院系调整中,东北大学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工系被分别划归给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而建筑系和土木系则被抽走,用于组建如今建筑专业发展良好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也有不少清华等高校的强势工科专业并入东北工学院。

剩下的工学院和理学院则成为沈阳工学院的基础,并最终改名为东北工学院,即现今的东北大学。
在当时有八大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是其中之一,这表明其工科实力在当时也是名列前茅的。
虽然四大工学院中没有东北工学院,但同省的大连工学院却位列其中,可见东北工学院一直略逊一筹。
如果要说最鼎盛时期,那无疑是院系调整前的国立东北大学时代。
而最低谷则可能是被评为双一流B类后的现在。
到底东北大学有多强,无人知晓,毕竟过去的信息不如现在发达,很难准确评估学术成果。
1950年8月,东北工学院被划归至冶金工业部领导,由此成为共和国冶金部直属的首所高等学府。
两年后的1952年,经多校支援联合组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得以成立。
到了1960年第四批全国重点大学的增补之时,冶金部的两所知名院校首次入选其中。
当时的增补分类情况为:文理类9所、工科类8所、行业类27所。
东北工学院作为工科类大学与教育部的四大工学院一同位列工科8所之中,而北京钢铁学院则归属于行业27所之列。
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正式成立,中南矿冶学院随之从冶金部划归其领导。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为给入选大学提供参考依据,当年教育部开展了历史上首次且唯一的一次官方大学排名。
在此次排名中,东北大学位居第22名,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26位,中南工业大学排在第32名。
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分享了冶金部的2个211名额,中南工业大学则是凭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211名额得以入选。
在官方层面,东北大学的定位向来稍高于北京科技大学。
毕竟冶金部的第一名校一直都是东北大学。
正因如此,在1998年985工程启动之际,冶金部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东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其实更多是不甘于中南工业大学的境遇。
就实力以及在冶金部的定位而言,北京科技大学一直略胜中南工业大学一筹。
但奈何时运不济,当时北京科技大学是冶金部的“老二”,而中南工业大学却是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老大”。
机缘巧合之下,中南工业大学后来居上。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向衰落、钢铁行业整体呈现出衰退态势以及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东北大学不断没落,这才引发了如今的争论。
距离985工程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这是一段极为漫长的时光,多年前的格局已并非如今这般模样。
如果把东北大学搬到北京,其录取分数线可能达到640~650分。
许多985高校在合并了实力较弱的学校后,实际上就如同被“掺水”“稀释”,人均资源降低,冷门弱势专业也增多了。
虽然合并了一些双非、大专等较弱的学校增加了少量优势学科,但增加的弱势学科专业却远多于此。

各类综合排名只计算增加的少量优势学科并计入总量,却没有哪个综合排名会将大量的弱势学科专业纳入其中。
在看似辉煌的综合排名背后,一旦按人均来计算,其实力便暴露无遗。
那些高分进入其合并的二三本211院校冷弱专业的学生却颇为得意。
不过东大的目前处境并不好。
东北大学在985高校中排名靠后,是相对非照顾性985高校中的倒数第一。
虽然名为综合性大学,但东北大学实际上主要依赖信息学院和冶金学院,其他学科水平较为有限,尤其是文科和理科专业。
在工科方面,特别是信息类和冶金类专业,其实力强劲。
对于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相当不错,大多数人会选择去华北或珠三角地区就业。

升学率大约为40%,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除了本校,主要升学到北京和天津的各大工科985高校及中科院系统。
信息类专业的前几名学生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深造。
在保研方面,北理、天大和国防科大对东北大学的学生较为青睐。
对于考研的学生而言,985的标签无疑是很有用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